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苗族文化在我國歷史長河中源遠流長,其吃苦耐勞、勇敢、善良、勤勞、團結等精神一直被后人所銘記。因此,高中德育教育需不斷借鑒苗族人民形態(tài)意識來鞭策當前高中生,并通過苗族與其他民間習俗來有效補充其教育資源。
【關鍵詞】民族;習俗;高中德育教育;苗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一、學習苗族吃苦耐勞的精神
高中德育教育課通過借鑒黔東南苗族人民吃苦耐勞、勇敢勤奮的民族精神與民族習俗來培養(yǎng)高中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積極進取的精神。當前,我國諸多高中生由于是獨生子女,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自小便嚴重缺乏積極向上、勇敢拼搏、吃苦耐勞的精神,且多數(shù)90后、00后即便邁入了大學校園后,雖然生活中需要自己獨立,但精神上仍然對集體生活嚴重不適應,做事十分懶惰,甚至很多高校學生都出現(xiàn)寄臟衣服回家讓家人洗的現(xiàn)象。在學習方面,很多高中學生皆出現(xiàn)遲到、曠課、早退等現(xiàn)象,具有十分嚴重的厭學情緒,高中德育教育課程也失去了原本的作用。因此,高中德育教育課程可通過借鑒苗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民風習俗來補充其教育資源,苗族是一個具有光輝創(chuàng)業(yè)歷史的民族,該民族民風淳樸,且族人勇敢、勤勞,高中德育教育為學生普及苗族歷史文化與優(yōu)良傳統(tǒng),讓學生了解苗族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中飽受壓迫,并在長達五次的遷移后最終定居在偏遠的山區(qū)地域內。在這里,苗族族人遠離統(tǒng)治者的勢力,每過一處皆與自然相爭,與天地爭斗,克服毒蛇猛獸。但是,苗族人民依然在不斷開辟新的家園內藍靛染布、開荒種植、飼養(yǎng)家禽、制釀美酒、溶蠟畫花、種植棉麻、稻田養(yǎng)魚,用他們的勤勞勇敢來克服苦難的日子,如同《苗族古歌》內所描述的運金運銀、犁東耙西、開辟天地、打柱撐天、洪水滔天、鑄日造月一般,該內容皆可反映出苗族民族在歷史時期便已經(jīng)具備勇敢、頑強、勤勞、拼搏、堅持的民族品質。苗族民族常年以來的民謠中便認為,只有勤勞才可有充足的糧食,而懶惰只能換取饑餓,只有兄弟勤勞才可獲得親友的認同,如若兄弟懶惰只能被人恥笑。由此可見,高中德育教育通過借鑒優(yōu)良的苗族品格與風俗可促進高中生更具備頑強拼搏、艱苦耐勞、勤奮勇敢、積極上進的精神。
二、學習苗族尊老愛幼的美德
社會和諧的體現(xiàn)便是人和人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由此來形成和諧社會。由于當前多數(shù)學生都是在獨生家庭長大,身邊有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而年輕一輩只有自己,家人們都圍繞著自己思考與照顧,從而較為突出自我的性格與品性,從而導致學校中普遍出現(xiàn)師生與學生之間關系緊張的現(xiàn)象,很多學生在人際交往能力不佳的情況下甚至想要退學,嚴重者如同云南大學生殘殺室友事件、北京大學生殘殺情敵等事件。因此,高中德育教育可借鑒苗族格言、苗族語錄、苗族諺語等來幫助學生形成團結精神,通過苗族歌詞、文化、思想等來教育學生只有相互合作、相互團結,才可共同成長、共同進步。如要像鴨腳連掌蓋、莫學雞腳爪散開、細水長流可以沖走沙灘,輕言細語能感化人心等諺語與歌詞一般,看似十分簡單、易懂、好記、押韻,但其中卻蘊含著做人的真理與生活的真諦,可讓學生感受到苗族族人在生活中家庭的和諧、人際交往中的和諧。苗族族人一般在公開場合或宴會之中皆由老年人或長輩先行入座,而后小輩才可依次落座。每逢酒會宴席之時,需要長輩先行開杯,而后先敬年長者,讓老人先行品味佳肴。每逢佳節(jié)時期,苗族人民宴席中珍貴的雞爪、雞肝、雞翅、雞頭等必須要先讓長輩與客人先行品嘗,無論是任何場合之中,小輩在老人與長輩面前必須要彬彬有禮、溫文爾雅、語氣平淡、恭恭敬敬,不可指著長輩言論,更不可對其指頭畫腳。而苗族在生活與社會中的禮儀、文化、習俗,皆是當前學生的不足之處。因此,高中德育教育課程需借鑒黔東南苗族優(yōu)良習俗來不斷擴充課程資源,讓學生學習苗族尊老愛幼、團結互助的優(yōu)良品德。
三、學習苗族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
黔東南自江縣東南地區(qū)的苗族對神樹十分崇拜,他們信仰楓樹,并將其作為自己先祖一般,一旦芭沙人家中生下孩子,就會通過栽種楓葉苗來陪著幼童一起成長,如若此人離世,便將該樹劈倒,并將人體與樹干相融,而后埋入土里,不會留下任何印記,只會在墳前再次栽種一棵樹。苗族的芭沙人覺得人類是來自于自然,因而死后也應歸于自然,樹葬的埋葬方式不會占用大面積土地,將人類與青山綠葉為伴來延續(xù)生命還可起到自然環(huán)保的作用。同時,苗族人民對枝葉茂盛的古樹作為頑強生命力的體現(xiàn),族內出現(xiàn)體弱多病的兒童時,族人會讓兒童去拜祭大樹來獲取古樹的保佑。一些寨子邊上會把一顆大樹作為護寨的象征,讓其保佑村民健康平安,不可對其觸摸與砍伐,且全寨族人會在固定時間中去籌集資金購買一些鴨子、酒肉、公雞等來進行祭祀。雖然苗族的民俗中帶有一些迷信的傾向,但苗族人民在愛護大樹的同時自然而然地保護了大自然環(huán)境。從這些無數(shù)的民俗案例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苗族人民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也正是由于苗族人民在大自然的環(huán)境中生長才可形成這種自然觀念,這種觀念也正是當今自然環(huán)境受到威脅時人們所缺少的。面對帶有迷信傾向的民俗我們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處于工業(yè)時代背景下的高中學生們應對苗族人民從自然而來、回歸于自然的思想觀念加以借鑒,由此為人類發(fā)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提供有力支撐。
四、學習苗族互幫互助的精神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一些高中生們紛紛出現(xiàn)輕集體、重個性的現(xiàn)象,遵從自身意愿行事,要求凡事都要服從自身意愿,缺乏大局意識觀與集體精神。對此,高中德育教育課程可引導學生認識苗族民族中群體活動觀念與團體精神。自古以來,苗族便是一個輕個體、重群體發(fā)展的民族,處于原始時代的苗族人民在生活、生產(chǎn)等方面都是集體活動的,這種習俗可統(tǒng)領苗族民族的一切行為,個人僅僅處于群體中的組成部分,只可在一致行動中集體活動,不可因個人觀念來超脫于群體。雖然苗族民族在進入私有制時代后逐漸產(chǎn)生個性發(fā)展,并在此階段中充分發(fā)揮個人性格、興趣、氣質、能力與愛好等,但由于苗族處于緩慢的社會成型階段中,依然受到原始公社的文化影響,且家族血緣在此緊緊牽連著苗族人民的社會行為與形態(tài)意識,因而苗族人民依然具有輕個體、重群體的道德價值觀。例如,當前苗族寨子與村落中依然有族長、頭領、頭人、祭師等,由領頭人對重要事件與節(jié)日活動進行安排,且苗族人民族規(guī)依然在不斷規(guī)范群體活動。每逢節(jié)假日時,苗族人民都會在帶頭人的帶領下前往其他村寨去游玩與做客,這時東道寨中的帶頭人則會體現(xiàn)出集體待客風范。同時,在苗族家庭中,如若家中有貴客到來,每一戶家庭中都會拿出葷菜來接待客人,素有“一家來客人,全寨親”之美稱。苗族人民還將幫助他人作為應盡義務的范圍中,更將他人幫助當做個人權利來看,集體與個人之間是不分彼此的,由此來排除生活中的萬難。例如苗族在蓋造房屋時便是互相幫忙,甚至很多時候一家人蓋造房子,全村村民都會主動來幫助這家人。如某家家庭中有婚喪之事時匱缺酒肉米錢,全族人都會出動湊錢、湊米,為其全力付出,更不計較回報;當村寨中出現(xiàn)孤寡獨者、老弱病殘無法維持生計,族人們皆會對其照顧與撫養(yǎng),并當作自身義務來看待;當一戶家庭內由于個人災害導致生活艱難時,族人會根據(jù)此人經(jīng)濟狀況對其贈送錢糧與衣物等資源,幫助族人解決燃眉之急,如有族人經(jīng)濟十分寬裕但卻對困難家庭不給予援手,則會遭受其他族人譴責。此外,苗族民俗中還有分牛肉的相互幫助形式,且該形式在苗族十分盛行,如若一戶人家死亡了一頭耕牛,其他族人都會主動去購買死去牛的肉來幫助該戶人家減輕經(jīng)濟損失,讓突然發(fā)生變故的人家可在族人的幫助下另行購買耕牛耕地。苗族人民這種集體精神意識與集體行為是在族規(guī)的約束下才得以傳承而來,無論哪一戶苗族人家都不會違背這種群體約束。集體生活便是傳統(tǒng)優(yōu)秀民族民俗中的重要特征,其統(tǒng)一化、和諧化的生活方式可體現(xiàn)出苗族人民的趨同心理特征。因此,高中德育教育課程可通過利用苗族人民心理特征來培養(yǎng)學生形成集體觀念與團體精神,由此不斷擴充德育教育資源。
五、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諸多民族之中具有很多優(yōu)秀的民俗與民風,高中德育教育可通過充分挖掘一些優(yōu)良的民間習俗來不斷補充其教育資源,如同苗族人民的尊老愛幼美德、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意識等,皆可作用于高中教育,由此可形成更有教育價值的德育課程。
參考文獻:
[1]彭清燕.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德育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研究——以大湘西地區(qū)為例[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6,36(2):112-116.
[2]郝萬喜.基于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德育教育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J].貴州民族研究,2017,38(6):154-157.
[3]熊云.在地方高校德育教育中引入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必要性探討[J].大眾文藝,2012(11):244-245.
作者簡介:李忠霖(1982-),女,漢族,四川廣漢,碩士,中級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為貴陽市2018年立項課題“苗族民間文化融入校本德育課程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