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教育管理權 隱私權 心理工作
作者簡介:陳丹妮,重慶工商大學法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1.197
高校教育管理權主要是指高校對學生實施教育和管理,其主要內(nèi)容依據(j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高校教育管理權來自于法律授權,并且在行使過程中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1]
隱私權則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個人生活安寧與個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2]
在高校心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會涉及到學生的姓名、肖像、寢室號、也會涉及到學生所在的同學關系、社會關系,包括學生的個人資料,如身份信息、生源地信息、性取向等很隱私的信息。而現(xiàn)今,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顯,高校在進行對學生的教育管理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大學生的身心兩方面的健康安全問題的管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的沖突發(fā)生。
(一)高校教育管理權和學生隱私權之間沖突的原因
1.高校管理理念過于傳統(tǒng),對學生隱私權的保護意識不健全
在心理工作中,一方面,管理者的法律意識相對淡薄,更談不上對隱私權的認識,工作過程較為刻板,只是一味完成自己的管理工作,按照心理工作的流程或規(guī)章制度辦事,另一方面由于所帶學生太多,對學生缺乏足夠多的人文關懷。
2.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界限不明晰
在高校心理工作中,會存在越界的現(xiàn)象。而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往往是一些輔導員老師或是一些心理咨詢老師為了學校的整個公共利益而無意中去侵犯了學生的個人利益,甚至是為了便于開展心理工作完成心理工作的任務,而導致侵犯學生的個人利益的情況發(fā)生,在這個心理工作過程中,由于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學生出現(xiàn)抵觸和反感情緒,從而加劇了高校教育管理權與學生隱私權之間的矛盾,從而使高校心理工作無法順利開展。
3.國家對于隱私權的法律規(guī)定較籠統(tǒng),不易操作
雖然我國已出臺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民法》《侵權責任法》等對于公民隱私權均有相關規(guī)定,但結合到高校的心理工作,還是不夠明確,不易操作。
(二)高校在心理工作的教育管理中侵犯學生隱私權的主要表現(xiàn)
在現(xiàn)今的心理工作已經(jīng)是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方面,從學校管理角度出發(fā),為了學校的安全穩(wěn)定以及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很希望通過心理工作的開展,及時發(fā)現(xiàn)心里存在問題或有心理不適的大學生,發(fā)現(xiàn)后,通過采取相應的措施去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
另一方面,大學生也希望通過與心理咨詢師的溝通交流,從而解決自己心理的困惑和舒緩壓力,使之能更好的適應大學生活。然而在心理工作中,由于相應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并且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造成侵犯學生隱私權現(xiàn)象的發(fā)生,主要表現(xiàn)在:
1.心理工作教育過程中
在進行思想教育工作中,特別是一線的輔導員老師,他們需要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去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對心理問題的提前干預,從而引導學生走向更好的成長發(fā)展方向。但在這一心理工作過程中,難免會涉及到學生的個人隱私問題如:家庭條件、私人生活和娛樂活動等。并且存在一些輔導員老師會在公開場合詢問和關心學生的個人隱私問題,比如“最近看你狀態(tài)很不好,是家里或自己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嗎?”“查到你晚上沒有歸寢,晚上你干什么去了?”“聽說你們寢室在鬧矛盾,是什么原因呢?”這些問題在輔導員老師看來,或者從管理者看來,是充分了解學生的相關情況,從而能夠有針對性的去幫助學生,解決學生所遇到的問題。但在學生看來,在公共場合詢問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權,讓他們在公共場合變得難堪,從而使學生對心理教育工作產(chǎn)生抵觸情緒。
2.心理工作咨詢過程中
高校大學生產(chǎn)生一些心理障礙,或是嚴重情況下導致的心理疾病,其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在自身發(fā)展、學習、交朋友、家庭處理等方面存在各種壓力。因此學校在這一過程中,應該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或心理咨詢工作,特別是在心理咨詢中,如果發(fā)現(xiàn)某學生存在心理問題,那么心理教師有責任從旁干預,通過干預去緩解學生遇到的心理問題。但是,如果心理教師在心理咨詢過程中遇到以下情況,如學生已經(jīng)出現(xiàn)或是很有可能出現(xiàn)反社會傾向,并且想危害自身或他人時,心理教師應該按照咨詢規(guī)則,去維護學校穩(wěn)定和其他學生的人身安全,所以他們不可避免地會馬上聯(lián)系該生所在班的輔導員老師,及時將咨詢學生的個人情況反映給輔導員,讓該生所在班的輔導員對該生必須進行重點關注,特別是要留意該生的日常行為或言語情況,防止出現(xiàn)危害個人、危害學校等問題。雖然學生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簽訂了保密例外協(xié)議,并且在咨詢前心理咨詢師會提前告知學生保密例外,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究竟哪些情況是可以保密的,哪些情況是必須上報的,其標準和規(guī)則實際上都非常籠統(tǒng)和模糊,所以也會造成如果學生知道自己的隱私被老師上報了,這對于學生來說打擊是非常大的。
3.在心理工作管理流程中
針對心理工作,高校一般都會對每一個大學生去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而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特點與其他一般檔案的特點是不同的,它具有特殊性和高度保密性。如保存不當,可能會給學生帶來消極影響,甚至可能加劇學生心理問題。當然在心理工作的管理流程中,提高學校心理咨詢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是通過學生第一手資料的分析,形成針對本校的關于心理工作相應的總結和摸索相關的規(guī)律,在這個過程中,應該要注意隱去與學生姓名等方面的其他個人信息,否則就會侵犯學生隱私權。
在高校心理工作中,高校作為管理方,應要想盡辦法去緩解高校教育管理權與學生隱私權之前的沖突問題。這個過程,一方面需要在國家這個層面必須出臺和完善對于大學生隱私權以及高校管理權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另一方面在學校這個層面,從制度上多方面完善心理方面相關管理制度,以及提高管理者特別是一線輔導員老師和心理咨詢師的保護心理隱私的意識,最大程度上去確保學生的隱私權不被侵犯。堅持管理權與隱私權平等的原則以及不可過度侵犯學生隱私權,合理劃分監(jiān)管范圍,對學生信息高度保密。在保證學校的整體的公共利益的同時,充分地去保護學生的隱私,達到兩者利益共存的狀態(tài)。
(一)提升責任意識
高校心理咨詢教師和輔導員在進行心理工作教育和心理工作咨詢中,應當充分意識到自己對學生所承擔的重要責任。
首先,心理咨詢教師和輔導員在收集學生個人信息之前,應當制定完整的信息收集流程及內(nèi)容并告知學生信息可能被披露范圍,征求學生同意。
其次,學生信息采集完成后,不得將學生私人信息用于其他目的,一旦征用必須經(jīng)過學生本人同意。
最后,如果學生存在非危害自身或社會的心理問題時,當心理咨詢教師面對其學生所在班級的輔導員進行詢問時,應做到點到即止,注意場合,注意附近學生人群,講述大概情況,不要透露過多的對這個事情的具體細節(jié)。由于高校心理咨詢師的角色是多重角色的結合,因此對心理咨詢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學生心理工作的管理過程中要積極的正確的去面對自身的角色沖突,明確作為心理咨詢師的職責范圍。具體的關于心理管理工作和針對特定心理問題學生的具體操作由學院和輔導員執(zhí)行。明確每個從事心理工作教師的角色界限,嚴格遵守角色職責,這樣不僅可以保護學生的隱私,也可以促進高校心理工作進行更好的管理。
(二)嚴格程序規(guī)范
高校在心理工作中應當完善自身對于心理工作的管理制度,確保心理工作的管理制度能達到合法性、及時性、公平性的統(tǒng)一。
首先,為保證學校管理機制的有序運行,學校應明確劃分管理范圍;對心理咨詢教師和輔導員提出實質性的規(guī)定,建立健全心理工作的管理體系,確保學生隱私權不被侵犯。學生進行心理咨詢的文件的保存,如:錄音、影像、文字表格記錄等這些文件應由專人專柜保管。
其次,在使用來訪學生相關信息時應在合法合理的范圍內(nèi)進行使用,并做好相應的處理,降低泄露隱私的概率,并且制定相應的應急措施,當咨詢學生個人隱私暴露時,立即采取措施,第一時間必須縮小對該信息的傳播范圍,將事情的影響程度必須降到最低程度,同時將對學生造成的二次危害性也降至最低程度。
最后,高校管理者要充分結合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和具體性的制定關于心理咨詢的規(guī)范以及保密例外細則,對心理工作中的保密例外規(guī)則和執(zhí)行的程序以及適用的情況要做出明文的界定。使心理工作程序規(guī)范化,從而達到增強學生對學校心理工作的信任。
(三)加大培訓和宣傳力度
目前在高校的心理工作中,有輔導員老師、學校專門的心理咨詢師以及校外聘請專業(yè)醫(yī)療機構的醫(yī)師這幾類主要的老師群體來進行展開心理工作,當然也有來自朋輩幫扶如心理健康委員、心理健康站長、班干部、心理咨詢中心的學生助理等幾類學生群體來協(xié)助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由于涉及到的群體既有教師群體又有學生群體,而這兩大類群體的不同個體在心理學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和業(yè)務能力都存在差別,因此高校應當加強對心理工作中的相關咨詢師、輔導員、學生進行法律專業(yè)知識和業(yè)務知識的培訓,通過提高相關咨詢師、輔導員的管理水平和法律意識,使其在進行心理工作時能夠有理有據(jù),從而增強專業(yè)度。
參考文獻:
[1]周鳳妮.高校教育管理權和學生隱私權的沖突及協(xié)調(diào)[D].湖南:湖南大學法學系,2009.
[2]王東.論網(wǎng)絡隱私權的法律保護[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法學系,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