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輝
(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qū)敖力布皋學校,內蒙古 通遼 028000)
引言: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為了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逆向思維,使學生學會用不同方式解決問題,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本文就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分析。
在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逆向思維培養(yǎng)過程中,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力與素質得到全面發(fā)展[1]。教育服務對象是學生,同時學生也是促進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在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圍繞學生需求,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借此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使學生靈活應用數學知識,以此提高教學質量。傳統(tǒng)教學中,理論知識是學生學習重點。在核心素養(yǎng)教育背景下,對學生數學綜合素質要求較高,教師不僅需要具備理論素養(yǎng),同時應具備數學能力。理論與實踐結合原理,可以實現核心素養(yǎng)教育要求,能夠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
定義,作為學生學習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能力,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內容。在定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逆向思維,可以改變學生傳統(tǒng)思維模式,使學生學會雙向思考,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果[2]。在教學中,采用不同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教材內容,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為后續(xù)教學活動開展奠定基礎。通過定義教學,可以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同時能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學習《全等三角形》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定義,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定義。進行定義教學時,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向學習定義知識,了解定義中心內容。在這一內容中,這樣一個定義內容:能夠完全重合的兩個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這一定義,引導學生思考,兩個重合的三角形,一定叫做全等三角形嗎?當教師提出這一問題后,則是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分析教材,利用教材中全等定理解決該問題,以此完成學習任務。通過這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逆向思維習慣,使學生學會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以此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公式是數學知識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重要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公式作為逆向思維培養(yǎng)的載體,提高學生逆向思維能力。課堂活動中,引導學生對公式進行探究,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促進教學活動開展[3]。數學常規(guī)教學中,教師一般會讓學生從左到右的方式,記憶與學習數學公式。若想培養(yǎng)學生數學逆向思維,教師則是改變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從右到左的方式,學習記憶數學公式,以此完成學習任務。
例如,學習《勾股定理》中公式時,將勾股定理公式與逆定理內容作為教學重點,a2+b2= c2和AB=引導學生對這兩個公式進行分析。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右向左的方式,推理這兩個公式,掌握勾股定理公式與勾股定理逆定理公式的意義。通過對兩者的分析可以確定問題解決方法,能夠形成不同的解題思路,有利于學生后續(xù)學習發(fā)展。
解題教學,是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與應用水平的主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數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逆向思維能力[4]。通過數學問題,使學生掌握不同解題方法,提升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思考問題,若是順向思維無法確定問題答案,則是通過逆向思維方式,進行推導,利用未知條件,推導已知內容,以此確定問題答案。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數學學習也會產生新的認識,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形成。
例如,小明媽媽去市場賣雞蛋,第一次賣去全部雞蛋的一半又半個;第二次又賣去剩下雞蛋的一半又半個;第三次賣去前兩次賣后所剩下雞蛋的一半又半個,最后又賣去所剩下雞蛋的一半又半,這時雞蛋恰好賣完,問小明媽媽原有多少雞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利用逆向思維的方式解決問題,確定問題答案。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發(fā)現無法用正向思維解決問題。通過逆向思維的應用,可以確定問題中數量關系,并得到問題答案。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根據逆向思維能力培養(yǎng)原則,在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問題,培養(yǎng)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當學生具備該能力后,就會感到學習中的樂趣,能夠自主參與學習中,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學習能力。因此,教學中,應重視逆向思維能力培養(yǎng),以此促進數學教學活動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