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華琴 劉自文
高中地理課堂的互動生活化教學,是將教與學有機結合融入到生活中。要求學生利用學過的地理理論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地理問題,只有通過反復運用實踐的方式,才能使得學生將知識點牢記于心。在實際教學操作過程中,應從多個角度講解知識重點難點。無論是通過教學課堂導入或是新知識教授,都必須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隨著新課標改革的推行,對教師的地理課程教學也有了新要求,地理教學應該充分結合生活化理念,讓學生擴展知識面。本文就高中地理課程的教授與學習互動生活化的教學模式進行簡要分析。
一、當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現(xiàn)狀分析
(一)教學模式滯后,內容創(chuàng)新性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大部分教師、學生都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其中也包括地理教師。這導致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地理任課教師不重視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的結合,只是填鴨式地灌輸課本內容,照本宣科,且課程教學內容呆板生硬,教學方法單一枯燥。這種情況下必然導致學生在地理課程學習過程中注意力分散、興趣乏乏,且無法深刻理解地理常識。在新課標深入推進的新課改時期,學生思維愈加靈活發(fā)展,如果地理任課教師仍然采用落后的教學方式,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削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無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限制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
(二)理論實踐脫節(jié),生活化元素欠缺
地理課程是注重實踐運用的課程,許多課程內容包括了自然、社會的基本常識和通識。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理課程教學的可操作性,在高中階段許多教師為籌備高考,過度注重考試卷面成績,從而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地理課程傳統(tǒng)授課過程中,通常局限于教室內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缺乏學生的參與和實踐操作環(huán)節(jié),教師未能引導學生進行戶外體驗和實際觀察。地理課程教授的重點是通過學生親歷過程,運用觀察、測量等方式來不斷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傳統(tǒng)教學模式僅通過課本內容的輸出,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并且限制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容易引發(fā)厭學情緒。任何理論都需要生活實踐得以證明,學習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的理論知識,導致學生對知識片面性理解,盲目地背誦,知識記憶時間短,遺忘率高。這些情況都是由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生硬陳舊,缺乏與生活實際結合,已經(jīng)不適合當代學生教育。
(三)缺乏溝通交流,課堂互動性欠缺
教師和學生缺乏課堂內外的交流互動,導致當前課堂教學中,教師只關注課堂教學程序的完成和單方面知識點的講解、傳授,忽視了學生學習效果及時反饋。大部分地理課程任課教師只注重課堂內向學生教授教科書上的理論知識,完成本節(jié)課程的教學安排。在這種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缺乏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情況的觀察,更不會對課堂內容知識的擴展,引導學生思考提問,形成教學的師生有效互動反饋。這使得地理課程教學質量嚴重下降,學生在重復筆記、朗誦中沒有真正領悟知識要點,學習缺乏動力和效率,并且在應試教育下思維固化、自主能力下降,學習情緒抵抗。
二、互動生活化策略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實現(xiàn)路徑
(一)課前導入階段一一引入生活元素,吸引學生參與課堂
為提高知識吸收效率,必要的導入階段開始在高中地理課堂中得以推廣,但如何利用這一階段的教學效能,仍需要注入其他有利元素作為輔助。地理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無處不在,課堂導入生活化可以利用日常實際的體驗和觀察作為鋪陳,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如《地球公轉》課程的教學前,教師起到主導教學作用。首先對生活日常現(xiàn)象作為設問,引起學生對自然現(xiàn)象本質規(guī)律的談論和互動,促進學生的求知欲望。其次,還可以進一步引導答問,把學生討論內容引到本節(jié)教材內容上來。除此之外,還可舉例多個相似、類同的生活現(xiàn)象,引導學生多角度探討問題的存在,促進學生對自然現(xiàn)象規(guī)律的本質的探求。
(二)課堂教學階段一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地理教材中的名詞概念和自然規(guī)律多以圖文方式說明,大都比較抽象。教師在教授新課程知識時,要多增加教材知識和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用生活現(xiàn)象和實際案例來輔佐說明知識難點,把課程知識具象化、通俗化后教授給學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理解貫通。與此同時,地理課任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設許多生活化情景和模擬環(huán)節(jié),以此營造良好的學習求知課堂氛圍。例如,在教授三大類巖石的成因知識點時,光通過教材課本理解變質巖的形成比較抽象難懂,教師可利用磚瓦廠挖土做磚的過程來輔佐學生理解。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磚瓦生成過程的視頻資料、圖片資料,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接收理解,形成牢固記憶點,并且培養(yǎng)了學生思考能力。同時,課堂中還可增加游戲體驗環(huán)節(jié)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實踐中,地理課堂上可以設置多個小游戲和小實驗,鼓勵學生開動大腦活躍思維。在面對教學難點重點時,實驗教學和游戲教學收效甚佳。如在講授氣壓帶和風帶知識時,基本概念過于抽象,理論性強,還涉及對基礎物理知識的理解。為突破該教學難點,教師可設置學生游戲,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開拓思維。
(三)課后鞏固階段一一代入理論知識,鼓勵學生參與實踐
基于地理知識相對繁瑣且知識點抽象的特點,如僅以單純的背誦或口頭解讀形式進行教學,便難以造成學生理解片面、認知構建困難的學習困境。地理課任教師為了幫助學生形成一個完成的地理知識體系,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固定課堂教學模式,要合理鼓勵學生參與課后時間活動、體驗自然環(huán)境、參與觀察實驗等,有利于鞏固課堂知識,開發(fā)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
綜上所述,學習地理知識的有效途徑是將教材內的現(xiàn)象、規(guī)律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鼓勵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實踐運用。地理任課教師必須準確地把握教材知識點,還需積極引導學生理解內容、有效運用,鼓勵學生將地理課程生活化,從而有效提高地理課程教學質量和實現(xiàn)地理教學的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地理生活化教學方式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