范曉芳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qū)玉山村學校,河北 保定 072150)
古人常說“情動而辭發(fā)”,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這都說明了“情”對于寫作的重要性。要了解什么是情境作文教學,必須先要了解什么是情境教學。關于情境教學,最早提出并作出成功探索的是兒童教育家、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李老師在文集《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中》明確提出:情境教學是以生動形象的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為手段,使教師的語言情感以及教學內容連同課堂氣氛成為一個廣闊的心理場,作用于兒童的心理,從而促使他們主動積極地投入整個學習活動,達到兒童整體和諧發(fā)展的目的。在多年語文教學中我認為可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作文情境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寫作教學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兒童觀察的客體,并以教師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展現(xiàn)在兒童眼前。以生活展現(xiàn)情境,在作文教學中是為了讓學生從生活的源泉中獲取豐富的寫作題材。但是生活的場景是廣闊的,這就需要教師依據(jù)作文教學目標,認真選取鮮明的富有典型意義的場景,安排觀察順序,考慮指導觀察,啟發(fā)思考的導語,再帶領學生走向生活的情境,從而進行作文教學。它大量適用于觀察作文的教學。
對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以實物創(chuàng)設具體的觀察情境,讓學生認真仔細地觀察,對事物有全面細致的了解,才能寫出具體真實的文章。例如我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習作三,選擇一種物品介紹給大家”時,如,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電器。我選取了學生愛吃的水果為代表,讓孩子們把最喜歡吃的水果帶進課堂,帶相同水果的同學組成一個學習小組,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觀察的情境。
引導學生從水果的形狀、大小、果皮的顏色等方面仔仔細細地觀察。通過觀察比較后學生獲得了最直觀的寫作材料。同時把不同的水果進行比較,便于學生抓住不同水果的特點。
水果品種繁多,果皮摸起來也不盡相同,課堂上,我引導學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喜歡吃的水果,讓學生從觸覺感知水果外皮的特點。
水果具有色、香、味俱佳的特點。僅從視覺和觸覺上去感知還不夠,因此我還應從嗅覺上引發(fā)學生對水果的聯(lián)想。
除了感知果皮的特點,還要剝開或切開來看一看、聞一聞,感知果肉的特點。
品嘗水果的味道,談一談品嘗后的感受。
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懂得了觀察水果不僅要仔細看一看,還要摸一摸、聞一聞、剝一剝、嘗一嘗,調動多種感官進行觀察,這樣才能較全面地把握它們在顏色、形狀、味道、吃法等方面的特點,寫作自然而然就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了。教學中還拋磚引玉,以點帶面讓學生明白其他物品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去觀察和描寫。
多媒體不僅能打破時間的界限、地域的阻隔,將事物展現(xiàn)于學生面前,而且可將文字、聲音、圖像直接形象地顯示出來,因此教師可根據(jù)習作內容和習作要求有的放矢地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捕捉作文素材。例如,我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習作四,寫一寫自己喜歡的動物”,要求具體地寫出動物的特點,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于是我用攝像機把孩子們喜歡的金魚的樣子、動作、吃食、休息、嬉戲攝錄下來,并配上恰當?shù)囊魳?,然后在屏幕上播放,讓孩子們欣賞并全班交流金魚留給自己的印象。在交流的過程中再采用分鏡頭對金魚的樣子(眼睛、尾巴、顏色……)、動作、嬉戲等進行仔細觀察和口頭描寫。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金魚的特點還學到了描寫動物的方法。其實在平時生活中,學生不乏感人的習作材料,或看到的或聽到的或親身經(jīng)歷的,只是沒及時記下而輕易地“放”走了,待到要“用”時,印象淡忘了,便覺得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只要我們平時勤于捕捉作文素材,把廣播操、升旗儀式、運動會、班會課、參觀訪問、社會活動等拍攝、整理、記錄下來,并進行觀察、交流、口述、評議等教學活動,抓住了生活這個“源”,學生寫出的作文也就容易做到內容具體、感情真摯了。
總之,情境作文教學以情境創(chuàng)設為手段,尋找一個合適的習作起點,以情趣激發(fā)為核心,把作文教學與智能訓練、語言表達、性情陶冶、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變單一封閉式教學為多元開放式教學,引導學生用眼觀察,用心感受豐富多彩的寫作情境,從而由“無米之炊”真正做到“情動而辭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