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浩
(國有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林業(yè)科技示范林場,遼寧阜新123100)
近年來隨著遼西地區(qū)林果業(yè)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苗木繁育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建立了大型的育苗基地,至2018 年林果苗圃面積2 000 余hm2,年繁育苗木約1 200 萬株,為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fā)展起到了很好作用。但是,面積大、地塊多,管理分散,缺乏配套技術,生產上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植株密度大、行內通風透光性差、病蟲害發(fā)生嚴重、優(yōu)質苗木率低等,導致其經濟效益未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因此優(yōu)質育苗技術,苗圃的蟲害防治是優(yōu)質苗木安全生產的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
苗圃害蟲主要種類有鞘翅目的金龜子和直翅目的螻蛄,主要危害種子、幼苗的根部、嫩莖、葉片等,了解害蟲的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性及危害方式是科學防治害蟲的基礎。筆者就遼西地區(qū)苗圃普遍發(fā)生的蟲害銅綠麗金龜、東北大黑鰓金龜、黑絨鰓金龜和華北螻蛄的生活習性、危害方式、害蟲的形態(tài)以及具體的防治方法作等方面進行概括,為廣大生產者提供參考依據。
1.1.1 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14~17 mm,背部銅綠色,觸角一般為9 節(jié),鞘翅黃銅綠色,腿節(jié)黃褐色,雌蟲腹面乳白色,雄蟲腹面棕黃色。幼蟲體長28~30 mm,腹部泥褐色,臀節(jié)腹面據刺毛列,肛門孔橫列狀。蛹為長橢圓形,長度16~18 mm。
1.1.2 生活習性。每年發(fā)生1 代,以3 齡幼蟲在土壤越冬。5 月上旬化蛹,6 月中旬為成蟲,7 月上旬為全年的高發(fā)期,至8 月下旬結束。成蟲在高發(fā)期產卵,8 月上旬為幼蟲,11 月后越冬。成蟲羽化出土與當地降水有關,降水多的年份,出土早,盛發(fā)期可提前。成蟲具有假死和趨光性,壽命28~30 d,卵多產于土壤5~6 cm 處,雌蟲每次產卵40~50 粒,卵期10~12 d。
1.1.3 危害方式。1 齡幼蟲主要危害苗木的根系,2 齡幼蟲多出現于7—8 月,食量較小,9 月份后大部分變?yōu)? 齡,食量猛增。幼蟲一般在清晨和黃昏由土壤深處爬到表層,咬食苗木近地面的基部、主根和側根。
1.2.1 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15~20 mm,長橢圓形,黑褐色,觸角10 節(jié),胸部腹面被有淡黃褐色細長毛,頭部、前胸背板和鞘翅密布點刻;鞘翅各具明顯的縱肋,兩鞘翅會合處縫肋顯著,臀板從側面看為一略呈弧型的圓球面。卵橢圓形,平均長2.5 mm,后期發(fā)育而近球形。幼蟲體長28~31 mm,頭部前定毛每側3 根,成一縱行,臀節(jié)腹面只有散亂鉤狀毛群。蛹黃色至紅褐色,長約20 mm,頭部褐色,臀末有一對突出。
1.2.2 生活習性。每2 年發(fā)生1 代,以成蟲或幼蟲形態(tài)越冬,4 月下旬至5 月中旬出土,適溫為日平均氣溫12~18℃,出土盛期在5 月中、下旬至6 月初,成蟲末期可延續(xù)到8 月下旬。成蟲于傍晚出土活動,具有趨光性,但雌蟲很少撲燈。卵多產于土壤10~15 cm處,平均產卵量102 粒,卵期15~22 d,孵化盛期在7 月中、下旬。
1.2.3 危害方式。成蟲、幼蟲均取食苗木根莖地下部分及播下的種子,幼蟲在4 月末10 cm 深土平均溫度達10℃左右時上遷至耕作層,食量大,危害最為嚴重。
1.3.1 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6~8 mm,羽化初為褐色,后轉黑褐至黑色,觸角一般10 節(jié),赤褐色,鞘翅上有9 條淺縱紋溝,卵為橢圓形,長1.0~1.2 mm。幼蟲體長13~15 mm,觸角基膜上方每側有偽單眼,無晶體。臀節(jié)腹面刺毛列18~20 根,蛹長8 mm,黃褐色。
1.3.2 生活習性。每年發(fā)生1 代,以成蟲在土壤越冬。4 月中旬出土,4 月下旬至6 月上旬為盛發(fā)期,成蟲夜出性較強,5 月中旬為交尾盛期。雌蟲產卵于土壤10~15 cm 處,產卵40~50 粒,卵期8~10 d。幼蟲為3 齡,老熟幼蟲在土壤15~20 cm 中化蛹,蛹期為9~11 d,羽化于8 月中旬至下旬。
1.3.3 危害方式。成蟲、幼蟲啃食苗木根莖地下部分,主要是新分化的嫩根系,在5 月上旬地溫升高快時,遼西地區(qū)播種苗剛剛露出地表,成蟲取食苗木地上貼地嫩芽和葉片,而且這個期間食量大,危害特別嚴重。
1.4.1 除治蠐螬。選擇50%辛硫磷乳油,按照3 000~3 750 g/hm2地比例,加10 倍水稀釋,均勻噴灑于準備好的細土,攪拌均勻,制成毒土,均勻撒于地面,于播種或插條前隨施藥隨耕翻。如在苗木生產期發(fā)現蠐螬,可用75%辛硫磷乳油,加1 000 倍水稀釋灌注苗木根部。
1.4.2 消滅成蟲。在發(fā)生蟲害的午后15:00—18:00時用毒死蜱或辛硫磷乳油按照1 000 倍稀釋后,噴灑于圃地苗木。蟲害發(fā)生的初期、盛期,于日落后或日出前,施放煙霧劑,用量為15 kg/hm2。利用金龜類害蟲的趨光性,可設置黑燈或黑綠單管雙光燈誘殺。采集楊樹嫩枝,或用其它綠色植物誘餌,用50%辛硫磷稀釋液浸泡后,于黃昏時段撒于圃地里,誘殺害蟲。
屬直翅目,螻蛄科。成蟲體長40~50 mm,雌成蟲體長45~50 mm,雄成蟲體長39~45 mm。體淡黃色至黃褐色,腹部近圓筒形,背面黑褐色,腹面黃褐色。前翅長14~16 mm 覆蓋腹部不到一半;后翅長30~35 mm附于前翅之下。卵呈橢圓形,孵化前長2.0~2.8 mm,寬1.5~1.7 mm。若蟲初孵化出來時,頭胸特別細,腹部很肥大,行動遲緩;全身乳白色,復眼淡紅色。約半小時后腹部顏色由乳白變淺黃,再變土黃逐漸加深。脫一次皮后,變?yōu)闇\黃褐色以后每脫一次皮,顏色加深一些,5、6 齡以后就接近成蟲顏色。初齡若蟲體長3.5~4.0 mm,末齡若蟲體長36~40 mm。
每3 年完成1 代,以成蟲或8 齡以上若蟲越冬,土層10 cm 的溫度穩(wěn)定到8 ℃時若蟲出現,5 月上旬為高發(fā)期;6 月上旬出窩遷移和交尾產卵,6 月下旬至7 月中旬為產卵高發(fā)期,8 月下旬為產卵末期。越冬成蟲于6—7 月間交配,產卵前在土深15~18 cm處作卵室,每室產卵70~80 粒,經15~20 d 孵出若蟲,秋后氣溫轉涼時,到表層土壤活動,幼蟲有群集性,怕風、怕水、怕光,具有趨光性,嗜好香甜物質。
成蟲和幼蟲咬食苗木的根部及靠近地面的幼莖部分;也常食新播和剛發(fā)芽的種子;還在土壤表層開掘縱橫交錯的隧道,使幼苗須根與土壤脫離枯萎而死,造成缺苗斷壟現象。
華北螻蛄羽化期間,用燈光誘殺,最佳時間為19:00—22:00。做床或作壟時用甲拌磷拌細土,按照1∶100 的比例,拌勻,隨做壟做床翻入土層中,利用毒土預防。發(fā)生期用毒餌誘殺。用40%樂果乳油,按照1∶10 的比例用水稀釋,拌餌料50 kg,傍晚時分將餌料均勻撒于苗床上。
苗木是造林、果樹生產、園林綠化的物質基礎,苗圃蟲害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隱蔽性,發(fā)生初期不易被發(fā)現,擴散性較強,往往防治效果不佳。根據苗圃蟲害的生活習性、危害方式、害蟲形態(tài)等發(fā)生規(guī)律,針對具體的蟲害實例,提出了防治技術,采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對策,為苗圃生產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遼西地區(qū)果林苗圃地處半干旱地區(qū),建立的數量多、面積大,繁育苗木的質量不高,將直接影響造林成活率,因此,苗圃蟲害防治是生產優(yōu)質苗木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生產者及時掌握蟲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加強對苗木蟲害的防治,有利于提高苗木質量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