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瑜杭
(471003 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 洛陽)
暴力一詞,在漢語言文學中的解釋通常泛指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的強暴行為。校園暴力,是指發(fā)生在學校校園內、學生上學或放學途中、學校的教育活動中,由老師、同學或校外人員,蓄意濫用語言、軀體力量、網(wǎng)絡、器械等,針對老師或學生的生理、心理、名譽、權利、財產等實施的達到某種程度的侵害行為。
校園暴力的主體定義為校園成員。狹義的校園暴力主體僅為老師與學生,包括老師對學生,學生對學生,學生對老師,隨著校園暴力案件不斷增加,校園暴力主體出現(xiàn)了多樣化。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校園暴力不僅僅產生于老師與學生之間,所以校園暴力的主體定義為校園成員更為合適。
由于本文所探討的是未成年人為施暴主體的校園暴力事件,因此,我們將校園暴力的主體定義為發(fā)生在學校及學校周邊合理輻射區(qū)域內,由不滿18周歲的公民故意實施的侵害教師和學生生命或財產的行為。其中的“學?!敝赣變簣@、普通中小學、各種技術院校、特殊教育學校、職業(yè)高中和工讀學校等學生年齡大致不滿18周歲的場所。“學校周邊合理輻射區(qū)域”借鑒國內當前與學校周邊秩序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中確定的“200米原則”將學校周邊合理輻射區(qū)域界定為以學校為中心200米以內的區(qū)域。
對于未成年人校園暴力事件,我國通過《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社會治安管理處罰法》《民法》較為分散的進行了規(guī)范。但是其中尚無對于校園暴力犯罪有針對性的條款,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未成年人法律體系。
我國《刑法》第17條對刑事責任年齡做出了相關規(guī)定,認定不滿14周歲的人,不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只有在觸犯了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渡鐣伟补芾硖幜P法》也有相近規(guī)定。可是,在實踐中,不滿14周歲的人實施故意殺人行為和已滿14不滿16周歲的人實施毆打、凌辱等造成輕傷害的行為也時有發(fā)生,犯罪的年齡呈現(xiàn)低齡化趨勢。對于此種現(xiàn)象無法追究其刑事責任甚至也不能處以治安管理拘留處罰,很多案件只能通過學校家庭等進行感化教育,難以使施暴者受到應有的處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由于有些父母自身法律意識淡薄,教育方式存在缺陷,并沒有正確的引導孩子,導致孩子走上歧途。有的家庭過度溺愛孩子,特別是在放開二胎政策實施前,大多數(shù)孩子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父母的極度嬌慣,導致很多孩子養(yǎng)成驕縱、蠻橫、自私強占有欲的性格,甚至當有些小孩表現(xiàn)出暴力傾向時,家長也未能及時阻止。
一方面家庭法制教育不夠重視,另一方面學校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導致學生未能形成正確的法制觀念,既不了解什么是違法行為,更不懂得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吨袊嗄暄芯俊吩谝环葆槍υ谛W生的問卷調查中得出:77.7%的學生覺得“法律并不是對于所有人都公平”,58.1%的學生對于執(zhí)法公正信心不足,12.8%的學生認為法律面前不平等,而只有35.1的學生認為執(zhí)法是公正的??梢妼W生對于執(zhí)法公正還是有一定的信心,但是對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卻沒有信心,很多時候是因為學生對于法制觀念沒有真正的理解,法律追求的是實質的平等,而學生則只看到形式上的平等。這些情況下使未成年人法律意識淡薄,校園暴力事件頻發(fā)。
社會風氣與文化市場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也是十分重大的。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來自于現(xiàn)實社會,但在法治社會的整治下,現(xiàn)實社會的不良風氣的影響正在慢慢縮減,而網(wǎng)絡文化的影響正在逐漸加深。其中網(wǎng)絡信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影視作品中的暴力鏡頭以及文學作品中對暴力行為的肆意描寫充斥著網(wǎng)絡,一些青少年兒童甚至沉迷于網(wǎng)絡暴力游戲,以至于認為現(xiàn)實世界也可以用暴力手段解決問題。這些都會引起三觀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的盲目模仿,造成不良后果。
各國對于成年的歲數(shù)認定不盡相同,說明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承擔刑事責任能力不能僅以年齡作為標準。這點對于校園暴力案件來說尤為重要,隨著當今未成年人心理成長速度的加快,《刑法》所規(guī)定的刑事責任年齡起點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一些低齡未成年人以其年齡為保護傘,肆意妄為,無視法律的公平正義,長久以來勢必會破壞社會的公平正義。我國應豐富對未成年人定刑的標準,參照英美法系惡意補足年齡原則,從多方面評定未成年校園暴力實施者其辨別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是否已經達到了成年人的水平,并且其行為手段是否十分惡劣,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需要追究其刑事責任。
未成年 人施暴者的暴力心理的產生源于多個方面:多元文化的沖擊、網(wǎng)絡暴力、因代內差異而不愿意結交外地朋友等。對于此,學校、家庭、社會各方可以共同努力,加強引導,教育孩子不要盲目攀比,學會辨別是非善惡,遠離不良癖好等。當然,這只是對于預防未成年人校園暴力而言,而對于事后的處理也需要進行及時地心理疏導。要消除施暴者的暴力心理,需要專門的心理輔導人員進行,對于被施暴者需要及時安慰,關注其心理健康,消除其對于此產生的恐懼心理及負面情緒。對于心理問題的處理。
未成年人在身心上均具有與成年人不可忽視的差異。因此針對未成年人身心特點,我國刑法可以設立更加具有針對未成年人性質的刑罰,充分利用社區(qū)矯正制度的積極作用,其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和各項資源的綜合作用,使未成年施暴者能減少反抗心理、更好的接受教育改造。體現(xiàn)出刑法“教育為主,刑罰為輔”的理念,以刑法的威懾力更好的輔助法治教育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