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國 鄭玲玲
復習課作為一種重要的課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發(fā)揮著梳理鞏固已知、學習探索未知的重要作用。針對小學數學復習課中存在的“只見知識、不見聯系,只見練習、不見復習,只見教師、不見學生”的諸多問題,實現“抓住雙基串成線、溝通聯系連成片”的教學目的,本研究基于思維導圖和復習課的特點,嘗試把思維導圖運用到小學數學復習課中,通過多年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數學復習課中應用思維導圖的優(yōu)勢分析
1.知識梳理邏輯化
在復習課中運用思維導圖,可以將眾多的、零碎的知識系統(tǒng)化整理,清晰地展現數學知識間的層次結構與內在聯系,形成邏輯嚴謹、層級分明的知識網絡體系,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提高復習效率。
2.思考問題全面化
大多數學生的知識是碎片化的,沒有真正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讓學生自己去動腦思考、歸納梳理,動手制作思維導圖,學生才能圍繞某一個問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開思考,才能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可視化、系統(tǒng)化,從而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里。
3.合作學習深度化
一般來說,學生在數學復習課中應用思維導圖時,先自己獨立梳理,之后通過小組或全班交流的方式,不斷地學習、借鑒、補充,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思維導圖。合作的深度化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4.思維方式系統(tǒng)化
學生在制作思維導圖時,不僅要關注明顯的知識分支,還要挖掘隱藏的數學思想方法,更要分析各個分支之間是否符合邏輯。因此在制作思維導圖時,學生會表現出獨立思考、思維縝密、探索創(chuàng)新、善于反思等個性特征,而這些個性特征會促進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等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讓思維方式更加系統(tǒng)化。
二、在數學復習課中應用思維導圖的實踐探索
1.課時復習思維導圖
課時復習思維導圖是指在某—課時新授之后,運用思維導圖對該課的知識內容進行歸納和整理。它的優(yōu)勢是可以準確清晰、快速及時地整理新授內容,突出課時的重點、難點,形成某一小塊知識點的體系,提高學習效率。在進行課時思維導圖繪制時,要先引導學生通過陜速閱讀、回憶等形式再現新授內容,然后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成簡單的知識網絡。例如,學完《雞兔同籠》后,引導學生陜速回憶解決問題的方法,畫出思維導圖(圖1)。
繪制后,教師引導學生及時進行交流,查漏補缺,完善自己的課時思維導圖,溝通雞兔同籠解法的縱橫聯系,使之條理化、系統(tǒng)化,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認知結構。
2.單元復習思維導圖
單元復習思維導圖是指在學完某個單元之后,運用思維導圖對單元內容進行歸納和整理。它的優(yōu)勢是可以呈現單元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加強對本單元內容的整體認識,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知識框架。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單元整理的方式主要有兩個:一是單元課題做分支;二是單元歸類整理。
(1)單元課題做分支。繪制時可以單元名稱作為中心主題,利用單元中的課題名稱做思維導圖的一級分支,再以每一課題中的具體內容為二級、三級分支。例如,在五年級上冊“小數除法”單元復習中,學生以課題做分支,自己獨立整理、繪制出如下思維導圖(圖2)。這幅思維導圖就清晰地呈現了該單元的所有知識內容。
(2)單元歸類整理。繪制時不以單元課題作為分支,而是把單元知識內容根據邏輯關系進行整合,歸類整理、重組分支。例如學完“運算定律”這一單元后,根據復習課的主題以及重要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教師設計了以下問題來引導學生對該單元進行梳理:“先整體看,這個單元有哪些內容?再部分看,哪些知識可以合并?哪些可以單列?最后思考,怎樣完整簡潔地表示本單元知識?”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喚起了學生對本單元知識內容的記憶,依次羅列出主要內容。接著根據相關概念間的區(qū)別和聯系進行整合,找準這些知識的關鍵詞“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運算性質、思想方法”做為一級分支。然后再畫二級分支,如結合律,可分為加法結合律和乘法結合律,運算性質可分為減法的運算性質和除法的運算性質,等等。最后學生形成如下的思維導圖(圖3)。
無論哪種方式的單元復習思維導圖,學生獨立梳理、繪制后,教師都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全班交流,對個人的課時思維導圖進行自我矯正完善,形成良好的單元知識網絡。
3.整冊復習思維導圖
整冊復習思維導圖是指在學完某一冊內容之后,運用思維導圖對整冊內容進行歸納和整理。它的優(yōu)勢是讓頭腦中零散的、雜亂的整冊知識,通過分類、溝通、梳理,使之縱成線、橫成片,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網絡體系。一般來說,在整冊復習時,首先讓學生在課前自主整理本冊的內容,繪制成思維導圖。課上,通過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發(fā)現自己繪制的思維導圖的優(yōu)點和不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迅速找準學生的思維障礙點,進行恰如其分的引導和點撥,使復習更加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真正做到因“圖”施教。課后,學生進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思維導圖,實施第二次創(chuàng)造優(yōu)化,形成更為合理、更為完整的認知網絡。例如學完三年級上冊數學,學生梳理的思維導圖(圖4)。
4.領域復習思維導圖
領域復習思維導圖是指在學完某領域內容之后,運用思維導圖對領域內容進行歸納和整理。它的優(yōu)勢是通過專題復習將相同類型的數學知識歸類,在整理的過程中發(fā)掘其相通的數學本質和思想方法,通過舉一反三,溝通知識系統(tǒng)。例如復習圖形的面積時,引導學生對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及圓的面積推導過程,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進行梳理,將這些知識連成知識網絡,將數學知識系統(tǒng)化。再如六年級下冊總復習分為“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tǒng)計與概率”“數學思考”四個領域,每一個領域又劃分成幾個板塊,如“數與代數”領域分為“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式與方程”“比和比例”幾個板塊。教學時,可以借助思維導圖按照這些領域分專題進行復習,將分散的內容連成線、組成塊、織成網,優(yōu)化學生的知識結構。
應該說,無論是課時復習思維導圖,還是單元、整冊、領域的復習思維導圖,都要在整理、提升和完善上下功夫,復習時可采用“三步教學法”。第一步,教師將思維導圖的畫法教給學生,指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對知識點進行歸類總結;第二步,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理清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起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并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力,繪制出思維導圖;第三步,以圖為據,匯報交流時,教師適時地點撥提升,進一步引導學生理清知識之間縱向和橫向的內在聯系,將“點”連成“片”,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深度的把握,進而修正自己的思維導圖。
三、在數學復習課中應用思維導圖的效果分析
為檢驗思維導圖在數學復習課中的應用效果,我們對實驗學校900名小學生進行了抽樣測評,在各項指標中,“主動梳理”“獨立思考”“探索創(chuàng)新”等幾項指數,學生的表現相當突出。例如:在數學課堂上,你能主動地用思維導圖梳理知識嗎?數據顯示,已經養(yǎng)成主動用思維導圖梳理知識的習慣的學生占70%以上,比較主動的占20%,偶爾用的不足10%。同時,調查問卷顯示,主動用思維導圖梳理知識的學生的思維更加有深度,主要表現在會分析、會抽象、會概括、會歸納,會用準確的數學語言來闡述自己的想法,會站在更系統(tǒng)的角度上解讀數學知識,更全面地看待問題。實踐證明,把思維導圖應用到小學數學復習教學中,增強了學生思維的系統(tǒng)性、發(fā)散性、深刻性和獨創(chuàng)性,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當然,借助思維導圖進行復習、提升思維品質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它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貴在堅持、貴在過程。在堅持借助思維導圖進行整理復習的過程中,學生會經歷個性化的思考,原有的認知結構得到完善、能力得到發(fā)展,數學核心素養(yǎng)也必將于無形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