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勝
細胞形態(tài)學是研究細胞及各組成部分的顯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包括表現(xiàn)細胞生命現(xiàn)象的生物大分子結構的科學。檢驗科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多于血液性疾病中使用,以查看血細胞、骨髓細胞的形態(tài)來輔助診斷疾病,評估預后。
無論是什么樣的生物,其組成單位都是一個個形態(tài)各異的細胞,只是由于細胞的數(shù)目和形態(tài)不同,所以其組成的生物也有所差異。如細菌、草履蟲便是由單個的細胞組成,而動植物等就是由多個、分化的細胞組成。細胞的大小、形態(tài)也各有差異,有的細胞極為微小,如原始的細菌直徑只有0.1微米,只能在高倍顯微鏡下進行查看。有的細胞肉眼可見,如禽類的蛋尤其是鴕鳥蛋,直徑可達10厘米;如草履蟲一般為長圓筒形,形似倒置的草鞋,植物細胞有的呈圓形、橢圓形,有的呈紡錘狀、多面體狀。而同一個多細胞生命體中,細胞的大小、形態(tài)也各不相同,如人體的上皮細胞一個個堆疊,一般為扁平不規(guī)則多角形,神經細胞一般為樹突狀。甚至是同個細胞在其一生中大小也不會固定不變。細胞的形態(tài)與它的生理功能密不可分,如神經元的軸突可延伸幾米,是傳導刺激信號的重要部分。
細胞形態(tài)學檢驗的內容具有多方面性,主要包括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和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學。
在血液細胞的形態(tài)學檢驗中,主要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細胞的檢查。紅細胞是人體中最常見的血細胞,為載氧細胞,一般為中心凹陷的圓餅狀,正常的直徑為7.2~7.6微米,厚度為2微米。它們將氧氣輸送至全身組織,為其他的細胞組織提供營養(yǎng)。嗜中性粒細胞具有不平坦的細胞表面,是人體最常見的白細胞,具有抵抗侵入人體有害的微生物的作用。淋巴細胞也是白細胞的一種,分為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兩類,在人類機體中,具有免疫防御的重要作用,不光可抵御微生物入侵,同時可預防癌癥的發(fā)生。淋巴細胞一般細胞胞體較小,呈圓形或類圓形,較規(guī)則,細胞質少,呈透明的淡藍色。嗜酸性粒細胞為圓形,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有許多粗大的磚紅色嗜酸性顆粒整齊、均勻、緊密地排布在細胞質內,它的細胞核一般有2~3葉,像眼鏡一般,呈深紫色。嗜酸性粒細胞具有殺傷細菌、寄生蟲的作用,也是免疫反應和過敏反應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呈圓形,直徑為10~12微米,細胞質呈紫紅色,內有少量粗大但大小不均、排列不規(guī)則的藍黑色嗜堿性顆粒,常覆蓋于核面上。嗜堿性粒細胞具有參與過敏反應、預防惡性腫瘤等作用。單核細胞是人體中最大的白細胞,當機體被感染的時候,它可以隨著血液循環(huán)到達機體中被感染的部位,在組織內變成巨噬細胞,憑借其表面臂狀突起捕獲并消滅感染源。血小板是由骨骼中軟骨髓的特殊血細胞生成的,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促進血液凝固的作用。
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可輔助診斷多種疾病,如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巨幼紅細胞貧血等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同時,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在血液病的診斷中亦有重要意義。骨髓是外周血細胞來源的地方,外周血內并不能完全把所有的血液病細胞形態(tài)、成分的變化表現(xiàn)出來。且在骨髓內,細胞的形態(tài)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疾病其特征不同。所以檢驗人員查看骨髓液涂片時,應當細致、認真,以得出符合疾病的診斷及建議,避免誤診及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