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維,胡欣婷
(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延安716000)
青年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生力軍,肩負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重任。習近平強調(diào)“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1]社會實踐是實現(xiàn)青年思想改造的大課堂,1969年1月,習近平響應毛澤東主席“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的號召,來到陜西省延川縣梁家河大隊,開始了他七年艱難困苦而又受益終生的知青歲月,梁家河的經(jīng)歷成為青年習近平邁入社會的第一步,成為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梁家河的曲折經(jīng)歷和艱苦磨礪,為他養(yǎng)成優(yōu)秀品格、奠定領袖人格打下了扎實的基石,為當代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供了榜樣。
大學生是青年群體中的佼佼者,他們能否健康成長成才直接關系著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v然青年習近平和當代大學生所處的時代背景不盡相同,但是社會環(huán)境只是青年成長成才的外在因素,最終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青年自身的內(nèi)在品質(zhì)。青年的成長成才有著一些共同的規(guī)律,特別是在逆境成長成才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有著相似性和共通性。分析習近平知青期間在社會實踐中磨煉意志、砥礪品格的經(jīng)歷,總結他由“迷茫”“彷徨”到“樹立起堅定人生目標”的“知、情、意、行”品德形成規(guī)律,凝練他在梁家河人生逆境中養(yǎng)成的理想信念、人民情懷、務實作風、意志品格、優(yōu)良學風、吃苦耐勞精神等,可以為新時代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諸多的啟示。
“‘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yè)成敗。”[2]理想信念作為一種精神現(xiàn)象,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xiàn),在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導向作用,科學的理想信念尤如燈塔一樣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指明前進方向、引導大學生不斷走向事業(yè)頂峰,錯誤的理想信念則會使大學生迷失人生方向、誤入人生歧途。
習近平在插隊期間立下的遠大志向為他后來的人生指明了方向,也注定了他以后人生道路的不平凡。插隊七年他在和老鄉(xiāng)們的接觸中了解了中國的國情,了解了基層農(nóng)民的疾苦,激發(fā)了他的社會責任感,在此基礎上確立了遠大的人生奮斗目標;每次到延安,他都要到楊家?guī)X等革命舊址去看看,每次都受到精神上的洗禮,“這種精神上的滋養(yǎng),心靈上的洗禮,思想上的升華,不僅奠定了他接受插隊生活艱苦磨煉的思想基礎,更堅定了他信仰和追隨中國共產(chǎn)黨的信念”。[3]他的理想信念不是為自己謀取私利,而是把自己的理想與祖國的前途和人民的命運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年輕的我,在當年陜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不斷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后我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4]他在插隊的前五年時間里,八次寫入團申請書、十次寫入黨申請書,他沒有抱怨,沒有氣餒,沒有放棄,而是鍥而不舍、堅定不移,最終如愿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他在回憶知青生活時總結到:“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來選擇,如何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關鍵是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否則,環(huán)境再好照樣會走錯路”,[5]充分肯定了理想信念在人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新時代,崇高的理想信念仍然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指路明燈;對遠大理想的追求和對崇高信念的堅持,仍然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前進的動力。當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總體向好、積極健康,然而,也有一些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后缺乏科學的理想指引,導致大學生活庸庸碌碌、渾渾噩噩,碌碌無為、無所事事,沉溺于虛擬世界和網(wǎng)絡游戲當中,難以成為社會有用之才,更難以承擔起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講話時要求學生“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6]大學生應學習青年習近平追求真理、志存高遠的優(yōu)秀品格,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到社會理想之中,把個人的前途和祖國、人民的命運聯(lián)系到一起,立鴻鵠志、堅定信仰,扎根人民、奉獻國家,在為實現(xiàn)社會理想奮斗的過程中實現(xiàn)個人理想。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也是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辦學立場。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是檢驗社會主義大學的重要標準;是否具有人民立場是檢驗大學生能否成長成才的重要標準。大學生如果不真切了解基層群眾的疾苦和貧困地區(qū)群眾生活的艱難,就無法真正站穩(wěn)人民群眾立場;如果不能真正站穩(wěn)人民群眾的立場,就無法真正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梁家河是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實踐起點,他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根子就在他插隊期間對基層群眾和基層實際情況的了解上。他在梁家河插隊過程中,同農(nóng)民摸爬滾打在一起,使他深入了解了當時中國最底層、最真實的一面,進而和農(nóng)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讓他從走上社會之初就與最底層的中國農(nóng)民同甘苦共患難,“七年知青經(jīng)歷讓他真正接了地氣,了解了國情,貼近了人民,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冷暖和甘苦,培育了他同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3]442梁家河插隊期間群眾有什么訴求,他就帶群眾解決什么困難,看到生活困難的老百姓,當時經(jīng)濟也很拮據(jù)的他,扶貧濟困、解衣推食、傾囊相贈;離開梁家河后,他仍然日夜牽掛著令他魂牽夢繞的老百姓,多次為梁家河群眾求醫(yī)看病,解決村民的上學、用電等困難。正是在梁家河插隊期間培養(yǎng)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斷的與農(nóng)民的深厚感情,他從心底里熱愛人民,把老百姓擱在心里,樹立起了至真至樸的人民情懷和堅定正確的人民立場。那個時候,習近平心中最樸素的愿望就是今后如果有條件、有機會從政,一定要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工作,這也使得他的治國理政思想的根基深深扎在中國最廣闊的土地上,扎在最廣闊的人民群眾基礎上。
習近平后來講到上山下鄉(xiāng)的經(jīng)歷使他增進了對基層群眾的感情,“對于我們共產(chǎn)黨人來說,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必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黨和政府的一切方針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標準,要時刻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時刻將人民群眾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想問題、干事業(yè)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5]112大學生的人生經(jīng)歷從家庭到學校,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少,與人民群眾接觸不夠,導致他們與人民群眾有著一定的情感距離,對人民群眾立場的認識不足、感悟不深,使得他們健康成長成才缺乏應有的根基。人民群眾的立場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價值指針,大學生應學習青年習近平插隊期間對人民群眾的篤摯情感,堅守人民立場,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實現(xiàn)人民利益作為自己奮斗的最高目的,信仰人民、依靠人民、熱愛人民,深入人民群眾了解他們的疾苦,建立與人民群眾的情感,激發(f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在實踐中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做大事的人,都是從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件小事中成長起來的。青年要真正成長成才,就是要在人生道路上做實人、謀實事、創(chuàng)實業(yè)。對于青年大學生而言,求真務實既是一種政治品格,也是一種責任擔當,青年大學生應腳踏實地,踏踏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從看似平凡的小事中培養(yǎng)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勇于擔當?shù)呢熑我庾R。
青年習近平的理想信念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體現(xiàn)在求真務實的實際工作之中。他懷揣著對人民群眾的赤子之心,對人民群眾那份發(fā)自肺腑的熱愛與牽掛,始終指引他踐行著為群眾做實事的信念。擔任社員時,他主動向農(nóng)民討教農(nóng)活,撲下身子實干,頂風冒雨、風吹日曬,從一個每天只能掙6個工分的“學生娃”磨煉成為一個每天掙10個工分的“好把式”。在趙家河社教和擔任梁家河大隊支書時,他的領導能力得到顯現(xiàn),承擔起了干部的責任擔當,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想辦法去辦,他看見老百姓吃的是腌酸菜糠團子,就決心要改善大家的生活條件,帶領大家修淤地壩積良田,引進新鮮蔬菜種子改善鄉(xiāng)親伙食;他看到村里缺水,便帶領村民打大口井,在解決衛(wèi)生飲水的同時解決了部分灌溉問題;他看到村里缺乏燃料、不通電,親自到四川學習辦沼氣,建起了陜西省的第一口沼氣池,解決了鄉(xiāng)親們燒柴和照明的困難;他看到村民購買小東西、修補農(nóng)具還要跑幾十里的山路、耽誤工分,在村里辦起了代銷店和鐵業(yè)社;他還在村里辦了免費的磨坊,一個人一臺磨面機就把整個村子磨面的活兒都干了,節(jié)省了不少的勞力;他看到婦女遭受勞動和家務的雙重壓力,便建起了縫紉社,減輕了婦女的負擔。這件件實事都辦到了群眾的心坎上,使得社員從家庭事務中解放出來,可以將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到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就大大地改善了村里百姓的生活。
習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是靠踏踏實實干出來的,他曾經(jīng)講過,陜北的黃土高原培養(yǎng)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習近平始終踐行著為群眾做實事的信念,這種勇于擔當、求真務實的精神是每一個大學生都應該學習。目前,一些青年大學生在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下變得作風浮夸、學風浮躁,往往好高騖遠,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想干,過著得過且過的生活。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中,必須依靠千千萬萬的青年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才能實現(xiàn)。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大學生應學習青年習近平求真務實的責任擔當,把思想自覺轉化為立說立行的行動自覺,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務實的風格立足社會,在日常生活中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腳踏實地、實干創(chuàng)業(yè),養(yǎng)成人生成長成才的務實品格,成為社會需要的可用之才。
大學生成長成才不僅僅取決于是否擁有遠大的理想,更取決于有沒有實現(xiàn)理想的意志、戰(zhàn)勝艱難險阻的信心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人生道路上會遇到順境也會遇到逆境,順境可以使人更加自信,而逆境則是對人的一種考驗。遇到挫折的時候人人可能出現(xiàn)懈怠心理,只有那些擁有堅強意志的人,才能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動機和目的,在逆境中不氣餒不絕望,以頑強的精神、不屈的意志、堅韌的毅力、正確的態(tài)度武裝自己,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
陜北高原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和艱苦的勞動生活鍛造了習近平堅毅剛強的意志品質(zhì)。習近平在知青歲月中,身體上和精神上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沒有氣餒,而是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奮發(fā)圖強、砥礪奮進,始終保持著樂觀主義精神。勞動的時候手上擰起血泡、背上曬得蛻皮繼續(xù)干,夏天割麥的時候挑著百余斤的擔子走十里山路不歇腳;冬天打壩的時候二話不說帶頭挽起褲腿下河鏟冰。然而,這些還不是主要的,他精神上所受到的痛苦和壓抑,遠比體力上和生活上受的苦更大,他敬愛的父親一直在遭受迫害,母親也過著挨批斗的生活,自己和兄弟姐妹們被帶著“黑幫子弟”的帽子,一個本來溫暖和睦的家庭變得四分五裂,一個本該享受自由青春的青年卻要承受著遠遠大于自己年齡的壓力,這種困境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和精神上的磨難,是一般人無法想象的。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困境中,習近平?jīng)]有意志消沉,而是選擇了志存高遠、自強不息,自覺接受對意志品質(zhì)的艱苦磨礪,不斷積聚思考和實踐的勇氣與自信,完成了成長中的蛻變,實現(xiàn)了精神上的升華,“這些曲折經(jīng)歷和艱苦磨礪,恰恰是習近平總書記當年離開學校和家庭,走向社會‘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讀懂人生、讀懂中國、讀懂人民、讀懂中國共產(chǎn)黨的重要起點”。[7]
堅強的意志品格是大學生立足社會、實現(xiàn)人生目標不可或缺的力量,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精神支柱。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出現(xiàn)思想和行為上的困惑在所難免,關鍵是運用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來面對困惑、克服困難。當前,一些大學生在遇到挫折時心理承受能力差,因心理脆弱出現(xiàn)的惡性事件不時發(fā)生。堅強的意志品格可以讓大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排除外界的干擾,增加克服困難的勇氣,可以為大學生成長成才鼓勁加油,提供勇往直前的動力,從而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青年習近平在艱難困苦中磨煉意志的經(jīng)歷,在磨礪中成長、在逆境中成才的精神值得當代大學生學習和發(fā)揚。大學生應清醒認識實現(xiàn)理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勇于在人生逆境中錘煉意志品格,雖然會充滿坎坷,但只要不言放棄,切莫悲觀失望,將壓力變?yōu)閯恿Γ脠皂g不拔的意志戰(zhàn)勝逆境困難,就一定會實現(xiàn)光明的人生前景。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大學生以什么樣的精神面貌實現(xiàn)理想信念,直接關系著他們的理想信念能否落地生根。大學時期是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培養(yǎng)大學生吃苦耐勞、積極進取、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有利于發(fā)揮他們成長成才的內(nèi)生動力,激勵他們?yōu)閷崿F(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不懈奮斗。
梁家河大隊屬于全國插隊知青中資源環(huán)境和生存條件最艱苦的地方之一。習近平從首都北京到艱苦山村,從曾經(jīng)的高干子弟、北京市民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陜北農(nóng)民,他在與鄉(xiāng)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過程中,學到了農(nóng)民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優(yōu)良品格,鍛造了不避艱辛、不怕困難的優(yōu)良品質(zhì)。插隊期間,習近平被跳蚤咬的渾身血泡、痛不欲生,最后到“牛肉馬皮”、不怕叮咬,度過“跳蚤關”;由過去吃的精米細面到粗糲雜糧,度過“飲食關”;由生活不能自理到自立自強,自己蒸饅頭、搟面條、腌酸菜、縫衣服、縫被子,度過“生活關”;從沒有干過重體力活到干活跟農(nóng)村人一樣,能受下罪、吃下苦,熬過“勞動關”;從一個思想單純的“學生娃”到承受巨大思想壓力、頂著“黑幫子弟”帽子的普通農(nóng)民,度過“思想關”。正是在這樣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練就了他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優(yōu)秀品格,他在艱苦環(huán)境中不僅沒有絲毫的懈怠,而且時刻不忘發(fā)奮讀書思考,把知識轉化為力量,帶領村民創(chuàng)業(yè),為他的人生成長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后來說過,“艱難困苦能夠磨煉一個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后來遇到什么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還可以干事,現(xiàn)在干嘛不干?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這個對人的作用很大。一個人要有一股子氣,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戰(zhàn)的勇氣,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處變不驚、知難而進”。[5]112
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大學生能否最終成長成才的內(nèi)生動力。毛澤東曾對模范青年講過:“永久奮斗,就是要奮斗到死。這個永久奮斗是非常要緊的,如要講道德就應該講這一條道德。模范青年就要在這一條上做模范。”[8]習近平用自己在知青歲月中的實際行動為大學生樹立了艱苦奮斗的榜樣,指引大學生應該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著眼當下,社會物質(zhì)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許多大學生在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下逐漸變成了“溫室花朵”,有的甚至胸無大志、貪圖安逸、安于現(xiàn)狀、吃喝玩樂、坐享其成。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青春是用來奮斗的”,要求廣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艱苦奮斗”,“人類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離不開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奮斗”。[2]艱苦奮斗,其主旨在于奮斗,大學生應學習青年習近平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自覺發(fā)揚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勇做新時代的奮斗者,把敢于吃苦、樂于吃苦、永久奮斗的精神落實到學習、生活和工作之中,通過艱苦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以奮斗精神鑄就青春底色。
德是人才素質(zhì)的靈魂,智是人才素質(zhì)的基本內(nèi)容。學習是人生成長進步的階梯,學風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壓艙本領,直接關系著大學生能否成為社會的“可用”之才。勤學善思的優(yōu)良學風可以使大學生在學習中自覺主動、勤奮刻苦、樂于思考、善于思考,將學與思相結合,學悟相長、知行合一,形成良好的學習和思維習慣,為成長成才積淀立身之本。
知青時期的習近平崇學尚讀,在實現(xiàn)精神追求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勤學好思的優(yōu)良學風。他曾講過:“我到農(nóng)村插隊后,給自己定了一個座右銘,先從修身開始。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9]無論條件如何艱苦,他都沒有忘記對知識的渴求,抓住一切機會刻苦鉆研、勤于思考,為以后的人生發(fā)展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習近平讀書有三個特點:一是愛讀書、癡迷讀書,養(yǎng)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他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如饑似渴地堅持讀書,經(jīng)常挑燈夜讀到凌晨,在地里勞作時身上揣著書,把羊放在山坡上以后就開始讀書,生病在炕上接受針灸治療時也在看書;二是讀好書、好學博學,不斷夯實文化底蘊。他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堅持鉆研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歷史、文學、軍事和國際政治著作,高度關注經(jīng)濟社會技術的發(fā)展,培植了豐厚的知識基礎和理論素養(yǎng)。三是善讀書、學悟相長,不斷深化認知見地。陜北七年,他在讀書過程中始終堅持苦讀深思,始終注重在學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行,邊學習邊思考邊交流,保持了敏銳的頭腦和寬廣的視野,他從來不死讀書,而是活學活用、學用結合,善于把學習到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把所學用到生活中去,村民都對習近平樸實接地氣又不乏內(nèi)涵的言語所打動。
習近平后來還講過,“我并不覺得農(nóng)村7年時光被荒廢了,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9]他在知青歲月中堅持學習思考與實踐相結合的實際行動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樹立了良好的榜樣?,F(xiàn)今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條件都遠遠好于當年的習近平,但是仍有不少大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態(tài)度不端正,學風浮躁、思考不足,理論與實踐分離,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習近平指出:“青年人正處于學習的黃金時期,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yè)靠本領成就的觀念,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2]大學生要學習青年習近平勤學好思的優(yōu)良學風,讓讀書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利用一切可用時間讀書,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堅持在讀書學習中堅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養(yǎng)、錘煉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堅持在讀書學習中把握人生道理、領悟人生真諦、體會人生價值、實現(xiàn)人生追求,堅持在讀書學習中學以致用、學用相長,不斷提升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本領。
社會實踐是青年成長成才的大熔爐。當年青年習近平響應毛澤東“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號召,把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在社會實踐中磨煉意志、砥礪品格,注定了他之后人生道路的不平凡。當代大學生應以青年習近平為榜樣,注重在社會實踐中加強磨練、增長本領,才能成長為對祖國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棟梁之才,才能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