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的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樹立起強烈的文化自信。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云南地區(qū)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而又獨特的少數民族地區(qū),我國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來加強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但是,一直以來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和傳承方面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在新時代加強這些文化遺產的傳承模式。
【關鍵詞】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模式構想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一直以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多采用言傳身教的方式傳承,特別是偏遠地區(qū)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來加以保護。云南省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逐步關注并積極創(chuàng)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云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還存在著一些的問題,需要加以重視并解決。
一、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云南作為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少數民族的種類、人口、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較為眾多。眾所周知,云南少數民族是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各具特色。這就使云南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有數據顯示云南省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萬余項。為此,對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研究具有典型性、全局性,對于促進我國其他地區(qū)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因此,我們可以研究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優(yōu)勢,這些文化遺產都是與少數民族的生活緊密相關的,是“活著的”文化寶藏。
由于云南的地理位置,特別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都處于較為偏遠的地區(qū),甚至是大山深處,呈現著封閉性的特點,也促使這些文化遺產保持了較好的原生態(tài)。比如被稱為“女兒國”的摩挲族人,仍然保持著“走婚”的習俗,雖然現代文明逐漸進入,但是依然保持著獨特的生命力,促使他們不斷消化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
二、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保護和傳承意識不足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燦爛奪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前期沒有引起足夠的保護和傳承的重視,沒有將其從長遠發(fā)展來看待。特別是隨著外來文明的沖擊,文化形式已經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彝族的火把節(jié)就是典型事例。本來火把節(jié)是整個彝族的重大節(jié)日,但隨著內外交流的增加, 少數民族地區(qū)逐漸向商業(yè)化、城市化方向發(fā)展,民眾對這種傳統(tǒng)節(jié)日在觀念上比較淡化,傳統(tǒng)文化的色彩被削弱,從整個民族節(jié)日縮減為區(qū)域性節(jié)日,甚至一些地區(qū)已經取消了此類活動。此外,對文化遺產的沖擊還在于異化少數民族的文化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商業(yè)化的活動。
(二)傳承人培養(yǎng)數量不足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少數民族的民眾逐漸打破自身的封閉性走向大山,甚至走出國門,對本民族的文化遺產逐漸失去了興趣,而留下來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能夠承擔起本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更是少之又少了,缺乏代際傳播的良性循環(huán)。此外,文化遺產沒有形成文化產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群體,導致年輕人不愿意再接受文化遺產,守著這些“老古董”不能帶動自身財富的增長,就導致文化傳承人的流失越來越嚴重。
(三)傳承載體流失較嚴重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在民族語言和地方文獻中進行保護、傳承,但現在民族文獻和民族語言的流失和消失嚴重,特別是少數民族語言,“少小離家”的人對于土著語言掌握越來越少,或是通過外部語言的影響進行了改良,失去了原生態(tài)的“味道”。此外,少數民族文獻的流失也使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雪上加霜”。數據顯示,云南少數民族文獻流失的數量和速度比其他地方更快,對文獻和語言的保護更是刻不容緩。
三、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模式的構想
(一)增強危機感,提升保護傳承意識
意識指導行動,云南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刻不容緩,要引起全社會的共同關注。為此,要建立起以政府為引領的文化遺產保護機構、機制,增強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居民重新審視自身的文化遺產,讓全社會共同參與進來。首先,要改變傳統(tǒng)思想必須進行思想辯論,“道理不辯不明”,對于這種情況,政府可以組織一場聲勢浩大的宣傳活動,將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政策與少數民族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進行“對標”。政府可以在全省范圍內播放國內關于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動舉措以及云南省內的保護現狀,讓民眾看到差距、感受差距,產生強烈的緊迫感,就會使民眾產生反思;其次,要開展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意見建議”大討論,讓民眾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提出自己的看法,集思廣益,這也是提升民眾對文化遺產認知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可以形成一種上下合力的力量,推進民眾意識的提升;再者,要進行文化自信的宣傳,讓民眾了解自身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個人、社會、國家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關于文化、文化遺產的論述可以作為宣傳的理論基礎,喚醒民眾對文化的自信、保護和傳承意識。
(二)保持原生態(tài),弘揚傳統(tǒng)傳承模式
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要遵循該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本來的模樣”,這樣才能體現“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為此,要注意保護現有的生存環(huán)境,在吸納外來文明的同時,保持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不能只要發(fā)展不要傳承,要在原生態(tài)的基礎上進行保護傳承。比如,摩梭族的走婚、篝火晚會、手工銀質作坊等要建立保護機制,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資源,成為“引進來”“走出去”的典范?!耙M來”可以將其打造成本民族的旅游文化項目,吸引全國、甚至全世界的游客前往參觀,以體驗式的旅游項目來增加吸引力,這就促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找到民族文化存在的自信心、自豪感?!白叱鋈ァ笨梢詫⑵渥鳛樵颇鲜ν饨涣鞯囊豁椫匾獌热莺兔?,搭乘“一帶一路”的發(fā)展戰(zhàn)略,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世界。
其次,在傳承方面,雖然目前的“師帶徒、父傳子”模式仍未改變,但可以借鑒這種模式創(chuàng)新保護傳承新的方式。要保護以家庭為單位的傳承個體,繼續(xù)完善師傅帶徒弟的數量、質量等制度,并將其技藝進行資源整合,比如,可以建立相關的研究機構,云南麗江就建立起了東巴文化博物院,作為研究和展示東巴文化的研究學術機構,通過文獻、開班傳習館等方式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
(三)并軌快車,引入現代學校教育
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終還是要回歸于體系教育之中。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中已經包括了多種門類的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與研究,但對于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以及如何與時俱進地發(fā)展、創(chuàng)新,是擺在教育面前的重要課題。首先,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教育必須從中小學開始。目前,國家已經出臺了明確的扶持政策,云南要借助政策優(yōu)勢將少數民族文化進行推廣。中小學要編制有趣的教材和活動來吸引中小學生的興趣。比如,云南麗江市將少數民族的舞蹈推廣到中小學之中,學校還有針對性地開發(fā)納西文化的課程,利用多媒體包括視頻、動畫等方式用于教學過程;其次,在高等教育中,要逐步完善包括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學科體系,并與市場化的文化產業(yè)結合,為實踐教學體系和實驗教學提供有力保障;再者,要鼓勵社會力量進行辦學,將家庭、社區(qū)等納入教育范圍,激發(fā)市場主體和社會各元素以多種形式進行傳習。比如一些民族傳承活動、民族舞蹈、刺繡、產品等,在耳濡目染中讓民眾感受到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當然,這些都需要政府加強頂層設計,在完善教育體系的同時整合市場資源,使文化遺產“走向”市場、生活,讓市場、生活“走近”文化遺產,打贏一場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民戰(zhàn)爭”。
四、結語
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在世界范圍內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帶光環(huán)”,是我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保護好民族的文化遺產才能促進世界文化燦爛多彩。云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數量最多的省份,已經初步探索出一條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模式,雖然也面臨著諸多問題,但只要加強政府主導、民眾參與、市場發(fā)力的結合,推動文化遺產進校園、進家庭、進社區(qū),融入到民眾的生活之中,自然就會起到良好的保護和傳承作用。
參考文獻:
[1]謝敏.信息產業(yè)在云南少數民族“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中的功能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7(5):80-83.
[2]陳文苑.職業(yè)教育與民族傳統(tǒng)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以云南省為例[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7,33(6):124-130.
[3]張雪峰,楊曉波,李兵.云南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射弩的傳承困境及對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7,25(3):137-140.
[4]周曉俊,周曉菊.云南少數民族舞蹈在高校專業(yè)舞蹈教育中的傳承研究[J].藝術評鑒,2018,560(9):142-143.
作者簡介:郭大偉(1972-),男,彝族,云南玉溪新平縣人,云南民族博物館民族文化宮項目招投標管理部副主任,館員,研究方向:民族經濟、遺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