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guī)X革命舊址,陜西延安 716000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全面抗戰(zhàn)時期為黨的適時教育和團結文化文藝界以及知識分子提供了歷史性的方向指南。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chuàng)造”。深入研究并闡毛澤東在《講話》中的人民性思想,對于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和知識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解決了“我們的文藝是為什么人的?”的目標性、方向性問題后,應思考“文藝如何為人民群眾服務?”的發(fā)展性、措施性問題。毛澤東認為在人民群眾中發(fā)展革命文藝,需正確看待并處理好普及和提高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其一,革命文藝的普及工作要普及工農兵群眾所需,不是滿足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所需求和利益。同理,提高革命文藝水平應以工農兵群眾的切身實際和情感體驗為出發(fā)點,而不是以封建地主階級為對象和導向。其二,普及和提高工作需循序漸進,教育工農兵群眾前提在于學習工農兵群眾。文學或藝術作品來自于生活,但又高于普通的實際生活,其能為工農兵群眾革命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帶來巨大而持久的推動力,更好的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革命文化需求,從而促進人民群眾團結一致、奮勇抗戰(zhàn)。其三,普及工作在戰(zhàn)時惡劣環(huán)境下顯得尤為迫切。由于當時的廣大人民群眾文化素養(yǎng)普遍不高,普及工作需普及基本性、常識性和急需性的革命文化知識,如此才能被迅速理解和接受,產生強烈而巨大的時效性,提高人民群眾同封建階級、資產階級等一切敵人的戰(zhàn)斗力。其四,要以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和接受程度作為提高工作的出發(fā)點。盲目的強調提高或普及都是不可取的。隨著普及工作的不斷推進和力度加強,人民群眾的革命文化素養(yǎng)和水平得以升華,其革命文化需求也日益走向高級化、進階化。為進一步教育和指引人民群眾,要汲取過去彎路教訓、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切實加強提高工作勢在必行。
“文藝創(chuàng)作為了誰”是《講話》首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毛澤東在全面抗戰(zhàn)時期召開延安文藝座談會的意義所在,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和方向性,為當時知識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確了道路。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21世紀,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也愈演愈烈,紛繁復雜的文化思潮潛移默化地向哲學社會科學界和人民大眾滲透。基于這一緊迫形勢,習近平在2014年10月15日召開了新時代的文藝工作座談會,針對我國新時代的文藝發(fā)展方向作出重要指示,著重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表明中國的文藝就是人民群眾的文藝。隨后,習近平又分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等多個重要場合,對我國文化文藝事業(yè)、哲學社會科學界和知識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闡明了方向,逐步形成系統(tǒng)性的文藝思想。其繼承和發(fā)展了毛澤東文藝思想,是在新形勢下的正本清源、守正創(chuàng)新,體現出中共歷屆領導人思想的繼承性、連貫性和創(chuàng)造性,表明《講話》中人民性思想在新時代中國仍然具有強大生機與活力。
在《講話》中,毛澤東倡導知識分子樹立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為群眾革命實踐服務的價值取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更應當與時俱進,在繼承中發(fā)揚這一寶貴品質。其一,樹立牢固的群眾實踐導向意識。文化文藝工作者要以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投身于當下的社會實踐中,將人民群眾熱火朝天的日常生活作為汲取文藝創(chuàng)作的素材和養(yǎng)料。社會生活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當代長征,這無疑是時代使命的必然趨勢和文藝創(chuàng)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源泉;其二,將社會效益作為評價文藝作品的首要價值標準。一部文藝作品只有利于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動我國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以及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才能算是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