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永根
早在2016年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的新聞報道,要靠好的作風文風來完成,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來”。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為增強“四力”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chuàng)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政協(xié)十三屆二次會議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聯(lián)組會時進一步指出,“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也是創(chuàng)作精品力作的前提和基礎”。這一系列關于增強“四力”的重要論述,既為新聞輿論工作者闡明了本領能力的重要內容,也為創(chuàng)作新聞精品力作明確了方法路徑。
也就是在2016年這次重要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集合在一起,作為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四力”正式提出。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要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并將新聞輿論“四力”作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的重要內容和主要舉措。
無論是不斷增強記者“四力”,還是提高新聞輿論“四力”,都對主流媒體及從業(yè)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將從彼此“四力”的豐富內涵、內在邏輯、踐行路徑和創(chuàng)作電視新聞力作方面展開論述。
1.記者“四力”的時代內涵。為更好地完成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更好地適應新時期新聞輿論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2019年2月,全國宣傳思想戰(zhàn)線開展增強“四力”教育實踐活動。面對互聯(lián)網所帶來的媒體和輿論生態(tài)新格局,記者“四力”的內涵也要與時俱進地延展。
腳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加強調查研究,感受時代巨變,傾聽百姓心聲,掌握鮮活經驗、新鮮觀點;在互聯(lián)網時代,既要扎根現實生活,又要扎根網絡空間,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讓網絡空間成為凝聚共識的新空間。
眼力:辨別是非得失,認清形勢趨勢,努力做到看得清、看得透、看得遠。既要有善于發(fā)現好新聞的敏感性;更需練就一雙慧眼,在眾聲喧嘩中善于辨別,發(fā)出最強音、占領制高點。
腦力:辨方向,懂規(guī)律,設議題,盡量想得全、想得深、想出新;掌握互聯(lián)網傳播規(guī)律,擅長設置議題引領輿論,達到新聞傳播效果最大化。
筆力:善于表達,以真情實感、鮮活事例和好文風、好文采吸引人,打動人,感染人。全媒體時代,要打造形式豐富的新聞作品,實現一次采集、多種產品、多媒體傳播。
2.新聞輿論“四力”的內涵意蘊?;ヂ?lián)網迅猛發(fā)展,推動當今世界進入全媒體時代。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人數達8.54億,其中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8.47億。新聞媒體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必須堅持一體化融合發(fā)展,建設新型主流媒體,打造全媒體傳播體系。
傳播力是指新聞媒體實現真正有效傳播的能力和效力,關鍵在于廣覆蓋和有效傳播,取決于傳播手段的建設和創(chuàng)新。
引導力是舉旗引領導向,以正確導向引領社會輿論,幫助公眾把握正確的價值方向,糾正輿論偏差。2016年,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第一次提出“引導力”。針對傳統(tǒng)主流媒體輿論引導乏力的現狀,引導力與傳播力、影響力和公信力首次集合提出,有著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輿論引導必須增強及時性、針對性、實效性。
影響力是新聞媒體的傳播力在傳播終端的體現,是新聞輿論引起關注、產生反響、激起共鳴,真正實現傳播入眼入耳、入腦入心的一種能力。
公信力是媒體在長期傳播實踐中形成并贏得受眾信賴的程度或能力,它是一種被人民群眾信任的內在力量。作為新聞媒體一種最有價值的內在品質,它是衡量媒體權威性、信譽度和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標準。
新聞輿論“四力”之間,彼此關聯(lián)、相互作用。傳播力是主流媒體發(fā)揮引導力的基礎、擴大影響力的手段、彰顯公信力的途徑。引導力的邏輯起點是講政治、講導向,核心目標是完成“兩個鞏固”的根本任務,它是傳播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建設的手段和方向。影響力是主流媒體提升傳播力、引導力的主要目標,是公信力的具體表現形式。公信力作為主流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是主流媒體獲得更廣泛的傳播力、更強大的影響力以及發(fā)揮更有效的引導力的權威性資源和重要保障。
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關鍵在人,根本在內容。沒有記者增強“四力”創(chuàng)作精品力作,就無從實現新聞輿論“四力”。以記者“四力”的新高度來推動實現新聞輿論“四力”的新境界,是擺在主流媒體及其從業(yè)者面前一道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探析彼此“四力”之間的邏輯關系,記者“四力”是方法和手段,新聞輿論“四力”是目標和任務。彼此“四力”同向共進,互相貫通,此長彼長,構成一個邏輯嚴整的系統(tǒng),統(tǒng)一于履行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只有不斷增強記者“四力”,才能同向提升新聞輿論“四力”。反過來,新聞輿論“四力”越提升,新聞媒體責任越重大,就越要求進一步增強記者“四力”,努力創(chuàng)作更多精品力作,以便出色服務黨和國家事業(yè)全局。
1.腳力足:提升新聞輿論“四力”建設的前提。
“腳板底下出新聞”,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是新聞輿論工作的出發(fā)點,也是落腳點。只有腳下生根,堅定政治定力,才能擔負起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這是提升新聞輿論“四力”建設的前提。
腳力足,調研采訪功力到家,就善于從基層和實際中發(fā)現問題,善于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這樣才能真正寫出“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作品?!吧鏈\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狈堕L江當年歷時10個月行程上萬里,寫出了中國新聞史上的名篇《中國的西北角》。穆青在河南有多個蹲點調查基地,他多次到蘭考深入采訪,才寫出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這樣感動了幾代人的人物通訊。魏巍在朝鮮戰(zhàn)場上深入三個月,親身感受戰(zhàn)地炮火的轟鳴,親眼看到被熱血浸透的土地,感動于志愿軍戰(zhàn)士的英雄氣概,寫出了經典戰(zhàn)地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
2019年新春走基層,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采編隊伍創(chuàng)作了一批優(yōu)秀作品,尤其是《相約在零點37分》成為名副其實的“爆款”,僅新浪微博的閱讀量就高達2.3億。郝康和雷杰這對“鐵路情侶”歷經波折,終于在萬家團圓的除夕夜相聚1分52秒,被網友稱為“神仙愛情故事”?!跋嗑勰敲炊蹋熊嚹敲撮L”,他們是無數個堅持夢想、堅守崗位、忠貞愛情的平凡個體,讓很多年輕人感同身受。主創(chuàng)人員談及創(chuàng)作經歷和體會:“爆款”沒有捷徑,只有“笨功夫”。精彩的內容往往來自于記者和采訪對象的零距離相處。
實踐反復證明,好新聞是“跑”出來的,是“挖”出來的。新聞工作者增強腳力,沉下身心、走進基層,才能創(chuàng)作更多帶著生活氣息、充滿深厚情感、引發(fā)廣泛共鳴的好作品。腳力足,新聞的真實性和權威性會多些砝碼,傳播力和公信力就會多些分量。
2.眼力足:洞察新聞輿論公信力和引導力的方向。眼力就是發(fā)現力,是從紛繁復雜的表象中洞察本質、捕捉亮點、抓住根本的能力。眼力足,要看清方向,把握大局,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做到及時發(fā)聲、去偽存真、激濁揚清,高揚主旋律,引領主流價值。
2013年,筆者參與策劃采訪11集系列報道《縣委大院》,追尋一批建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并至今依然在使用的縣委大院,講述幾代干部一次次把建大院的錢用在了群眾更需要的地方。這組報道的創(chuàng)意源于一本雜志上刊登的一組茶陵縣委大院照片,四棟兩層磚木辦公樓,修建于20世紀50年代,古樸的院子綠樹成蔭,被稱作“湘東最美辦公樓”。幾張本不起眼的照片讓人眼前一亮,湖南衛(wèi)視新聞團隊立馬決定契合當時“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反對“四風”的時代要求,策劃一組關于老舊縣委大院的報道,講述這些陳舊簡樸縣委大院里的好作風、好傳統(tǒng),直觀而深刻地回答共產黨人對人民應該有怎樣的情懷。這個系列報道一播出,200多家網站紛紛轉載,一座座古舊的縣委大院一時間成為公眾眼中的“新明星”,“最美縣委大院”成為年度熱詞?!度嗣袢請蟆贰⑿氯A社、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權威主流媒體紛紛集中采訪刊發(fā)湖南衛(wèi)視創(chuàng)作《縣委大院》“背后的故事”,點贊這一現象級新聞作品。
同樣是宣傳糾正“四風”問題,《縣委大院》沒有像一般的監(jiān)督性報道那樣去曝光某些地方的豪華辦公樓,也沒有去簡單宣傳黨風黨紀。它的成功說明:主流媒體只要敏銳發(fā)覺,見微知著,切中社會關注的熱點,就可以形成強勁的引導力。新聞記者要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做到站得高、看得遠,善于發(fā)現好題材,創(chuàng)作更多有影響力和引導力的好作品,才能真正發(fā)揮好主流媒體的主陣地作用。
3.腦力足:實現媒體有效傳播力的基礎。腦力是善于思考分析,提高思考和抓問題的能力。腦力足就是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想得寬、想得透、想得深,在眾聲喧嘩、亂云飛渡中堅守正確的價值引導坐標,以思想優(yōu)勢贏得話語優(yōu)勢。新聞媒體要主動設置一批政治站位高、預見性強、針對性強的重大議題,擊中社會熱點和痛點,既能產生廣泛的共鳴和影響,又能引領主流價值,指導現實工作。
湖南衛(wèi)視新聞團隊近些年創(chuàng)作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五部曲《縣委大院》《絕對忠誠》《湖南好人》《初心璀璨》《為了人民》,把準了社會熱點,主題鮮明、文字洗練、故事生動、評論精辟、制作精良,將電視藝術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形成了廣泛的共鳴和影響。這些新聞精品力作之所以有獨特的走心魅力和感染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嵌入了“議題設置”這個腦力內核。
增強腦力,號準時代脈搏,對準時代焦點,找到思想共識點、情感共鳴點和利益交匯點,主動設置議題,才能切實增強新聞輿論“四力”,持續(xù)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4.筆力足:寫出中國好故事升級影響力的關鍵。筆力是新聞表達和呈現能力。今天的筆力足,不但要求妙筆生花、筆力千鈞,還要練就“十八般武藝”,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掌握全媒體傳播技術,提高全媒體采編能力。
2018年7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時政新聞眼》,以“原創(chuàng)圖文+視頻、獨家信息+解讀”作為主要特色,開創(chuàng)了有圖有文有視頻的時政報道新樣態(tài)。這個時政報道創(chuàng)新品牌引入了見人見事見情懷的新文風,提供了契合受眾需求點的新信息和引領受眾關注點的新解讀,成為融合傳播的生動例證。
不斷增強筆力,旨在讓廣大群眾喜歡聽愿意看、聽得懂看得進,讓主流聲音更感人、更動人、更吸引人。突破傳統(tǒng)電視傳播的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實現“立體多元、聯(lián)動放大”的融合傳播,有效提升了新聞輿論“四力”。
守正創(chuàng)新,做好新形勢下新聞輿論工作,新聞記者需要始終堅持并不斷加強政治建設、作風建設、能力建設,不斷增強“四力”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結合從事電視新聞采編20多年的體會,筆者以為,能否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的新聞精品力作,是檢驗一個記者“四力”建設成效的重要標尺。
1.提高政治能力:以優(yōu)秀作品舉旗定向凝心聚力。記者增強“四力”,要堅持以黨性、人民性為根本,牢記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對重大政治原則和大是大非問題,必須敢于和善于開展輿論斗爭,舉旗定向、發(fā)聲定調。
中美貿易摩擦自逐漸升級以來,針對美方一次次發(fā)起貿易摩擦攻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自主評論品牌欄目《國際銳評》密集發(fā)表系列評論,有理、有力、有節(jié)地擺事實、講道理,發(fā)出中國聲音?!秶H銳評》定位國際視野、中國立場、民眾關注,綜合運用圖文、音頻、短視頻等多媒體形態(tài),從涉華熱點出發(fā),深耕原創(chuàng)評論,兼顧國內傳播與國際傳播,成為不多見的融媒體國際時評品牌,發(fā)揮了重要的輿論引導作用。
2.增強專業(yè)本領:以人民為中心創(chuàng)作新聞大片。為更好地適應和跟上時代的變化、人民的期待,新聞記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努力創(chuàng)作更多的新聞精品,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
湖南衛(wèi)視已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的新聞大片生產模式,把高標準貫徹到選題、策劃、采訪、制作、播出的全過程?!傲⒁飧?、制作精、體量大、傳播廣”成為標配;題材重大、文字洗練、情節(jié)抓人、聲畫并茂、評論犀利、融合傳播成為標志性風格。
生產制作擺脫“老八股新聞”,執(zhí)行親近、清新的新理念,使作品做到主題鮮明、題材新穎、大氣優(yōu)美、真實感人。制作上由老專題模式轉換成紀錄片和電影模式,在恪守真實性原則的基礎上,電視新聞講故事要借鑒文學語言的表現張力、戲劇沖突的情節(jié)推進和電影藝術的高端品質,把電視藝術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
2014年,湖南衛(wèi)視創(chuàng)作的系列報道《絕對忠誠》,獲得了第25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它以動人心弦的故事、震撼人心的視覺直擊人們的心靈。業(yè)界專家評價,“這是一部傳播當今社會絕對需要的正能量的新聞大片,抓住了問題,選準了典型,弘揚了精神,贏得了觀眾。作品時代針對性強、思想感染力強、社會影響力大”。從《絕對忠誠》引起強烈共鳴說起,《人民日報》罕見連續(xù)刊發(fā)四篇評論文章:《向生生不息的民族魂致敬》《讓忠誠成為時代旋律主音符》《做守望民族精神的代言人》《誰說正能量沒有“市場”》。這些評論文章,向生生不息的民族魂致敬,點贊責任與奉獻的時代價值,呼喚讓忠誠成為時代旋律主音符。
3.銳意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讓新聞作品順應新趨勢更富時代性。適應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發(fā)展趨勢,新聞記者要努力成為“全媒化”“復合型”媒體人才,推動新聞輿論工作更好地體現規(guī)律性、增強時代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
目前,要強化互聯(lián)網思維,深刻把握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趨勢,善于運用網絡新技術新應用,熟練掌握分眾化、互動化方式,不斷提高網上正面宣傳和網絡輿論引導的水平。新聞在播出方式上從一次性播出變?yōu)槎啻尾コ龊头磸筒コ?;從一屏觀看變?yōu)槎嗥?、多渠道收聽收看,?jié)目影響力成倍放大;從長視頻到短視頻多渠道分發(fā),吸引年輕人更加關注;變被動觀看為互動傳播,使節(jié)目更容易深入人心,實現融合傳播,擴大傳播效應。
2018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周年,把握這一重要時間節(jié)點,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與芒果TV策劃播出紀錄片《我的青春在絲路》,聚焦奮斗在“一帶一路”國家的中國年輕人,目前已熱播三季共29個人物故事。這個系列紀錄片巧妙地將個人奮斗故事融入時代宏大主題,被贊為“一帶一路”上的“青春偶像大片”,為當下年輕人樹立了青春的榜樣?!段业那啻涸诮z路》在選題策劃、內容創(chuàng)新、播出推廣的全過程中貫穿融合傳播理念,結合傳統(tǒng)媒體的內容優(yōu)勢和新興媒體的傳播優(yōu)勢,形成了融合多種傳播形態(tài)的全媒體矩陣,體現了融合發(fā)展對新聞傳播的顯著效果。
4.培養(yǎng)優(yōu)良作風:讓新聞時代作品散發(fā)思想的光芒和泥土的芳香。無論身處傳統(tǒng)媒體還是新興媒體時代,無論技術手段、傳播渠道怎么變化,新聞記者扎根基層實踐、扎根人民群眾采訪調研的作風不能變,有能力采寫制作優(yōu)質的新聞內容,永遠是記者的看家本領。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抓住社會發(fā)展中全局性、戰(zhàn)略性、根本性的重大問題,抓住改革發(fā)展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抓住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突出問題,讓新聞作品更接地氣、聚人氣,更有情感、有溫度,既體現思想的光芒,又充滿泥土的芳香。
從2013年起,湖南衛(wèi)視新聞團隊推出《新春走基層特別直播》,每年精心選取一個特色村寨,在主要新聞時段連續(xù)直播5天,按大型晚會的標準配置資源,別出心裁地推介當地好山好水、風土人情、時代風貌,以媒體的力量推動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從調研踩點、主題提煉、節(jié)目彩排到最終播出,近百名編輯記者放棄和家人團聚的機會,駐扎偏遠山寨往往長達一個月,與鄉(xiāng)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新春走基層特別直播》已形成品牌優(yōu)勢,達到了直播一個村莊、帶火一域旅游、致富一方百姓的效果,以實際成效彰顯了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