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勝夫
從歷史上看,少林寺的武僧參與軍事戰(zhàn)爭,多善于用棍,并隨著立功不斷,聲名鵲起,少林棍就成了少林武功的代名詞。人們視少林棍“既包羅眾藝”,“又謂棍藝中之魁首”。精通軍旅實用棍法的抗倭名將俞大猷曾經(jīng)在去少林寺時說道:“此寺(即少林寺)以劍技(即棍法)名天下?!逼堇^光在談論武術各名家派別的特長時,也夸“少林寺之棍……今之有名者”。《武備志》作者茅元儀對少林棍有更高的評價,他認為少林棍是棍中之祖,“諸藝宗于棍,棍宗于少林”。少林棍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武譽,在少林武術中占重要地位,少林武僧所使用的兵器,以棍最為聞名。它是少林兵器的代表,人們也常以少林棍來代稱少林武功。在少林武術史中,最著名的少林武僧也大都是以棍建立奇功,名冠天下的。
一、關于“十三棍僧救唐王”
唐朝以來,少林僧徒們世世代代自豪地傳頌著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他們把故事情節(jié)進行繪畫、雕刻和塑形,大力渲染。寺內(nèi)有一座面闊三間、屬清代大式硬山古建筑的白衣殿,殿內(nèi)后壁北端有兩組清代大型彩色壁畫,是描述唐初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戰(zhàn)斗景象。登封市東新建的象征登封騰飛發(fā)達的劍塔,塔基四面都雕有登封古代重大的歷史事件。其中正西面的雕刻也是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少林寺內(nèi)一座高3.4米、厚0.19米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是這一歷史故事的起源。此碑正面,上有唐太宗李世民親手草簽的“世民”二字,是少林寺眾僧自豪的資本。碑中文字記有少林十三僧助唐立功的事跡,碑的背面附有十三位立功和尚的名字,是少林寺視若珍寶的根據(jù)所在。認真研究碑文,全面考查歷史,從中得知,少林僧參與唐初唐鄭之戰(zhàn)的歷史事實是可信的。
隋末,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乘關中空虛,占領了隋都長安。次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國號唐。620年,李世民以太尉、尚書令、秦王等身份率兵出關,入中原同盤踞在洛陽的原隋朝大將,后自稱鄭王的王世充交戰(zhàn)。在戰(zhàn)斗的緊要關頭,少林寺僧志操、惠錫、曇宗等人,率眾出其不意地打入王世充軍隊后營,打亂了鄭軍的陣腳,活捉王世充侄子王仁則送至唐營。少林寺僧這-行動,對唐軍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對鄭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它迫使援兵被殲、久困無計的王世充及早向唐軍投降。為感謝少林僧的戰(zhàn)功,李世民登基后,“嘉其義烈,頻降璽書宣慰。賜田四十頃,水碾一具”。對十三位立功和尚各有封賞,“其寺僧曇宗蒙授大將軍”。唐鄭之戰(zhàn),少林和尚助李世民立功受封,使少林寺名聲大振。貞觀以后,少林寺深受歷代皇帝支持,寺院發(fā)展極快,名僧層出不窮,少林寺成了天下名剎。
習武參戰(zhàn)立功受封,使少林寺嘗到了聲譽倍增的甜頭,自此以后,少林寺僧們“晝習經(jīng)曲,夜練武略,修文不忘武備”,習武與實戰(zhàn)相結(jié)合,少林僧走上了直接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道路。以曇宗為首的少林十三僧助唐立功受封,是僧兵的最早作戰(zhàn)記錄,是少林武功出世成名的關鍵性條件。“僧兵起于少林寺”,“僧自隋唐好武名”,“自唐太宗擊退王世充,賜曇宗官,僧各習武,武藝俱絕”,開創(chuàng)了少林武術史上光彩奪目的第一章。這就是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由來。
二、緊那羅王與少林棍
緊那羅王是少林寺眾僧所奉仰的護寺伽藍神。他是一個傳奇性人物,被稱為少林棍的創(chuàng)始人。在少林寺的白衣殿里,后壁南端繪有歌頌緊那羅王的大型清代彩色壁畫,畫意是表現(xiàn)元末少林燒火僧緊那羅,手持一棍御紅巾軍的場面。畫像高大雄偉,英勇彪悍。在寺內(nèi),還有面闊三間、長寬各約12米的緊那羅王殿,大殿兩柱上,寫有“默坐爨炊世無聞,揮棍嵩少顯禪門”的對聯(lián)。殿內(nèi)塑有一尊高2.6米的塑像,蓬頭垢面,袒腹赤足,手持一棍,怒目圓睜,相貌威嚴,這就是元至正年間,抵御紅巾軍立功、人人敬畏的緊那羅王。
緊那羅王究竟是一個什么人物?據(jù)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和清康熙年間《登封縣志》所述,元至正年間,農(nóng)民起義軍紅巾軍來到少林寺,一燒火和尚突然“形變數(shù)十丈”,手持燒火棍,跨立嵩岳少室山峰,使紅巾軍大為恐懼,不戰(zhàn)而退。此時,這位“形變數(shù)十丈”的人也隨即無影無蹤,此人就是緊那羅王。為感謝和紀念緊那羅王的神威,寺僧們遂塑像于寺內(nèi),供輩輩孫徒頌揚敬奉。這就是緊那羅王御紅巾軍的由來。緊那羅王如此神通,無疑,這是少林寺的夸張和神化。佛門中,類似的傳說屢見不鮮,這與達摩“只履西歸”“一葦渡江”等均屬一類。但緊那羅王是否真有其人,是否真擅棍法,這倒是一個值得關心的問題。
據(jù)少林寺方丈行正、德禪、素喜相繼所言,緊那羅王是元代燒火僧,俗名許那羅,河南偃師人,刀槍棍棒無不嫻熟,留給后人的有《緊那羅兵法十五篇》。他在少林寺僧人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流傳至今的少林棍法秘訣中,不少言詞是贊譽緊那羅王的。
據(jù)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所述,緊那羅王之后,還有“哈嘛師者,似亦緊那羅王之流脈,曾以經(jīng)授凈堂,以拳棒授匾囤”。匾囤和尚是明代著名的少林武僧,俗姓陳,河南禹州人,于嘉靖四十二年圓寂。明人程宗猷連同其他人,習棍于少林寺多年,深得少林棍法真?zhèn)?,又著有《少林棍法闡宗》,這對少林武術是一個巨大貢獻。依筆者所見,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闡宗》與俞大猷的《劍經(jīng)》均屬我國武術史上空前絕后的上乘杰作。緊那羅王創(chuàng)少林棍法之說雖然帶有神話色彩,但我們從中可以明確這樣一個事實:元末至整個明代,少林寺僧徒間的少林棍法,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三、明代的少林棍
明代是少林棍法聞名于世的輝煌年代,戚繼光《紀效新書》、鄭若曾《江南經(jīng)略》、茅元儀《武備志》、吳殳《手臂錄》等書所列諸家拳法和器械名稱中,對少林棍都給予了充分肯定和贊美。特別是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的出世,更給了少林棍法強有力的宣傳與推廣。
少林棍法聞名于世,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明代“本寺武僧,屢經(jīng)調(diào)遣,奮勇殺賊”,皆以棍法擅長,屢立戰(zhàn)功。在少林寺設有西來堂(又名錘譜堂),堂內(nèi)走廊塑有十四組有關少林武僧活動的塑像。其中的第十二、十三組塑像,分別是頌揚小山和尚和月空和尚帶領少林棍僧出征抗倭的情景。兩組計三十七名武僧,各持一棍,英姿各異,栩栩如生。塑像兩側(cè)書有“保國衛(wèi)民平倭寇威震邊庭”和“奮鐵棍發(fā)神威橫掃倭寇”的贊語,這說明,在抗擊倭寇的戰(zhàn)斗中,少林武僧所持之棍是鐵制的。少林僧以棍逞雄的英烈行動,明代不少書中都有明確記載。據(jù)顧炎武《日知錄·少林僧兵》載:“嘉靖中,少林僧月空,受都督萬表檄,御倭于淞江,其徒三十人,自為部伍,持鐵棍擊殺倭甚眾。”《上海掌故叢書·吳淞甲乙倭變志》記載,在殺擊倭寇的戰(zhàn)斗中,“月空、天池……皆為少林僧,俱持鐵棍長七尺,重三十斤,運轉(zhuǎn)便捷如竹杖,驍勇雄杰。官兵每臨陣,輒用為前鋒……掄棍破敵,遇者即仆,頃刻斃數(shù)倭”?!对崎g雜志》也云:“招僧兵百余人,其首號月空……一賊舞雙刀而來,月空坐不動。將至,(月空)身忽躍起,從賊頂過,以鐵棍擊碎賊首,于是賊氣沮。”這些記述,既說明了少林僧所持鐵棍的長度與重量,又顯示了少林僧每陣皆前,運棍殺敵的精湛技能。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抗倭戰(zhàn)爭,應征僧兵之事絕非少林一家,可“若夫僧兵,可推少林寺”,“今人談武藝,輒曰少林寺出來”,爭少林正宗、少林門派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足以證明少林武功在社會上普及之廣,地位之高,影響之大,人們對少林棍法十分崇尚。鄭若曾在其《僧兵首捷記》中也十分感嘆地說道:“夫今之武藝,天下莫不讓少林焉?!?/p>
少林武功出名,棍法蓋世,是少林寺僧長期訓練所致,但也是武術名家指點所得。少林棍曾得到過抗倭名將俞大猷的親自指教。據(jù)俞大猷《正氣堂集》所述,嘉靖四十年,當俞大猷對方丈小山法師道:“此寺以劍技(即棍法)名天下,乃傳久而訛,真訣皆失矣?!毙∩胶蜕姓埫岽箝鄠魇诠鞣ㄕ嬷B,俞大猷認為,“此事非旦夕可授而使悟也?!庇谑?,小山便從寺中挑選勇力和尚二人,一名宗擎,一名普從,隨俞大猷部隊南下?!叭d間,諄諄示之,皆得真訣”。少林二僧得技回至少林,將俞大猷親手所傳棍法教于寺內(nèi)百余僧,使少林棍法在原有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得到發(fā)展。
明代的少林拳棒,吸引著眾多的海內(nèi)外游人,不少文人墨客、政府官員,對少林棍僧們的高超棍技,都給予很高的評價。據(jù)明萬歷年間《嵩游記》作者王士性講:“……山下再宿,武僧又各來以獻技,拳棍搏擊如飛……”天啟五年,河南巡撫程紹來寺檢閱少林僧兵后,隨興作《少林觀武詩》,其中說道:“暫憩招提試武僧,金戈鐵棒技層層。剛強勝有降魔力,習慣輕攜搏虎能?!鳖愃七@樣贊美少林寺僧技藝不凡的詩句,真是不勝枚舉。
四、少林棍的內(nèi)容及特點
少林棍法在社會上流傳甚廣,內(nèi)容十分豐富。據(jù)德虔《少林武術大全》所知,少林寺在1928年兵火之前,有僧永祥者,聰明遠見,恐少林寺遭兵火之災,于1927年夏復抄寺存珍本《少林拳譜》四十五卷。其中抄有棍術套路,至少有如下內(nèi)容:小夜叉棍一、二、三路,大夜叉棍,陰手棍,破排一、二、三、四、五、六路,六合陰手棍,六合風里夜叉棍,細女穿線棍,六排棍,白蛇棍,大夜叉棍對練,天齊棍,上盤八仙棍,五虎群羊棍,大圣棍,旋風棍,梅花棍,小六合棍,風火棍,猿猴棍,流星棍,俞家棍,等等。以上棍術套路,有譜有訣,有名有勢,是少林寺世代相傳之珍貴遺產(chǎn)。
少林棍法有其獨到的風格特點,從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可知,少林棍“兼槍帶棒,三分棍法,七分槍法”。其原因在于突出“打人千萬,不如一扎”的道理。主要方法有攔、拿、提、捉、劈、穿、閃、賺等。在靈活運用這些方法的時候,還要求剛?cè)嵯酀姵讣菜?,變幻無窮。
少林棍由于有機會得到俞大猷將軍的親自傳授,俞家棍法也在少林棍中占有重要席位。明末吳殳在其《手臂錄》卷四《大棒說》中云:“少林有一家棍法,名曰五虎欄,唯一打一揭而已。打必至地,揭必過腦……久久至功,打揭得勢,則少林諸法甚畏之,不可以平平而輕視也?!眳庆v的這種棍法是俞大猷所傳棍法的體現(xiàn),與俞大猷《劍經(jīng)總訣歌》中的“一打一揭”,遍身著力,步步進前,天下無敵”是一致的。“一打一揭”之法是俞大猷實用棍法中的主要方法,在少林寺流傳的俞家棍法,其棍譜也是由俞大猷《劍經(jīng)》摘抄而來。
少林棍動作簡潔,樸實無華,套路短小精悍,攻防技術突出明顯,在少林寺地區(qū),一些民間拳師所練的少林棍,仍然保持著這些風格和特點。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目前在少林寺和社會上,少林棍內(nèi)容極度減少,那些實用而不好看的棍法套路越來越被人們所忽視,遺產(chǎn)流失令人痛惜。
(編輯/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