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
摘 要:家校共育,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人之兩臂,不可或缺。本文從開發(fā)家校共育系列課程,邀請家長進課堂授課、開展“百名教師進千家”家訪活動、設計體驗式家長會三個方面淺談統合家長資源,加強家校合作,構建家校合作共育良好環(huán)境,讓家長真正成為我們育人的伙伴,助力孩子的成長。
關鍵詞:教育 家校共育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11-0-01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的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講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應該擔負起教育后代的責任。由此可見,家校共育,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人之兩臂,不可或缺。統合家長資源,加強家校合作,構建家校合作共育的良好環(huán)境,讓家長真正成為我們育人的伙伴,助力孩子的成長。
一、開發(fā)家校共育系列課程,邀請家長進課堂授課
家校好比兩人,家校同心,必能產生巨大的力量,“家長進課堂”活動便是其中的重要載體。我校家校共育系列課程實施以來得到了家長們的大力支持,家長們不辭辛苦,陸續(xù)走進課堂,給孩子們帶來別樣的知識體驗,為孩子獻上豐富多彩的課程。有的以學習文化經典,回歸生命溫暖為主題,從文明古國的輝煌講到傳統文化中的孝,信,禮,義,仁,在引經據典的同時,結合生活實例,既生動,又發(fā)人深省。有的以“溝通”“理解”“交流”為主題,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心得。有的家長結合自己的職業(yè)特點,給孩子們普及一些安全常識,尤其是校外安全,讓安全意識根植于孩子心扉。有的家長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孩子們要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尤其是面對現在這么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條件,更應該努力學習。還有家長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講述給孩子們聽,希望孩子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家長開發(fā)課程,進課堂授課,不僅拉近了家校距離,還給孩子們帶來了不同領域、不同職業(yè)的知識,既增長了知識,又開拓了眼界。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由此可見,施教者不應該局限于教師,還可以是家長。在家長進課堂活動開展后,孩子們因為見到了家長的另外一面而變得自豪、自信,學生與學生、學校與家長、老師與學生、家長與學生等多重關系均有了明顯改善。
二、開展“百名教師進千家”家訪活動
家訪不是一件累心的事,而是一場美麗的行走教育。我校始終以“不錯過一個家庭、不落下一個學生”為原則,開展起“百名教師進千家”家訪活動,通過一次次意義非凡的家訪,打開學生和家長的心靈,用真情換來教育的共鳴。在活動開展中,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摸清學生和家庭的情況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具體情況,只有了解好這些,才能夠與家長找到共同語言,從而交流感情,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是教師要清楚本次家訪的目的和要求,并根據這個目的搜集好學生在校表現的各種資料,準備好同家長交流的詳細內容,以免交談時語無倫次、無的放矢。
2.教師與家長的交談要親切自然,注意分寸
多數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對自己的子女自然而然地存在著一種偏袒傾向,特別是“后進生”的家長,丑話聽得太多了,更是形成了一層特別厚實的“防護圈”。因此,當我們與家長交談時,既要態(tài)度嚴肅,實事求是,又要輕言細語,留有余地,盡量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和家長都切實體會到教師的誠心和善意。
3.對學生的評價要合情合理
每個學生都是各有長短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家訪時,一分為二地評價學生,堅持實事求是地與家長交換意見、交流情況。對優(yōu)秀生,在肯定優(yōu)點的同時,也要指出其不足之處,或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能夠一味表揚,防止他們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對“后進生”,也不能一味批評,說得一無是處,防止其產生悲觀失望的心情,要用心尋覓其“閃光點”,從而鼓勵他們積極進取。
4.教師家訪的腳步要勤,保持家訪的經常性
學生的成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因我們一次家訪就立竿見影,馬上生效,它需要我們做大量的工作。家訪的次數多了,與家長熟悉了,就能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家庭,談話自然會得心應手。而家長也通過家訪認識了教師,了解了孩子,家庭教育也就能更好地與其配合。
通過家訪,老師們主動走進學生家里,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孩子,更加恰當地教育孩子,在揚長避短中發(fā)揮“家校共育”的最佳效果,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三、設計體驗式家長會
對于“家長會”一詞,大家并不陌生,長期以來,這種聯系的呈現形態(tài)往往是單向的,學校發(fā)通知,家長參加;教師講要求,家長記錄。由于我們希望通過家長會讓家長了解班級、了解孩子,從而給日常的學校教育予以助力,所以家長會往往定位于講給家長聽。然而家長會的對象應指向孩子們,目的是通過家長會讓孩子們心靈有所觸動,而不僅僅是只讓家長了解班級情況,否則將喪失了它作為家校聯系與溝通平臺的有效功能。所以我們把家長會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精心策劃,引入角色演繹、親子互動等環(huán)節(jié)設計體驗式家長會。
生活中,孩子們習慣在同學間和朋友間毫不吝嗇的表達著內心的愛,總以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深情無需表達,自會領會,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讓父母能感受到孩子的愛也是必修課程。所以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讓孩子們放下內心的羞澀,或者說創(chuàng)造一個機會,讓孩子們可以給父母說一聲“我愛你”,道一聲“對不起”。真情最是動人,家長與孩子皆懷共情之心,深深的情感觸動了所有父母的心,更打動了每一個孩子,喚醒了隱藏在他們內心對父母不好言說的情。
父母無時不在關注著孩子的成長,殊不知,孩子成長的速度已經讓家長們望塵莫及。家長們以為他們的愛不變,陪伴依舊,便已足夠,但成長中的孩子除了需要無微不至的關懷外,還需要精神上的引領,愛不僅僅是陪伴。通過親子互動環(huán)節(jié)讓家長們了解子女教育中的“真愛”與“錯愛”,借助相應的小游戲升華大家對“真愛”與“錯愛”的理解。家長們通過體驗式家長會,不僅看到了孩子的需求,看也到了孩子那羞于吐露的心聲,感受到家庭教育的偉大,感受到家庭教育的責任之重。
如今的家長會不僅僅著眼于學生的學習成績,更多的是關注孩子“德智體”的全面發(fā)展。我們從這種看似簡單的常規(guī)工作入手,使傳統活動煥發(fā)出新的活力,使常規(guī)工作有了新的內涵,我們不奢求通過一次活動、一番話語便能打動和改變所有的學生,但只要不斷地嘗試,總會有那么一次會觸動孩子的心靈。
春風十里,桃李競艷,綠樹蔭庇;家校共育,蕩滌心扉,潤澤生命。孩子的教育不僅是學校的教育,更是家庭與學校在共同愿景下的齊心協力,通過家校攜手,同心如蘭共成長,家校共育譜新篇。
mal>作者簡介:張晉(1985—),女,遼寧朝陽人,本科,漢族,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