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電力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武漢 430040)
如今,灌注樁基礎在輸電線路工程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主要原因是灌注樁基礎具有承載力高、變形小、對各種地質條件的適應性強等特點。但是,由于施工工藝的原因,鉆孔灌注樁基礎清底較困難,且存在斷樁的可能。如何能充分的利用灌注樁基礎的各項優(yōu)點,而規(guī)避其不足之處?本文認為,埋入預制管樁基礎不失為一個合理的選擇。
埋入式預制管樁基礎采用先鉆孔(鉆孔直徑比管樁外徑大10cm),再將管樁逐節(jié)接長后居中放置于鉆孔中,然后通過樁底壓漿裝置灌漿,將樁與樁周土緊密結合。其優(yōu)點如下:
(1)采用鉆孔、埋入的施工方法,將鉆孔樁與預制管樁的優(yōu)點集中在一起,有效防止鉆孔樁夾泥、斷樁,以及預制樁下沉困難或沉樁偏差問題;(2)管樁分節(jié)在工廠批量化生產、現場分節(jié)接長,全過程機械化施工,縮短施工周期,提高了機械化施工程度;噪音污染小、環(huán)境影響小,符合環(huán)保型社會的理念;(3)管樁外壁設置刻紋,通過樁底壓漿裝置進行高壓注漿,使管樁與樁周土緊密結合,提高了樁周土的摩擦力和樁端土的承載力;(4)樁段分節(jié)起吊,降低了對吊機起吊能力的要求,易于作業(yè),適用性較廣。
位于湖北省某地的一條220kV雙回路輸電線路,由于線路路徑經過城市規(guī)劃區(qū),為滿足規(guī)劃要求,該線路有20余基塔采用鋼管桿沿公路邊的花壇走線。由于花壇的寬度有限,對基礎的尺寸有諸多限制,設計經過比選,最終選取了部分直線鋼管桿采用埋入式預制管樁基礎。
根據地勘報告顯示,鋼管桿段的典型地層巖性如下:
(1)0-1.7m:粉質黏土:黃褐色、紅褐色,稍濕,可塑,含少量鐵錳質結核。qc=1.50MPa,fs=132.01kPa。
(2)1.7-3.5m:粉質黏土:黃褐色、紅褐色,稍濕,硬塑,含少量鐵錳質結核。qc=4.52MPa,fs=390.20kPa。
(3)3.5-15m:泥質粉砂巖:紅褐色,強風化,泥質結構,層狀構造,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石較破碎。
選取的典型鋼管桿的基礎下壓力Fz=260KN,基礎水平力Fx=240KN,彎矩My=4700kN·M。
對于直線鋼管桿,設計分別就鉆孔灌注樁和埋入式預制管樁基礎進行了計算對比,比較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鉆孔灌注樁和埋入式預制管樁對比
根據表1可以看出:
(1)由于埋入式預制管樁樁身采用了刻紋處理,再結合后注漿工藝,使得樁與樁周土體結合的更為緊密,有效的提高了基礎的抗拔承載力,混凝土和鋼材用量較傳統(tǒng)的鉆孔灌注樁更少。
(2)由于預制管樁為工廠化預制構件,省去了現場綁扎鋼筋和澆筑樁身混凝土的工序,施工周期較傳統(tǒng)的鉆孔灌注樁更短,施工質量更容易得到保證。
(3)基礎造價比傳統(tǒng)鉆孔灌注樁基礎節(jié)省15%左右,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
埋入式預制管樁基礎施工主要包括鉆孔、沉樁和接樁、后壓漿三個步驟。
(1)鉆孔:主要采用旋挖鉆機成孔,可有效保證成孔質量,縮短施工周期。
(2)沉樁和接樁:鉆孔完成后應立即進行沉樁工作,防止坍孔、縮孔,每一根樁的沉樁過程應連續(xù)進行。沉樁過程中應做好詳細記錄,避免樁底注漿腔及出漿管變形、樁頭混凝土破碎、樁身偏位或跑位、地面明顯隆起、樁上浮或位移過大。工程接樁采用焊接連接,第一節(jié)樁吊運沉樁到位后,以鋼抱箍固定,吊機起吊下一樁節(jié),吊運至第一節(jié)樁節(jié)處,并進行精確對位。
(3)后壓漿:注漿管采用鋼管制作,通過連接螺套與樁底注漿腔連接,注漿用水泥漿由水泥、水、膨脹劑和減水劑配制而成。其中水泥、水、膨脹劑、減水劑之間的質量比為1.0∶0.55∶0.12∶0.01,通常情況下水灰比為0.50~0.60。灌注水泥漿時,初始注漿壓力為4MPa,注漿過程中注漿壓力為1.5~ 2.5MPa。
埋入式預制管樁基礎與傳統(tǒng)鉆孔灌注樁基礎(或挖孔樁基礎)相比,節(jié)省了人力和材料;可實現樁體在工廠批量化生產、現場拼接的全過程機械化施工,縮短施工周期,降低工程造價;棄土更少、噪聲更小、成樁質量更可靠,有利于節(jié)能環(huán)保。由于預制件重量和尺寸的原因,該基礎型式對路網交通條件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非交通困難地區(qū),埋入式預制管樁在輸電線路工程中的應用前景廣闊。
埋入式預制管樁基礎采用了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是“兩型三新”在輸電線路工程中的具體體現。它繼承了鉆孔灌注樁基礎承載力高、變形小、施工方便等各項優(yōu)點,而又巧妙的避開了鉆孔灌注樁基礎清底困難、易斷樁的不足。在交通條件適當的情況下,是一種適合輸電線路工程應用的新型基礎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