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繼軍
二十一世紀是健身養(yǎng)生的世紀,太極拳是主流的全民健身養(yǎng)生的運動。太極拳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它源于《易經》,主道家一脈,旁及儒、釋、醫(yī)、武。太極拳吸取了中國古代養(yǎng)生法則,要求心靜體松、中正安舒、意念引導、氣沉丹田,從而形成了一種動中寓靜、靜中寓動、柔中寓剛、內外兼修的健身運動。
長期練習太極拳,可以起到對某些慢性疾病的積極康復與醫(yī)療作用。如何練好太極拳?首先從無極開始,無極一動生太極,太極動靜陰陽分,陰陽開合萬物生,靜極生動,外靜內動,靜中有動。所謂“練拳先明理,理通拳法精”,太極拳是內家拳,以修煉內功為本,以虛靜為本體,以清靜為極致。所以“靜”貫穿著太極拳練習的整個過程。如何操作“靜”的貫穿呢?筆者根據本人日記和一些零星膚淺的認知筆錄,整理如下,僅供參考,不妥之處請各位前輩與同人指正。
一、日常生活中的“靜”
炎炎的夏天,老百姓常說:“心靜自然涼,心煩自然熱?!碑斎说那榫w激動時,體表微循環(huán)加快,會產生很多熱量;而情緒平緩時,微循環(huán)減弱,熱量減少,人自然會覺得涼快些。雙方發(fā)生矛盾與爭執(zhí)時,冷靜地對待事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沖突與惡果。俗語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庇腥萑痰拇蠖取拸V的胸懷、冷靜的思維、平衡的心態(tài),方能平心靜氣,方能體現(xiàn)出一種“百忍成金”的境界。
俗語云:“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在急躁情緒下干事情效率不高并且容易失敗,欲速則不達。心不靜,則心神不定、六神無主、思慮不周,則事情處理不當,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靜其心,定其神,處理事情及為人處事方能平衡心態(tài),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動不如一靜”,沒有把握或無益的事,還是不做為好。“靜極思動”“三思而后行”,加上做事前多靜心思考,經過深思熟慮、周密安排,謀定而后動,方能成功。
“靜”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家庭中需要“靜”,和睦相處,平等相待,互相諒解,互相體貼,互相包容,
“家和萬事興”?!昂汀?,陰陽平衡也。平衡心態(tài),乃需平心靜氣,冷靜思考,妥善處理。以家庭為圓心,以家人為半徑,才能畫好美滿和諧的大家庭之圓。工作中需要“靜”,遇事冷靜,對事心靜,處事平靜。靜心思量,方能事得圓滿。社會中需要“靜”,鬧世之中需要一顆“平靜”的心,一塵不染,不一葉障目,對人對事對物對名對利,無所求,無所依,平平淡淡方是真。生活中需要“靜”,無欲無求,隨遇而安,順其自然,是一種淡定而靜的平和心態(tài)?!办o”貫穿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之中,能靜心靜氣,淡定而為,方能快樂自我,健康長壽。
二、健身中的“靜”
當人們對生活的關心重點從基本的衣食住行,慢慢轉移到健康生活中時,在全民健身中,各種健身運動都受到人們的喜愛。不同年齡層的健身愛好者,有不同的健身運動方式與方法,在緩解疲勞與壓力的同時,能愉悅心情,使身心健康。
青少年在健身中,活潑、好動、學得快,但往往會丟三落四,做動作不到位,整套動作不協(xié)調自然。因沒有耐心,他們不能靜下心來認真學習與體悟,只是把運動健身當作一種愛好,并沒有從健身養(yǎng)生的角度去認識與思考。他們認為年輕身體好,俗語云,“年輕就是本錢”,所以,在健身活動中心浮氣躁,思想開小差,這是青少年普遍的童心未泯的表現(xiàn)。
成年人又因工作、生活、家庭、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健身過程中往往是為運動而運動、為健身而健身,處于一種在主動與被動之間的游離的健身狀態(tài),不能很好地認真對待健身運動,不能堅持,常常以無時間或時間不夠用為借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在看不到明顯的健身效果時,就放棄了健身。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因生存、名利、攀比的浮躁心態(tài),不能平和心態(tài),內心不能清靜,做不到心靜體松、恬靜無欲,擺脫不了世俗的競爭,又怎能在健身中達到一種無欲無求的心靜狀態(tài)?又怎能在健身后身心愉悅呢?可謂“大都心足力不足,只恐身閑心未閑。但得心閑隨處樂,不須朝市與云山”。
老年人在健身中,通過科學的、合理的運動健身,可以強身健體、防病祛病、延緩衰老。但是很多老年人經過幾年或十幾年的鍛煉,并沒有達到健身的效果。曾經有老年人問我為什么會這樣,我是這樣回答的:首先,無論你的動作是高是低,必須要正確規(guī)范。其次,運動量要合理。再有,必須靜下心來。俗語云:“心專才能繡得花,心靜才能織得麻。”有的老年人因家務事,一邊鍛煉一邊想著家務,或一邊鍛煉一邊聊天,心不靜,體不松,呼吸不自然,只求數(shù)量不求質量,又怎能有健身效果。正如一缸渾濁的水,只能越攪越渾。只有不動,靜下來,經過自然沉淀,方能清澈。
“靜”中健身、“靜”中養(yǎng)生。健康才能有真正的快樂,快樂是健康最好的“調節(jié)劑”。應以一種平靜的、享受的心態(tài)去健身,如果沒有這種心態(tài),就不能得到心理的調節(jié)與心靈的平靜,無法達到身心健康的效果。
三、太極拳中的“靜”
太極拳是靜中求動、動中求靜、動靜相間的運動,以虛靜為本體,以清靜為極致。
太極拳練習,從站樁、基本功、套路、推手、散手到實戰(zhàn)技擊,都離不開身心松靜。只有“靜”才能充分發(fā)揮太極拳內在的神、意、氣統(tǒng)一,達到神意內斂、氣不散亂、動靜合一的境界。
太極拳功夫的提高,都是從松靜松柔上去尋找和體現(xiàn)的。因為太極拳是內家拳,以主靜主內為主,由松柔入手。無靜無松,神就散了,氣就上浮,只是停留在外形的表現(xiàn)形式上,體會不到內在的變化,就無從體悟太極拳對健身、養(yǎng)生的功效,更談不上達到上乘功夫的境界。
陳鑫《陳式太極拳圖說》:“學者初上場時,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如此而后可以學拳。”又云:“未打拳時,心平氣和,渾然一太極氣象。將打拳時,神恬氣靜至手足。”
太極拳的“靜”,是看不見的內在神、意、氣的中和運動。它雖靜,但靜中藏動機;雖是動,但動中存靜意;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動是因,靜是果;動是手段,靜才是目的。靜能和,和能內外協(xié)調;靜能通,通能身心松透;身體如同虛空狀態(tài),神寧心靜,處處是靜,平心靜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