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蘭 汪明敏 韓冰 李興啟 謝林怡 熊芬 于黎明 王秋菊*
1解放軍總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解放軍耳鼻咽喉研究所(北京100853)2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耳鼻咽喉科(杭州310000)3國家耳鼻咽喉疾病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北京100853)
聽神經(jīng)病或聽神經(jīng)譜系障礙(Auditory Neuropathy/ 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 AN/ANSD)與梅尼埃?。∕eniere's Disease,MD)是均具備低頻上升型聽力曲線類型的一種累及耳蝸和聽神經(jīng)病變的熱點疾病。自1861年法國醫(yī)生Prosper Miniere 首次對MD 進行報道以來,百年來對MD 的研究從未停止;而AN這一疾病自從1992年顧瑞教授等報道16 例中樞性低頻感音神經(jīng)性耳聾以來,1996年美國Starr[1]教授等命名為聽神經(jīng)病,如何應(yīng)用聽覺生理學的手段精準定位和描述AN的病變部位一直是臨床研究的焦點。目前,臨床上對兩種疾病輔助檢測手段繁多,而耳蝸電圖作為較古老的聽力學診斷方法,在兩類疾病上卻有著獨特的表現(xiàn),本文收集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AN和MD的耳蝸電圖(Electrocochleography,ECochG))進行特征分析,旨在分析AN和MD患者耳蝸電圖與耳科正常人之間的特征性差異及其內(nèi)在的病理機制。
1.1.1 MD入組標準[2]
根據(jù)我國2017 年梅尼埃病診斷和治療指南,所有確診MD患者均符合①發(fā)作性旋轉(zhuǎn)性眩暈2次或2次以上,每次持續(xù)20 min至數(shù)小時。常伴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和平衡障礙。無意識喪失;②波動性聽力損失,早期多為低頻聽力損失,隨病情進展聽力損失逐漸加重。至少1 次純音測聽為感音神經(jīng)性聽力損失,可出現(xiàn)聽覺重振現(xiàn)象;③伴有耳鳴和(或)耳脹滿感;④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暈。
1.1.2 AN患者入組標準[1,3-6]
①以低頻聽力損失為主的感音神經(jīng)性聾;②言語識別率差,與純音聽力不成比例;③鐙骨肌反射不能引出或引出閾提高;④聽性腦干反應(yīng)不能引出或重度異常;⑤耳聲發(fā)射和/或微音電位正常;⑥顳骨CT掃描或顱腦MRI無明顯器質(zhì)性異常。
1.1.3 聽力正常對照組
依據(jù)GB-T 16403-1996 選擇耳科正常人10 例共20 耳,男2 人,女8 人,年齡21-27 歲,平均年齡22.9 歲,0.125-8kHz 聽閾均≤20dB HL,無外、中耳疾患,無眩暈史。
1.2.1 純音測聽
應(yīng)用丹麥耳聽美Madsen Conera 聽力計(軟件版本4.82.00;硬件版本4),耳機應(yīng)用頭戴式TDH-39,測試均在符合國家標準的隔聲室內(nèi)進行,操作方法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16403-1996。純音平均(Pour-Tone Average,PTA)聽閾采用500Hz、1kHz、2kHz、4kHz 四個頻率平均聽閾值。
1.2.2 耳蝸電圖
測試均在符合國家標準的屏蔽室內(nèi)進行,應(yīng)用俄羅斯Neuro-Audio(版本1.0.103.3),插入式耳機EAR-3A 10 Ohm。ECochG刺激信號為交替極性短聲,刺激強度分別為100、90、80dBnHL ,刺激重復率7.1 次/秒,疊加次數(shù)500 次,濾波器范圍0.1~2.0kHz。受試者側(cè)躺,測試耳朝上,參考電極置于測試耳同側(cè)耳垂,地極在前額與鼻根交界處,皮膚表面紐扣電極應(yīng)用95%乙醇棉球脫脂并用磨砂紙打磨皮膚,確保皮膚電阻小于2kΩ。記錄電極應(yīng)用美國SanibelTM 鼓膜電極,測試前觀察鼓膜標志,排除穿孔、充血或菲薄等異常情況。鼓膜電極放置前用95%乙醇卷棉子進行鼓膜脫脂,電阻<50kΩ。記錄端貼于鼓膜后下象限或表面。每受試耳至少進行兩遍測試,直至有兩條重復非常好的波形,用來標注基線(Base)、總和電位(Summating Potentials,SP)、復 合 動 作 電 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注:由于聽力設(shè)備原始波形默認標注均為AP,為保持名稱統(tǒng)一,文中CAP均以AP縮寫)。
正常對照、MD、AN 三組觀察以下指標并進行對比:Neuro-Audio(版本1.0.103.3)誘發(fā)電位儀人工標記Base、SP、AP 后,設(shè)備可自動測算振幅比及面積比結(jié)果。A-振幅比具體標注方法[7]:①SP、AP潛伏期,界定標準為SP,AP波峰作垂線與時間軸的交點刻度;②SP振幅,AP振幅,界定標準如下:耳蝸電圖中SP波的起始點即圖1中的Base點水平延伸作為基線(Base)。SP波振幅為從SP波峰到基線的垂直距離(SP 端紅色短虛線);AP 波的振幅為AP 波峰到基線的垂直距離(AP 端紅色長虛線),見圖1A;B-面積比標注方法[8]:①SP面積計算方法:基線(Base)與SP、AP波圍成的區(qū)域面積(單斜線圖案填充部分);②AP 面積計算方法:從SP 與AP 的切跡點(N1s)與AP 下降支的最低點(N1e)連線后和AP波圍成的面積(交叉線圖案填充部分),見圖1B。正常對照組與MD、AN 數(shù)據(jù)比較均應(yīng)用100dBnHL刺激強度。
圖1 A-B SP與AP振幅與面積測量方法Fig.1 A-B.SP and AP amplitude and area measurement method
采用SPSS 20.0 分析數(shù)據(jù),組間均數(shù)比較數(shù)據(jù)正態(tài)分布、方差齊性,MD 組癥狀耳與非癥狀耳對比采取配對樣本t檢驗,連續(xù)變量表示為“平均值±標準差”;正常對照組、MD 組、AN 三組對比采取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組間有差異時,進行組間兩兩比較。數(shù)據(jù)非正態(tài)分布、方差不齊時行非參數(shù)kruskal-Wallis 檢驗。計算95%置信區(qū)間,選擇雙側(cè)檢驗,α=0.05,P<0.05 示數(shù)據(jù)有統(tǒng)計學差異。
正常人對照組進行不同強度ECochG 參數(shù)分析,三組強度,SP(H=6.437)與AP(H=20.153)潛伏期、SP(H=6.656)與AP(H=7.383)振幅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80dBnHL<100dBnHL;P=0.03;P=0.02),主要表現(xiàn)為100dBnHL與低強度80dBnHL有統(tǒng)計學差異,SP 與AP 面積以及振幅比和面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正常對照組100dBnHL 聲刺激時SP/AP 振幅95%置信區(qū)間上限0.31(0.27±0.08),面積比上限1.43(1.27±0.42)(見圖2A-B“*”代表組間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圖2 A-B 正常對照組SP與AP潛伏期與振幅不同強度差異Fig. 2 A-B. Differences in the intensity of SP and AP latency and amplitude i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MD入組患者16例,其中雙側(cè)2例,單側(cè)14例,男6 人,女10 人,平均年齡49 歲,年齡范圍26-69歲;AN(雙側(cè))入組患者12 例(21 耳),男7 人,女5人,年齡范圍17-48 歲。正常對照組、MD 組(18耳)、AN 三組平均聽閾分別為5.3±2.7dB HL,44.3±25.4 dB HL,34.5±6.1 dB HL,三組PTA 數(shù)據(jù)各組均值表現(xiàn)為MD癥狀耳>AN>正常組,數(shù)據(jù)呈正態(tài)分布,組間存在顯著差異(F=39.399,P=0.000),因方差不齊應(yīng)用Games-Howell法進行組間比較,MD組與AN組無顯著差異(P=0.269)(見圖3)。SP、AP引出率情況詳見表1。MD 癥狀耳14 耳(排除2 例雙側(cè)MD)言語平均聽閾38.04±25.41dB HL,MD 非癥狀耳組平均聽閾19.29±9.77dB HL(見圖4),進行兩組全頻(0.125~8kHz)聽閾和四個言語平均聽閾(0.50~4kHz)均有顯著差異(t=3.218,P=0.007)。
圖3 三組平均聽閾對比情況Fig. 3 PTA of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圖4 MD 癥狀耳與非癥狀耳平均聽閾Fig.4 MD affected ear and contralateralunaffectedear PTA
三組參數(shù)比較結(jié)果①振幅比:以正常對照組95%置信區(qū)間上限大于0.31診斷MD,MD組(包含2名雙耳MD)陽性率83.3%(15/18),非癥狀耳組陽性率35.71%(5/14);②面積比:以正常對照組95%置信區(qū)間上限1.43 診斷MD,MD 癥狀耳組(包含2 名雙耳MD)陽性率83.3%(15/18),非癥狀耳組陽性率57.14%(8/14);③MD組癥狀耳與非癥狀耳比較:SP與AP 潛伏期(圖5A)、AP 振幅、SP 與AP 面積、SP/AP 面積比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SP 振幅(t=2.247,P<0.05)、SP/AP 振幅比(t=3.662,P<0.05)均表現(xiàn)為癥狀耳>非癥狀耳,有統(tǒng)計學差異(見圖5B,D)。
表1 三組基本情況Table 1 Basic situation of three groups
圖5 MD癥狀耳與非癥狀耳ECochG各參數(shù)比較Fig. 5 Comparison of parameters of MD affecting ear and contralateral ear ECochG
AN 組24 耳,SP、AP 均引出者21 耳,其中3 耳未引出SP、AP。以正常人SP/AP 振幅比上限0.31及SP/AP面積比1.43診斷,AN陽性率均為100%。
圖6 A-D 三組患者SP、AP相關(guān)變量比較Fig. 6 A-D. Comparison of SP and AP related parameters in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分析正常對照、MD、AN 三組的參數(shù),其中SP潛伏期及振幅數(shù)據(jù)正態(tài)分布、方差齊,應(yīng)用ANOVA,組間多重比較SNK組間差異進行多重比較,其余變量數(shù)據(jù)非正態(tài)分布行非參數(shù)單因素秩方差分析:①SP 潛伏期三組間有顯著差異(F=7.723,P=0.001),組內(nèi)(LSD)表現(xiàn)為AN 組和正常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14),AP潛伏期三組也存在顯著差異(F=15.771,P=0.005),見圖6A;②三組SP 振幅ANOVA 分析無統(tǒng)計學差異(F=0.823;P=0.444);AP振幅組間存在顯著差異,表現(xiàn)為正常對照組>MD組>AN 組(H=46.044,P<0.01,見圖6B);③SP 面積(H=21.778;P<0.01)與AP 面積(H=43.421;P<0.01)組間有顯著差異,表現(xiàn)為正常對照組>MD>AN組,見圖6C);④振幅比及面積比表現(xiàn)為正常組<MD組<AN組,組間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振幅比H=45.241;面積比H=35.692,P<0.01,見圖6D)。
圖7 A 正常對照組耳蝸電圖與純音聽閾;B MD 患者(雙耳),女,66歲,耳蝸電圖與純音聽閾(左耳PTA 66 dBHL,右耳60dBHL);C AN 患者,女,33 歲,耳蝸電圖與純音聽閾(左耳PTA 37 dBHL,右耳41dBHL);D AN 患者,男,34 歲,耳蝸電圖與純音聽閾(左耳PTA 聽閾26dBHL,右耳17dBHL);E 單側(cè)MD 患者(右耳),女,66 歲,耳蝸電圖與純音聽閾(左耳PTA聽閾21dBHL,右耳PTA聽閾87 dBHL)Fig. 7 A. ECochG and PTA in normal control group;B. MD patient (both ears), female, 66 years old ECochG and pure tone hearing threshold (left ear PTA 66 dBHL, right ear 60 dBHL) ;C. AN patient ,female 33 years old, ECochG and pure tone hearing threshold (left ear PTA 37 dBHL ,right ear 41 dBHL);D. AN patient male ,34 years old ,ECochG and pure tone hearing threshold (left ear PTA hearing threshold 26dBHL ,right ear 17dBHL);E. Unilateral MD patient (right ear), female 66 years old , ECochG and pure tone hearing threshold(left ear PTA 21dBHL,right ear 87dBHL)
迄今為止,國內(nèi)外已對MD、AN 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相繼報道了最新MD[2]及AN[9]指南,但病因?qū)W及病理生理學仍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當我們僅觀察MD與AN患者ECochG波形時,外在波形趨勢的確存在相似性(圖7B,C),國內(nèi)MD指南仍以臨床癥狀作為診斷MD 的主要依據(jù),AN 則需要詳盡的聽力學結(jié)果作為診斷依據(jù)。但指南是機械的、刻板的,臨床卻是生動的、多變的[10]。由于主觀判別并非特定結(jié)果,故鑒別診斷往往極具挑戰(zhàn),聽力測試仍是診斷MD 及AN 的基礎(chǔ),臨床診斷AN 及MD 患者,對客觀和可靠的聽力測試仍有迫切需求。
SP是耳蝸內(nèi)不同非線性機制多種成分反應(yīng)的總和[11],是毛細胞感受器電位,理論上無潛伏期。在MD 中,SP 振幅會受到聽力損失程度及MD 膜迷路積水程度的影響。既往有文獻將MD分為三個階段[12,13]:①可逆性積水,此時表現(xiàn)為振幅明顯增大的SP;②部分可逆性感音神經(jīng)性聾,此時聽閾升高,SP振幅下降;③不可逆性感音神經(jīng)性聾,此時全頻聽閾升高,耳蝸電圖波形難以辨認。第二個階段時MD 初期膜迷路積水而明顯升高的SP 振幅因聽閾變差而下降,這是疾病的變化在SP振幅的表現(xiàn)。
由此我們發(fā)現(xiàn)很有意義的現(xiàn)象:比較三組SP振幅,無統(tǒng)計學差異,未觀察到我們傳統(tǒng)上認為MD患者SP振幅顯著高于正常組及AN的結(jié)果,但由于MD組與AN組聽閾水平相對均衡(見圖3),而又顯著差于正常對照組,這種聽閾不均衡但SP 振幅無差異的情況,恰表現(xiàn)出SP振幅在MD與正常人之間的差異。因為在正常組ECochG各參數(shù)自身強度對照中,SP 振幅在100dB 和低強度80dB 之間已表現(xiàn)出差異(圖2B);當我們觀察SP 振幅在MD 自身對照中的表現(xiàn),MD 癥狀耳明顯比非癥狀耳聽閾差(P<0.05,圖4),但SP 癥狀耳振幅反而增高(P<0.05,圖5D),提示MD 自身對照及單側(cè)MD 雙側(cè)ECochG 測試對臨床判斷有非常好的提示作用,更容易被臨床直接觀察到。本文三組SP潛伏期雖然有統(tǒng)計學差異,但相差均在0.1ms 之內(nèi),對臨床提示作用甚微。
在AN 和MD 中,SP 振幅會受聽力損失程度影響,正常組中低強度刺激SP 振幅與高強度之間已存在顯著差異,聽神經(jīng)失同步化程度是否會影響SP振幅?冀飛[14]等發(fā)現(xiàn)100dB nHL短聲刺激下AN耳蝸電圖SP振幅明顯高于正常人,推測是SP振幅的升高是由傳入神經(jīng)非同步化造成;而于黎明[15]等在105dB nHL 短聲刺激下發(fā)現(xiàn)AN 與正常人SP 振幅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本文結(jié)果與之相同(圖6B),故我們推測聽神經(jīng)病的發(fā)病機制與不同病變部位以及不同致病因素相關(guān),并由此產(chǎn)生了不同表型的聽神經(jīng)病,ECochG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
目前公認ABR I波與ECochG的AP同源,聽神經(jīng)復合動作電位是所有聽神經(jīng)纖維動作電位總和。王震[16]等采用疏波密波短聲分別刺激時發(fā)現(xiàn)MD耳蝸電圖AP有明顯延長的潛伏期差,這為耳蝸電圖診斷MD 提供了另一種方法。段家德[17]認為AN 耳蝸電圖AP 振幅下降或消失最可能原因是聽神經(jīng)非同步化放電。本文聽力正常對照組AP潛伏期1.21ms,與MD和AN組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但由于MD 與AN 組聽閾無統(tǒng)計學差異,推測此差異之一來源于正常組與AN、MD 組之間的聽閾不同;但MD和AN均存在聽力損失,卻對AP振幅下降的影響完全不同,文中MD聽閾相對均值差于AN組,但MD組AP振幅卻明顯大于AN組(圖6B,P<0.01),說明AN中AP振幅除與聽力損失程度有關(guān)外,主要與聽神經(jīng)非同步化程度有關(guān),AN 不同部位的病變均會影響AP的引出。
有文獻綜合分析了AN 不同病變部位對ECochG的影響[18]:①軸突神經(jīng)病變AN患者,表現(xiàn)為AP及ABR 的振幅降低或缺失,而SP 正常,這類AN 患者是聽神經(jīng)和腦干神經(jīng)纖維活性降低而產(chǎn)生的病變,耳蝸毛細胞功能未受累;②內(nèi)毛細胞帶狀突觸神經(jīng)遞質(zhì)釋放異常:導致耳蝸電圖SP 正常,但AP異常,說明聽神經(jīng)終端活性降低或激活時間改變;③螺旋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病變:黃疸合并聽神經(jīng)病患者ABR 缺失,SP 正常,AP 消失代之以低幅值的持續(xù)負波,說明神經(jīng)樹突反應(yīng)性降低[19];④聽神經(jīng)發(fā)育不全:影像學檢查顯示聽神經(jīng)“缺如”或“纖細”,SP可存在,但典型的ABR 和AP 均會消失;以上描述的不同AN 類型,綜合分析可發(fā)現(xiàn)SP 均為正常(提示內(nèi)毛細胞功能正常),AP均為異常,與本研究AN組特點相符,但臨床中很難僅通過ECochG 確定病變部位。且當AN 出現(xiàn)⑤耳蝸內(nèi)毛細胞功能異常/缺失時,會引起感受器SP的振幅減小或缺失,從而導致聽神經(jīng)活性降低。近期意大利Santarelli[20]報道了10 位意大利OPA8 基因座變異的顯性視神經(jīng)萎縮的家系,早期功能改變僅包括ABR 和ECochG電位異常以及聲反射衰減異常,其中有4名家系成員聽力完全正常,但時常抱怨在噪音環(huán)境下理解語音異常困難,其潛在原因是耳蝸內(nèi)毛細胞突觸彌散性缺失,Santarelli 稱患者為隱性聽神經(jīng)?。℉idden Auditory Neuropathy,HAN)。綜上研究表明,AN 更多電生理表現(xiàn)類型,有待于基因功能的進一步發(fā)現(xiàn),以及表型與基因型的相互印證,以期為我們臨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李興啟[21]用SP波峰拐點做平行于基線的直線,以直線與SP、AP復合波和基線圍成的面積作為SP的積分面積,發(fā)現(xiàn)正常對照組和MD組SP積分面積有極顯著差異(圖8);1999 年Ferraro[8]較早定義并在臨床使用ECochG 的SP 與AP 面積比提示MD 診斷。既往文獻報道[22-24]短聲誘發(fā)鼓膜耳蝸電圖振幅比正常值在0.27-0.50,以此診斷MD 陽性率在30%-80%。本研究中MD 癥狀耳振幅比及面積比陽性率相同,但在非癥狀耳中面積比陽性率57.14%高于振幅比35.71%,進一步提示面積比預(yù)測潛在耳蝸膜迷路積水可能優(yōu)于振幅比。本研究陽性率依據(jù)臨床指南已確診MD得出,如在眩暈患者或疑似MD患者群體中,比率應(yīng)有較大差異。
造成上述陽性率偏差的原因,除外實際操作中振幅比與面積比的計算方法(比如基線的標定)、鼓膜電極位置,還與SP/AP 刺激聲強度大小及刺激率、聽力曲線類型、MD 不同分期等有關(guān):①在我國ECochG 臨床文獻常用>0.40 作為振幅比陽性標準,但各文獻報道所用刺激強度(80~100dBnHL)不同,振幅比陽性率也會不同,在圖2A-B 中,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刺激強度的下降,100dBnHL 與80dBnHL遞減的變化已表現(xiàn)出統(tǒng)計學差異,我們在操作中可觀察到SP 需要高強度刺激才能引出,在刺激強度≤70dBnHL時波形分化漸漸變差,辨認困難;②既往文獻納入MD 分組處于不同臨床分期,也會影響陽性率;③相對于振幅標注,SP、AP 面積比振幅測量多了參數(shù)結(jié)束點(圖1B-N1eN1s)對結(jié)果的影響,數(shù)據(jù)結(jié)果輸出直接與誘發(fā)電位機型、自身軟件面積測量方法、參數(shù)標定有等有關(guān)。本研究誘發(fā)電位軟件自帶的面積標注會出現(xiàn)AP波谷未與標定基線相交的情況,導致SP 面積異常大(見圖9),使研究數(shù)據(jù)出現(xiàn)極值。目前軟件公司也在進一步優(yōu)化和改進中,以適用不同情況波形的引出;④面積比及振幅比的應(yīng)用更依賴于自身實驗室正常值的確立,這直接影響了陽性率的結(jié)果;⑤電極類型、刺激聲選擇及電極放置也影響結(jié)果之間的比對,若應(yīng)用外耳道電極分析振幅,且均以振幅比>0.4診斷MD,陽性率必然會受到影響;⑥ECochG受試者年齡與衰老因素的影響:人的聽覺靈敏度通常因年老而逐漸下降,高頻聽力損失發(fā)展比低頻快,年齡對聽力的影響程度有較大的個體差異,GB/T 7582-2004《聽閾與年齡關(guān)系的統(tǒng)計分布(18-70歲)》[25]中發(fā)現(xiàn)較大年齡組男女存在顯著差異。但在臨床實際聽力診斷中,卻不能準確的確定個人聽力損失中,哪些是和年齡增加有關(guān)的,哪些是由其他三因素引起的。本研究未能完善三組受試者的年齡匹配,雖然MD 與AN 組聽力損失匹配,但MD組年齡跨度較大。關(guān)于ECochG與年齡相關(guān)研究較少,1996年日本學者[26]曾對20例純音聽閾<20dB的(13-53 歲)聽閾正常者進行ECochG 及耳蝸微音電位分析,發(fā)現(xiàn)各年齡段ECochG 各參數(shù)雖然無顯著變化,但在較大年齡組微音電位高刺激時出現(xiàn)降低。因此ECochG的放置與參數(shù)統(tǒng)一有利于各實驗室之間結(jié)果深入比較和研究,為廣泛開展耳蝸電圖技術(shù)提供支持。
圖8 陰影部分為SP 積分面積Fig. 8 The shaded area is the SP integral
圖9 AN 患者AP降支與基線不相交Fig. 9 AN patient AP decline does not intersect baseline
本研究MD 振幅比及面積比在癥狀耳中陽性率均為83.33%,AN組為100%,F(xiàn)erraro[8]、Almomanil[27]相繼發(fā)現(xiàn)在MD診斷中面積比相對于振幅比更敏感,但本研究面積比在癥狀耳中優(yōu)勢不顯著。Devaiah[22]發(fā)現(xiàn)面積比在MD 非癥狀耳中陽性率高于振幅比,與本研究結(jié)果相同,說明單側(cè)MD患者,對側(cè)非癥狀耳存在或繼發(fā)膜迷路積水癥狀的可能性增加[28]。早期振幅比吳子明[23]發(fā)現(xiàn)MD 陽性率74.4%(界值0.40)、倪道鳳[24]為49%(界值0.38),并認為ECochG 振幅比值診斷MD敏感性不如既往文獻報告的那么樂觀。王藁浴等[29]報道MD患者發(fā)作期面積比陽性率分別為95.56%(間歇期55.56%)>振幅比71.77%(間歇期33.33%);黃秋紅[30]等報道面積比陽性率77.1%(界值1.92)>振幅比39.1%(界值0.49);雷艷[31]等面積比陽性率82.76%(界值1.82)>振幅比37.93%(界值0.32)。以上學者均認為面積比對診斷MD 有更好的敏感性。2008 年臺灣J.H. Hwang[32]曾將聽力損失耳與對側(cè)耳之間的SP/AP 振幅比之間的差值≥0.15 也作為一項納入MD陽性結(jié)果的標準,以提高陽性率的敏感性,提示MD 患者需行雙耳耳蝸電圖操作,便于自身對照和觀察。
在AN患者中,于黎明等[15]發(fā)現(xiàn)大于1的振幅比占91.67%,比值異常增大原因是AP振幅大幅度下降所致;而在MD 的每一個階段Margolis 等[13]認為,均有SP/AP 比值的增大,本研究入組AN 及MD 患者均有聽力損失,但SP 振幅在三組中無顯著性差異。王震等[33]分析MD 聽力損失程度對比值的影響,認為聽力損失程度會對SP/AP 比值有影響,有22耳聽力損失大于75 dBHL,動作電位復合波形質(zhì)量差或未引出波形。本研究中MD 癥狀耳聽力損失最重的PTA聽閾在87.5dBHL(圖7E),除此之外另有3 耳聽力損失>70dBHL,均記錄到分化較好的SP和AP。由此我們觀察(圖5D)MD癥狀耳與非癥狀耳之間的振幅雖然均存在差異,但差異卻不同,癥狀耳SP振幅反而高于非癥狀耳,而AP振幅均值低于非癥狀耳。這說明當雙耳聽力損失明顯出現(xiàn)分化時,即使比值未高出界限范圍,出現(xiàn)相同刺激SP 振幅癥狀耳≥非癥狀耳時,也提示患者存在膜迷路積水的可能,尤其在雙側(cè)聽力損失差距較大時。這同時也驗證了MD患者AP幅值會隨著聽力損失加重而降低,而SP 不僅在輕度聽力損失中可以引出,中度至重度聽力損失也可以記錄到。
本文是關(guān)于AN、MD 與耳科正常人ECochG 各項參數(shù)相互對比及內(nèi)在機制差異性研究,發(fā)現(xiàn)MD與AN 患者振幅和面積比值均有增高,但其發(fā)生異常機制及參數(shù)變化迥異:MD患者AP振幅隨聽力損失程度下降而SP 振幅不變或增高;AN 組與MD 組聽閾雖差于聽力正常組,但SP振幅無統(tǒng)計學差異,AP振幅較MD患者及正常聽力組異常下降或消失,此改變主要與聽神經(jīng)非同步化有關(guān),與聽力閾值無關(guān);對于單側(cè)MD 患者,應(yīng)用面積比預(yù)測非癥狀耳膜迷路積水的敏感性高于振幅比。本文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在一段內(nèi)臨床收集病例受限,不能完全排除年齡因素對ECochG 的影響。盡管如此,本研究對臨床研究ECochG 各參數(shù)仍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后續(xù)我們將積累更多的臨床結(jié)果進行分析及驗證。
致謝
感謝廣州優(yōu)聽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在撰寫本文過程中的設(shè)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