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世界兩大銅鏡起源地之一,并且銅鏡形制有別于古希臘羅馬的圓板具柄鏡,為圓板具鈕鏡。當前,我國博物館館藏銅鏡為數(shù)不少,涵蓋先秦到晚清各個時期的銅鏡。本文將以淮北市博物館銅鏡為品鑒對象,首先從造型多樣、紋飾華美、工藝精巧三個角度探討銅鏡的審美特征,繼而從宗族文化、官本文化、長生文化出發(fā),解讀博物館銅鏡銘文的文化內(nèi)涵。
關鍵詞:博物館 銅鏡 審美品鑒
銅鏡指以青銅鑄造的鏡子,兼具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銅鏡起源甚早,傳說黃帝是銅鏡的制作者,“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而根據(jù)現(xiàn)代考古學的研究,我國銅鏡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時代。爾后,從先秦到晚清,銅鏡一直都是我國沿用時間最長、流行區(qū)域最廣、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金屬器物。不同時期的銅鏡,其制作工藝、紋飾圖案、銘文等有一定的差別,這些都是銅鏡審美的重點所在,對我們把握銅鏡的發(fā)展及其背后的文化有重要的價值。
一、博物館銅鏡的審美特征
(一)造型多樣
造型多樣是博物館銅鏡最為基本的審美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點:第一,外形。銅鏡以圓形為主,還有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葵花形、亞字形等多種形制?;幢笔胁┪镌含F(xiàn)存銅鏡以圓形居多,如東漢“長宜子孫”銘博局紋鏡、漢“長宜高官”變形四葉對鳳紋鏡,其他形制的比較少見。比較典型的便是宋蓮花紋方鏡。該鏡為平面正方形,在琳瑯滿目的圓形銅鏡中比較醒目。第二,鈕。鈕多位于鏡背中心部位,具有穿孔系帶的功能,是固定銅鏡的裝置,鈕以圓鈕居多,常見的還有三弦鈕、連峰鈕等。以三弦鈕為例,其為半圓弧形,且鈕上三道弦紋,故名三弦鈕。館藏的西漢蟠螭菱形紋銅鏡、西漢大樂貴富銘蟠螭紋博局紋鏡均為三弦鈕。連峰鈕由多枚小乳形成,如西漢星云紋連峰鈕鏡。第三,鈕座。鈕座為鈕外的裝飾性圖案,早期的銅鏡并無鈕座,春秋戰(zhàn)國時方出現(xiàn)。鈕座常見的形狀有圓形、柿蒂形、球形、連珠紋形、皤螭紋形等。其中,圓鈕與圓形鈕座是最為常見的組合,比如東漢“尚方”銘文四神博局紋鏡、漢“長宜高官”變形四葉對鳳紋鏡、西漢四乳四虺鏡等。第四,邊緣。邊緣指銅鏡的邊緣位置,靠近邊緣的紋飾稱為鏡緣紋飾,如西漢蟠螭菱形紋銅鏡,鏡緣寬凹微上卷。
(二)紋飾華美
紋飾是最能體現(xiàn)銅鏡審美特征的元素,根據(jù)位置的不同,紋飾可以分為主紋飾和鏡緣紋飾兩種,通常意義上所說的紋飾以主紋飾居多。正因紋飾的重要性,大部分銅鏡的命名均取材于主題紋飾,如東漢四乳龍虎紋鏡。早期的銅鏡多為素鏡,并沒有紋飾。春秋戰(zhàn)國之際始有紋飾,戰(zhàn)國以后,紋飾日益多樣,如星云紋、博局紋、連弧紋等,如館藏東漢“長宜子孫”銘博局紋鏡,該鏡方框四邊中部伸出一“T”形紋,與近鏡緣的“L”形紋相對,方框四角與近鏡緣的“V”形紋相對,構成博局紋。銅鏡紋飾中,動物紋飾最為常見。動物紋飾以傳說中的神獸居多,最為常見的便是龍紋。如館藏的戰(zhàn)國四龍紋鏡,外區(qū)主題紋飾為四條對稱的龍紋,張口卷尾,相間配列,地紋為云雷紋、三角紋和點狀紋。又如東漢四乳龍虎紋鏡,外區(qū)以四個帶座乳釘紋分隔為四區(qū),每區(qū)內(nèi)飾一瑞獸,為雙龍雙虎紋飾,相間環(huán)繞。虎身體粗壯,圓目突出,昂首張嘴,作奔跑狀;龍首細長前伸,尾部上翹,做騰躍狀;外周一圈櫛節(jié)紋。鳳、蟠螭、虺等神獸也是常見的主題紋飾,比如西漢大樂貴富銘蟠螭紋博局紋鏡、明雙鳳紋鏡等。也有銅鏡的紋飾為植物紋飾,如上文所說的宋蓮花紋方鏡,該鏡上部淺浮雕含苞蓮花紋,下部淺浮雕倒蓮蓬紋,紋飾質樸,又不乏雅致。金代錢紋鏡是比較特殊的紋飾,鏡的外區(qū)對稱飾5個方孔圓形錢幣紋,上鑄“大定通寶”四字。
(三)工藝精巧
銅鏡歷史悠久,并且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銅鏡的工藝也日趨精巧,這主要表現(xiàn)在銅鏡的范鑄技術、雕刻技術以及合金技術上。在中古以前的銅鏡發(fā)展歷史中,戰(zhàn)國、漢代、唐代是銅鏡工藝的三個高峰期。戰(zhàn)國時期,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不斷發(fā)展,人的主體意識開始覺醒,不僅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更推動了銅鏡工藝的發(fā)展。此一時期銅鏡數(shù)量大為增加,不少手工藝裝飾技法被廣泛地應用于銅鏡的鑄造中,極大地提升了銅鏡的審美效果,使戰(zhàn)國銅鏡與西周及之前的銅鏡顯著地區(qū)分開來,如彩繪、透雕、錯金銀等,戰(zhàn)國四龍紋鏡為淮北市博物館漢代銅鏡的代表,質薄精巧、紋飾精美。漢代自文景之后,國力空前強盛,銅鏡制作工藝水平大為提升,表現(xiàn)到銅鏡的審美形態(tài)上便是鏡面變大、鏡胎變厚,如西漢大樂貴富銘蟠螭紋博局紋鏡。唐代銅鏡的造型更加多樣,并且由于金銀平脫、嵌螺鈾等新式工藝的廣泛應用,銅鏡的審美表現(xiàn)更加瑰麗,與唐代氣象萬千的時代精神高度吻合。兩宋以來,隨著士人群體的崛起,銅鏡的審美表現(xiàn)日益向士人的審美偏好轉變,大自然中的山水花草成為紋飾的重要主題,出現(xiàn)了不少植物紋飾銅鏡,而浮雕、陰線勾勒的運用則使得紋飾兼有寫實與裝飾的效果,比如宋蓮花紋方鏡。
二、博物館銅鏡銘文的文化解讀
(一)宗族文化
宗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中最為穩(wěn)固的內(nèi)容,時至今日仍然有著巨大的影響,這和西周時期分封制、宗法制有密切的關系。分封制是周王朝實施的統(tǒng)治制度,與宗法制構成了西周政治的核心,同時,分封制也和宗族文化的形成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分封制奠定了家國同構的社會形態(tài)。周代的貴族等級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種層層深入的分封制最終落腳點在士,而士所對應的正是家,如孔子所說,“天子愛天下,諸侯愛境內(nèi),大夫愛官職,士愛其家?!弊谧逦幕阢~鏡中主要表現(xiàn)的是希望子孫后代常保富貴,如東漢“長宜子孫”銘博局紋鏡,該鏡圓形框與圓形鈕座之間飾對稱弧線紋,方框四角順時針分別飾一字“長宜子孫”,其外一周銘文帶:“昭容貌,身萬全,見衣服,好可觀,宜佳人,歲意歡,長虞志,固常然,食玉英,飲禮泉,駕蜚龍,乘浮云”。宗族文化的又一表現(xiàn)是多子多福的傳統(tǒng)觀念。求子是中國古代最為普遍的社會心理,以求子為主題的圖案更是遍布各類手工藝品中。銅鏡銘文中不乏求子的內(nèi)容,如明“喜生貴子”銘文鏡,該鏡鈕外四方各置一方框,框內(nèi)銘“喜生貴子”四字。這種以直白的話語表現(xiàn)內(nèi)心渴望的銘文是明代銅鏡的一大特色,類似“五子登科”“喜生貴子”之類的吉祥語,在宋代銅鏡乃至更早的銅鏡中并不多見,這和明代銅鏡普及程度的提高有著很大的關系。
(二)官本文化
官本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分支,出將入相更是蕓蕓眾生的追求。在中國官本文化的發(fā)展中,漢代是非常重要的歷史階段。漢代之前,貴族政治盛行。漢武帝罷黜百家后,儒家學說成為中國的主流思想,而入仕正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征,這為官本文化的盛行提供了思想基礎。淮北市博物館藏的漢“長宜高官”變形四葉對鳳紋鏡就是官本文化的表現(xiàn)。該鏡座外以弧線四方形鏈接的寶珠狀四葉紋,四方倭角內(nèi)各有一字,合為“長宜高官”,所謂“長宜高官”就是希望家族子孫后代能夠多出高官。與之類似的銘文還有“君宜高官”“位至三公”等,這些都是漢代官本文化在銅鏡中的體現(xiàn)。隋唐時期,科舉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成為我國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兩宋以后,科舉制的地位更加穩(wěn)固,于明清時期達到巔峰。科舉文化作為官本文化的產(chǎn)物,與傳統(tǒng)的官本文化又有一定的區(qū)別,因為科舉制度將教育與選官緊密地結合了起來,參加科考成為全社會都能參與的事情。狀元為科考殿試第一名的稱號,明清銅鏡中不少以狀元為銘文,如明“狀元及第”銘文鏡,該鏡鈕上下左右各有一個凸線方框,框內(nèi)各鑄一楷書字銘,文曰“狀元及第”,生動地傳達出了當時的社會風氣。
(三)長生文化
古代醫(yī)學水平低下,人均壽命不高,祈求長壽是一種社會普遍心理。早在先秦時期,我國便出現(xiàn)了養(yǎng)生文化。養(yǎng)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這里的養(yǎng)生既有生理層面的內(nèi)容,也有精神層面的元素。入仕不僅需要處理繁雜的政務,更要應對各種人情往來,與養(yǎng)生所追求的目標背道而馳,因而有士人以養(yǎng)生為名,屢次拒絕曹魏的征召。比如被曹丕譽為“彬彬君子”的徐干,在曹操時代便“稱病不就”“前身窮巷,頤志保真”。歷代帝王追求長生不老者比比皆是,如秦始皇命徐福東渡,祈求長生不老藥,漢武帝造金銅仙人承露盤。長生文化在漢代的盛行對銅鏡的制作也產(chǎn)生了影響,銅鏡銘文中不少和長生文化有關,如西漢大樂貴富銘蟠螭紋博局紋鏡,該鏡座外飾雙線方框,上為十五字篆書文銘:“大樂貴富,得所好,千秋萬歲,延年益壽”?!扒锶f歲,延年益壽”表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取向。同樣還有東漢“尚方”銘文四神博局紋鏡,該鏡外區(qū)銘文:“尚方佳鏡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來,壽如金石為天?!?。雖然歌詠仙人,但流露出來的卻是對長生不老的向往與渴望。與之類似的還有“王氏作鏡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浮游天下放四海,壽如金石之國保”。
三、結語
銅鏡是古人日常生活常用的金屬器物,早期的銅鏡多為貴族使用,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銅鏡的普及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到明清時期,銅鏡已經(jīng)走入千家萬戶。不同時期銅鏡的審美形態(tài)以及銘文內(nèi)容有很大的差別。淮北市博物館銅鏡藏品眾多,且具有鮮明的審美特征與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從藝術審美與文化品鑒的角度來研究銅鏡,是深化銅鏡認識的基本方式。
參考文獻:
[1]孔祥星.中國古代銅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屈德印,彭亞麗,呂朝亞.漢唐銅鏡藝術內(nèi)涵探析——以浙江出土銅鏡為例[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1(05).
[3]鄒鳳波.人與自身的照面——銅鏡審美的現(xiàn)象學分析[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5(05).
[4]姚晨辰.蘇州博物館藏古代銅鏡[J].收藏,2014(05).
[5]謝鈞,王英.漢鏡里的神靈世界——銅鏡藝術審美新視角[J].大眾文藝,2010(15).
[6]衛(wèi)琪. 略談漢代銅鏡的裝飾紋樣[J]. 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2005(03).
[7]邱楠.漢唐銅鏡的藝術審美比較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7(02).
(作者簡介:趙童,女,本科,安徽省淮北市博物館,中級,研究方向:文博、陳列)(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