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鋒
詩歌教學一定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但是,由于古今語言的障礙、文化常識的缺失、歷史背景的模糊,以及認知水平的限制,很多詩歌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如果教師完全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nèi)ァ白灾鲗W習”,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很可能是低效的。教師花一定的時間,為學生提供 一些必要的資料,做一些必要的講解,引領(lǐng)和推動他們快速切入文本,效果反而會更好。
一、詩歌教學是由一首詩獲得對一類詩的認知過程
這個過程遵循“從個性到共性再回歸個性”的認知軌跡,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起“類”的概念,獲得規(guī)律性的認識且不斷深入。比如, 學習《夜歸鹿門歌》,就引入孟浩然的一組詩,讓學生對孟詩的風格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學習《蜀相》,就把《詠懷古跡(其三)》等其他幾首懷古詩引入課堂,歸納出懷古詩的共同點——“懷古人,嘆自己”;學習《錯誤》,就把《望江南》《閨怨》《一剪梅》等一串兒“閨怨詩”引入課堂,讓學生從主題、意象、手法等多個方面了解“閨怨詩”……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教師,一節(jié)課中多次組元,在引領(lǐng)學生認識“蓮花”“窗扉”這些意象時,先后引入《愛蓮說》《涉江采芙蓉》《長恨歌》《木蘭辭》《望江南》《聲聲慢》等詩歌中的“蓮花”“窗”的形象,這種串糖葫蘆似的“建類”教學,不僅使學生獲得對“蓮花”“窗”這些古典意象的完整認知,也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使課堂教學格外豐滿。
學生進入高中,課業(yè)負擔和升學壓力已經(jīng)十分沉重,還有海量的詩歌等著他們?nèi)ラ喿x,對學生來講每一分鐘都是寶貴的。過去那種一首詩講一節(jié)課的小容量教學顯然不適用了。所以,未來詩歌教學的走向一定是大容量的“專題教學”和“群文教學”。這一點,2017版“課標”早有表述。將在內(nèi)蒙古地區(qū)投入使用的統(tǒng)編教材適時回應了“課標”的要求,引進了“群文教學”和“專題教學”的概念?!叭何慕虒W”對詩歌來講就是“群詩教學”,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理應有所嘗試以適應新教材的要求。
二、詩歌教學是引起學生情感極度舒適的審美過程
2017版“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提出,語文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接受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這里所說的“審美體驗”就是指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應該貫穿詩歌教學的全過程。
長河、落日、杏花、春雨……這是自然之美;友誼、鄉(xiāng)愁、淡泊、曠達……這是情感之美;蒼涼、壯闊、沉郁、清幽……這是意境之美。還有語言美、音韻美、形式美等等,這些都有待于老師引領(lǐng)著孩子們?nèi)グl(fā)現(xiàn)去開掘去體悟去認同去汲取。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直至把這種種美的因子融入孩子們的血液中,涵養(yǎng)為一種氣質(zhì)一種性格一種人生。
這個過程,學生應該是十分享受的。只要教師引領(lǐng)得法,學生一旦走進去,就會沉溺其中,怎么會不愛學不愛讀不愛背呢?如果學生學了一首詩,居然情感上不為所動,波瀾不驚,那一定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引領(lǐng)不到位,沒有發(fā)現(xiàn)和挖掘出這些美的要素。
語文老師本身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他們的氣質(zhì),他們的語言,他們獨特的授課方式,與詩文之美渾然一體,共同凝聚成學生的審美對象,使學生在審美過程中獲得精神的滿足和心靈的教化。
所以葉圣陶說:“教師要修飭自己的語言和儀表?!蔽覀冃老驳乜吹剑芏噙x手,不僅氣質(zhì)形象優(yōu)雅大方,而且授課語言干凈洗練金句迭出,極具個人風格。
除了語言和儀表,教師還要多讀書,以加強個人修養(yǎng),提高審美能力。內(nèi)涵不足,學養(yǎng)不夠,課就上得骨感、單薄,缺少豐韻和厚度;同時,在引領(lǐng)學生進行審美鑒賞的過程中,也難以達到一定的審美高度。如果把一堂課比喻成一位古典美人,那么,我們樂見“環(huán)肥”這種圓潤豐盈之美。
我非常欣賞《夜歸鹿門歌》示范課的幾位老師。他們不僅能引領(lǐng)學生感受到孟浩然隱居生活的清幽,那種獨來獨去,悠然自得的喜悅,也能感受到詩人的孤寂與無奈;他們能引領(lǐng)學生發(fā)現(xiàn)“亦”字在意脈和結(jié)構(gòu)上“草蛇灰線”的獨特價值,從而證明古人詩歌創(chuàng)作中“虛字不虛”“無一字無來處”的嚴謹態(tài)度。這就是審美高度。學生達不到?jīng)]有關(guān)系,但是你的高度必須放在那里。
三、詩歌教學是激趣、誦讀和積累的過程
激趣、誦讀、積累,這是詩歌教學的三個關(guān)鍵詞。
先說“激趣”。
激趣,就是設(shè)法讓你的學生對詩歌學習產(chǎn)生興趣。這也是“課標”對詩歌教學的基本要求。它貫穿詩歌教學的始終。那么,“趣”由何而生?
如果學生能從教學活動中獲得美的享受,“趣”就會不請自來;反之,如果你在課堂上只是講,都不讓學生美美地讀幾遍,那一定是無趣的;如果你在課堂上讓學生根本享受不到詩歌的語言美、音韻美和情感美,那一定是無趣的;如果你在課堂上,讓學生覺得學習詩歌就是學習怎么做題,那一定是無趣的。所以,教學本身是最好的“激趣”手段。從“激趣”入手,設(shè)計好每一堂課,是教師最應該重視的任務(wù)。
如果詩歌教學不僅實現(xiàn)了“課標”的要求,還能讓學生愛上詩歌,產(chǎn)生用詩歌表情達意的沖動,那是詩歌教學的至高境界。
再說“誦讀”。
詩歌最早是用來唱誦的。古代的曲調(diào)失傳久矣,現(xiàn)在就只剩下“誦”了。所以,在詩歌教學的課堂上,最常聽到的應該是學生的吟誦之音,那才是來自遙遠時空的天籟之聲。任何剝奪學生吟誦權(quán)利的聲音都是噪音。
令人欣慰的是,我們的作課老師都很重視讀,而且重視讀的指導。一遍一遍,不厭其煩。有位老師還圍繞“讀”字設(shè)課:讀出一種韻味,讀出一個世界,讀出一種情感,讀出一些問題,讀出一種收獲。是啊,詩歌教學不讀怎么能有疑問,不讀怎么能有感悟,不讀怎么能有收獲!
最后說“積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薄UZ文學習說到底就是個積累的過程,學習詩歌也是如此。2017年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多處提到對“積累”的要求:“要有主動積累的意識,不斷擴展自己的語文積累”“喜歡積累優(yōu)秀古代詩文”??梢?,“頂層設(shè)計”對積累是十分重視的。 詩歌教學要積累什么呢?
一是詩詞知識,二是詩詞材料,三是鑒賞方法,四是文化常識。
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梢?,積累不僅能夠“養(yǎng)氣”,還可以激發(fā)創(chuàng)作的靈感?!昂穹e”方能“薄發(fā)” ,我們看到很多老師在教學中詩詞名句信手拈來;有幾位老師更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高手。這一切都源于“積累”。
教師一定要在課堂上、課堂外重視積累工作。要有系統(tǒng)、有計劃、有步驟地持續(xù)進行。要有布置、有鼓勵和督促,持之以恒。
學一首詩,一定要讓學生背下來。最起碼2017版“課標”要求背誦的40首詩、詞、曲,要不僅能背而且能默寫。
用于背誦的時間還是有的。把課堂上空耗的那些時間拿出來就夠用了。比如文本解讀。現(xiàn)在很多人提倡多元解讀,鼓勵學生有不同的表達。這原本是不錯的。但是古今大部分詩歌要表達的主題是相對穩(wěn)定的,思鄉(xiāng)就是思鄉(xiāng),懷人就是懷人,寫離愁就是寫離愁,你還能讓學生解讀出別的什么情緒來嗎?所以,與其讓孩子們費盡心機冥思苦想,真不如把時間騰出來讀一讀、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