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義
(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qū)中醫(yī)醫(yī)院磁共振室 山東 煙臺 264100)
肝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與死亡率位居惡性腫瘤第五位,從大量數(shù)據(jù)來看,我國肝癌患者發(fā)病呈現(xiàn)年輕化趨勢[1]。由于早期肝癌無明顯癥狀,大多數(shù)患者在就診時往往已經(jīng)處于肝癌晚期。MRI是臨床診斷肝癌的重要手段,為了研究MRI在肝癌診斷中的價值,本文對我院收治的82例肝癌患者進行了研究。
選擇2018年5月—2019年6月前來我院就診的82例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82例患者均經(jīng)病理診斷為肝癌,隨機分為兩組,各組41例。本次研究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最小年齡為32歲,最大年齡為71歲,平均年齡為(53.17±2.52)歲;病程為3個月~2年,平均病程為(7.10±1.82)個月。排除造影劑過敏、胃癌等惡性腫瘤、依從性差者。兩組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肝臟MRI檢查方法:采用GE 1.5T超導核磁共振儀,患者取仰臥位,層厚設置為2.5毫米,層間距設置為2毫米,矩陣設置為345×256。之后,依次進行T1W1、T2W1等層次的掃描,完成平掃。之后依次進行動脈期、靜脈期、平衡期掃描,若依舊難以清晰觀察病灶則行延遲增強掃描。
肝臟增強CT掃描方法:采用sansation 64排螺旋CT進行掃描,檢查前8小時叮囑患者 禁食與禁飲。掃描周期設置為10秒,管電流設置為200毫安,管電壓設置為130千伏,矩陣設定為512×512。首先對患者進行平掃,注射造影劑后進行增強掃描。
觀察MRI與肝臟增強CT檢查的影像學資料,比較MRI、肝臟增強CT與病理檢查結果的差異。
通過SPSS21.0處理資料,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MRI肝癌診斷準確率明顯高于增強CT檢查,兩組結果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如表所示。
肝臟有解毒、免疫等功能,是人體重要的內(nèi)臟器官。肝癌尤其是早期肝癌一般無明顯癥狀,有數(shù)據(jù)顯示5厘米以下小肝癌無癥狀,所以多數(shù)患者就診時往往已經(jīng)進展為肝癌晚期[2]。病理檢查為臨床診斷的“金標準”,但由于其為有創(chuàng)檢查,部分情況下臨床操作多有不便。
隨著醫(yī)學影像技術的發(fā)展,肝臟MRI也被應用于肝癌的診斷中,其無需使用造影劑,可以更為清楚地顯示肝臟血供情況。對肝癌患者采用MRI進行診斷,肝小細胞癌患者平掃多表現(xiàn)為長、等T1與長或混雜長T2信號,存在假包膜;增強掃描多表現(xiàn)為典型的快進快出。膽管細胞癌癥平掃可見鈣化,門脈或延遲期強化,遠端可見膽管擴張,T2W1大多表現(xiàn)為高信號,且可見薄膜凹陷?;旌霞毎┗颊咂綊叽蠖郥1W1呈均勻低信號,但T2W1呈高信號;增強掃描表現(xiàn)為快進快出或此起彼伏型。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MRI肝癌檢出準確率為97.56%,僅有1例漏診,診斷準確率明顯高于增強CT檢查,兩組結果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MRI診斷肝癌的準確率明顯高于肝臟增強CT,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