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玉
我在當班主任的工作中,上課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學生打鬧、接話、惡作劇等問題行為,我對課堂問題做了深入思考,嘗試了以下努力:
一、感知位置,重塑行為模式
感知位置法:可以在另一方不在場的情況下,改變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看法(感知模式),進而改變面對那個人的時候聲調、身體語言等行為模式。
這個方法是換位思考的升級版,是讓當事人站在自己、對方和多個旁觀者的角度來進行感知、體驗與理解,與對方在情感上進行虛擬的溝通,增進相互理解,重塑感知模式。
某天放學后,我把班級吵架的兩個學生留下來,我試著分別讓他們站在自己、老師、同學、父母和對方重新審視那天的行為。當他們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時,他強調的是自己的理由和委屈。
當讓他們站在同學的角度看時,“他們倆怎么在課堂上吵起來了,太沒有禮貌了。”
當讓他們站在父母的角度看時,“小兔崽子,讓你上學你在課堂上打架,明天就別上學了,在家干活吧?!?/p>
當讓他們站在老師的角度看的時候,“你們倆不知道好好學習啊!你以為你給我學呢?”
當讓他們站在對方的角度看的時候,“王艷碰了我的桌子,可能是王艷的位置太窄了,也可能是我的桌子太靠前了,我挪一下椅子就可以解決了?!?/p>
這個案例給我的啟示:孩子犯錯誤是正?,F(xiàn)象,孩子在犯錯誤過程中成長,要利用錯誤促進孩子的成長。
二、強化消退并舉,塑造良好聽課行為
在我?guī)У臍v屆班級中總會有頑皮的孩子,他們會趁我不備,在課堂故意搗亂,不是用小東西投擲別人,就是故意下座拿老實同學的東西來打鬧,要么就用紙條寫人家壞話拋給別人看,或者拿出東西來明目張膽地吃等破壞課堂紀律的現(xiàn)象。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有這樣的觀點:消退和強化。消退是一種無強化的過程,其作用在于降低這種行為在將來發(fā)生的概率,以達到消除這種行為的目的。強化就是給予一定的刺激,其作用在于增加這種行為在將來發(fā)生的概率。
我所任教的學校是一個特殊的學校,江蘇揚州體校學生在我校插班就讀,我班就有九個體校生,其中有七個體校生上課時故意惡作劇等行為。這幾個學生的目的是為了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注意,對惡作劇行為不反應,就不能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
不關注這些行為,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最好用集體的力量來改變這些行為。于是我和班委會成員共同商議了如何面對這個問題的秘方,并且還暗暗地和優(yōu)等生、中等生,以及親近我的學生建立起了攻守同盟。攻守同盟:原指國與國之間建立盟約,在戰(zhàn)時聯(lián)合進攻或防衛(wèi)。這里是指我和優(yōu)等生、中等生以及親近我的學生建立起了聯(lián)盟,共同對付故意搗亂、惡作劇等行為。接下來就展開了我們的秘密行動,在課堂上同盟成員問溝通不斷,對惡作劇的行為不予關注。經(jīng)過幾個回合下來,這些學生變得老實起來。
可光老實不學習也不行呀!這里就得利用斯金納的強化,就是對這些學生良好的行為及時強化,即表揚與肯定,養(yǎng)成良好的聽課習慣。
三、巧妙暗示引注意,課堂紀律有好轉
對于課堂輕微的違紀行為,在不影響教學的情況下,我又嘗試了暗示的方法。暗示的方法是針對比較輕微的課堂問題行為,是在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情況下,教師采取相對間接、含蓄、委婉溫和的策略。暗示是在維護學生的自尊心為前提,師生在無對抗情緒的條件下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使學生改變問題行為,塑造良好聽課行為。
比如,當有學生溜號時,我講課的話語稍作停頓,并把目光投向溜號的學生,同時也引起其他學生的注意:或提問溜號學生,牽動他的注意力回歸;也可邊講邊走近學生,提示他注意聽講。
另外,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當我在課堂上發(fā)現(xiàn)不專心聽講的學生時,表揚他身邊優(yōu)秀的學生,給他樹立了一個榜樣,相信他一定也會努力效仿的。
當然運用暗示法避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現(xiàn)象的發(fā)生,也只是權宜之計。從根本上要運用任務驅動法,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差異,設立分層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的注意力有集中的指向性;教學設計要科學、生動、有趣、直觀,通過精湛的教學藝術,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精神不游離于課堂之外。
四、適當運用懲戒,斬斷問題行為
我們可以從心理學上的“破窗理論”找到解釋,一扇窗戶被打破,如果沒有修復,將會導致更多的窗戶被打破,甚至整棟樓被拆毀。同樣,當一個學生的行為具有破壞性時,若不及時修正,會導致更多的破壞性行為,甚至整個班級都被破壞。為了糾正學生的行為,當正面說服,柔性教育難以奏效時,我們必須勇敢的拿起懲戒這把利劍,以防出現(xiàn)更多的破窗。為此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有一段精辟的論述:我個人相信懲戒并不真的有那么大的好處,但我堅信下面的這樣的事實,凡是需要懲戒的地方,教師就沒有權利不懲戒。在必要懲戒的情況下,懲戒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義務。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品德發(fā)展是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所以懲戒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道德。
判定一個行為是否有過錯,依據(jù)是清晰、合理的規(guī)則,所以實施懲戒的前置條件是制定規(guī)則。我運用懲戒方法之前,一定會和學生一起制定規(guī)則,明確訂立“君子協(xié)議”,并嚴格執(zhí)行。如:發(fā)言要舉手;不接話不打擾他人;尊重他人的不同觀點等。有了規(guī)矩,懲戒就有了標尺。
但懲戒是一種有很大危險的教育手段,在懲戒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懲”之心一一教育懲戒必須以尊重為支點
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guī)定:“學校執(zhí)行紀律的方式應當符合兒童的尊嚴。”不尊重學生的人格,反而會加大逆反情緒,產(chǎn)生副作用。
我班有個上課經(jīng)常遲到的學生,屢教不改。有一天臨近放學時,恰好學校指定我們班組織同學為會議室打掃衛(wèi)生,看著名額一一減少,該生急切的看著我,我裝看不見。放學后他在作業(yè)本上給我寫到,保證以后上課再也不遲到了。在沒有批評的狀態(tài)下,保護了學生自尊心,學生改變了聽課行為。
2.“懲”之度一一教育懲戒必須以適度為準則
懲戒的運用關鍵在于掌握“度”。這個“度”的起碼要求就是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guī)定不準對學生進行體罰和變相體罰。這就需要教育者努力做到在懲戒時,應考慮到學生身心發(fā)展水平、平時表現(xiàn)等因素,遵循一定的標準、制度,合理地進行懲戒,充分考慮到孩子的承受能力。
班里有一名學生,成績很出色,但很自以為是,課堂上屢屢打斷老師的講解。于是我厲聲問他,你的姐姐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北師大,她上課時是何等的虛心。該生聽后,之后很少在課堂上隨意打斷老師的授課了。這種批評教育既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嚴厲,又在能夠接受合理的范圍之內,符合適度的要求。
3.“懲”之策一一教育懲戒必須以理性為主線
這種理性首先表現(xiàn)在教育者要充分了解情況,確認學生的錯誤行為,并深入了解其中的原因。在此基礎上采取有針對性的懲戒措施,才會像針灸用的銀針,扎在當扎之時,扎在當扎之處。
當學生犯了重大過錯,損害了集體利益,可采用短時間內剝奪其某種權利、限制其某種精神上的需求和欲望。蘇霍姆林斯基就曾剝奪一位違紀學生外出郊游的機會,讓他在家反省,結果該生懊悔不己。這種暫停式的辦法,好處多多,可以給犯錯誤的學生機會讓其冷靜下來,檢點自己的違規(guī)行為去悔過,這不失為一種平靜而有效的冷處理方法。
但無論多么正確的懲戒都會帶來不良的情緒反應,善后工作是必須做的。老師要主動找學生談心,接納學生的情緒部分。經(jīng)過善后處理之后,學生內心的不愉快得以消除,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
在面對課堂問題行為,我還試著用了其他的方法:適當接受他們的條件;與家長建立密切聯(lián)系手段;多說一句欣賞的話;多一次輕輕地撫摸;多進行一次心與心地交流等具體的方法??傊?,處理課堂問題行為,前提是要有愛心和耐心,要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理解學生、體貼學生,其次是要講究藝術和方法。
我運用以上教育策略處理課堂問題行為,問題行為逐漸減少,課堂秩序井然,為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在處理課堂問題行為時運用以上的相應教育策略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