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 瑛
看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往往要看這個城市的報紙;而要看一張報紙的文化底蘊,則往往要看這張報紙的副刊。報紙副刊是一張報紙文化品位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現(xiàn)實時代讀者的心靈守護所,更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的象征。
黨報是一級黨組的機關報,也是一個地區(qū)一個城市的主流媒體。黨報的“喉舌”作用,體現(xiàn)在它為民代言、為城市代言的使命感上。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講過:“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鍵?!弊鳛闀r代的一面鏡子,黨報當仁不讓地要擔負起這份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重任。而黨報的副刊,則是以文化藝術為切入點,深入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陣地。
地方黨報立足于地方,地方黨報副刊立足于地方特色文化,優(yōu)秀的副刊甚至是地方先進文化的引領者、主陣地、風向標、助推器。打造副刊品牌,努力將文化自信通過副刊形式表現(xiàn)出來,讓受眾從中感受到時代的脈搏、藝術的魅力,對于地方黨報的發(fā)展而言,尤為重要。許多地方黨報的副刊由此成為知名的文化品牌,如《解放日報》的“朝花”副刊、《文匯報》的“筆會”副刊、《南方日報》的“海風”副刊、《天津日報》的“文藝周刊”副刊、《南京日報》的“雨花石”副刊、《四川日報》的“天府周末”副刊等,都是多年來家喻戶曉的知名副刊。《沈陽日報》的“萬泉”副刊創(chuàng)辦66年,其品牌價值和文化感召力,曾為《沈陽日報》的影響力起到重要作用。
挖掘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展示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正是沈陽日報副刊的責任與擔當,為此,2016年,“萬泉”副刊開設了“遼海文檔”版,2017年5月改為“文檔”,每周一期,陸續(xù)推出“遼海文化名人紀事”“沈城文化溯源”“關注遼河文明”“渾河記憶”“沈城百年相冊”等系列,將遼沈大地幾千年來的歷史、地理、人文脈絡一一梳理。如“遼海文化名人紀事”專欄,陸續(xù)介紹了遼海歷史上不同階段的文化名人,從管寧到耶律倍,從王庭筠到唐英……他們是社會思想的創(chuàng)造者和文化傳承的播種人,因為有了這些人的成就懿范,今日之遼寧才有了世代不絕的“遼海文化”,才有了讓我們引以為豪的一脈文化馨香。我們選取其最突出的某個側面,寫出其鮮活的個性與文化成就,在各個讀者層面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有讀者感慨,“原來我們并不只是東北老工業(yè)基地,原來我們也和江南一樣,有著自己的文化根基?!?/p>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及人們精神追求的提高,如今對歷史人文感興趣的讀者越來越多,而且更具有探知精神和學習能力,尤其對公共媒介推出的那些熱點,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齊邦媛的《巨流河》感動了無數(shù)人,巨流河在哪兒?乾隆寫的《盛京賦》驚艷了法國的伏爾泰,又是怎樣的情形?2018年是沈陽解放70周年,今日的歲月靜好,是當年怎樣的驚心動魄換來的?我們請相關專家,針對這些話題,或?qū)嵉靥讲?,或佐以大量老照片,力求還原歷史真相,滿足讀者的求知欲和自豪感。
還有“沈城百年相冊”系列,通過大量珍貴的老照片,使讀者了解到百多年前的盛京城,盛京八門及八大邊門、中街、北運河、上下木廠……觸摸那些或改頭換面或已不復存在的老建筑,今天的讀者和城市建設者們,也多了一些打好沈陽歷史文化名城這張牌的底氣。
副刊不但是報紙的文化標識,更是報紙和讀者之間的情感紐帶。即使現(xiàn)在,面臨全媒體的四面沖擊,紙媒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局,但報紙副刊仍有著大量堅定的追隨者。
副刊豐富多樣、貼近生活的表現(xiàn)形式,更容易為讀者接受。有讀者說,看報紙就是沖著你們副刊去的,手機普及的時代,新聞在哪兒都能看,副刊則是帶情感的。這是對副刊的鼓勵,當然也是壓力。
著重于心靈體悟的人,無疑比著重于感官消費的人,具有更細致、更豐富、更敏銳的內(nèi)心經(jīng)驗、情感世界和感知能力。這也是副刊的生命力所在,因為文學閱讀潛移默化、深刻持久地影響著人的一生?!渡蜿柸請蟆贰叭f泉”副刊曾經(jīng)發(fā)過作家祝勇的一篇文章《那個站在閱報欄前的少年》,講的是多少年前《沈陽日報》對他的影響,而今已成名家的他,仍然深深懷念著那迷上文學的少年時代。和他一樣從沈陽走出去的作家劉齊、出版家俞曉群,一直都是“萬泉”的作者,他們感念著沈陽這個城市,感念著“萬泉”副刊的滋養(yǎng),又反過來用他們的筆滋養(yǎng)著今天的讀者。
牢記貼近讀者、貼近生活、貼近實際這三項原則,“萬泉”副刊推出了“見字如晤”“家有小鬼”“靜夜思”“名字的故事”等一系列欄目,都是發(fā)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故事、普通人的情感,讓讀者在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中看到親情,看到友情,看到遠方游子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看到這張報紙乃至這個城市濃濃的人文關懷。
2018年,“萬泉”副刊創(chuàng)建了“沈報萬泉”微信公眾號,以清新淡雅的風格集聚了沈城的文學愛好者,此后又成立了萬泉文學社,定期舉辦文學講座、作家見面會等線下活動,而且聯(lián)合新媒體部門,以夜讀等有聲形式配合副刊版面,擴大了宣傳范圍。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一個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個城市同樣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顯著一個城市的特色風貌。要結合自己的歷史傳承、區(qū)域文化、時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對外樹立形象,對內(nèi)凝聚人心。”報紙副刊,從前一向被認為是新聞的配角,可有可無,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新聞引客,副刊留客”的現(xiàn)實,實際上,在新聞同質(zhì)化競爭激烈的當下,副刊是最有可能成為報紙?zhí)厣陌婷妗?/p>
隨著社會發(fā)展,人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建設顯得越來越重要,由于副刊的報學特征,它在實踐并履行著報紙的很多社會功能,由于副刊的文學特征,又使受眾樂意接受它獨特的滋養(yǎng)方式,所以有學者表示,“副刊不只是一面反映文化的鏡子,更可以是,應該是文化的標桿,一大步跨在社會的前面……”
地方黨報的副刊,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引領地區(qū)精神風尚,樹立城市自信、城市榮譽感和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載體。不可否認,當下新聞的同質(zhì)化,新聞寫作的固定化,給我們的報紙造成了單調(diào)乏味的弊病。辦好副刊,正是補救此失。文學副刊上的美文、哲思理趣,讓人思索人生;歷史地理副刊,可以讓讀者了解歷史真相和趣味;生活故事副刊,能讓讀者品賞生活之味。副刊吸引了受眾的眼球,為報紙發(fā)行量的穩(wěn)定和提升,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如許多人可能記不住《文匯報》《新民晚報》《新京報》的新聞版,但它們的副刊——《筆會》《夜光杯》《書評周刊》,卻是飄揚在無數(shù)文化人心中的旗幟,是風向標一樣的存在。
作為地方黨報副刊,可能在第一手資料、作者資源上難以和一線城市相比,但在“特色”二字上仍然大有文章可做。2019年,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博物館熱隨之成為文化新時尚。雖然在此之前,“萬泉”副刊已有“文化之旅”欄目,介紹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藏,但是作為主流媒體的文化擔當,如何在樹立沈陽城市文化形象、提高沈城市民文化素質(zhì)這個目標下,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特色之路,成了我們的思考重點。還是從貼近讀者的角度,我們考慮到,越來越多的人涌進博物館是件好事,但是沒有一定文化素養(yǎng)的普通觀眾,如果具備了基本的文物背景知識,有的放矢地去欣賞,是不是效果更好呢?基于此,2019年3月,我們開設了“觀博手記”欄目,通過對當下展覽中相關作品、人物或歷史事件的詳盡介紹,為讀者打開一扇奇妙的神游之旅。事實證明,我們的目的達到了,本來高不可攀的書法繪畫作品,因為專業(yè)人士充分翔實的講解,變得溫熱可感了,一些技法的精妙之處也懂得欣賞了,現(xiàn)在,“觀博手記”已成為“萬泉”副刊的穩(wěn)定欄目,相信經(jīng)過長期的積累,會有越來越多的讀者愛上博物館,沈陽這座城市的上空將凝聚更濃的文化氣息。
如何履行地方黨刊副刊在地域文化建設上的責任與擔當,我們的副刊人不僅要密切關注當?shù)匕傩盏囊率匙⌒幸约熬駝討B(tài),還要對社會熱點進行及時參與,深挖地域特色,尋找特色化本土化的源頭活水,同時加以精耕細作和深度策劃,在選題上做出特色。這樣,在融媒體的大環(huán)境下,地方黨報副刊才能做到堅守傳統(tǒng)而不乏時尚,內(nèi)容高雅而不失通俗,從而為地方文化繁榮做出貢獻,同時也真正贏得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