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有福
摘 要:小學一到六年級語文課本大約選錄古典詩詞70余首,它們都是千百年來為人所熟知的經(jīng)典名篇。通過古典詩詞學習,小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了大量的優(yōu)秀文化信息和傳統(tǒng)文化美育教育,這具體包括人倫道德、愛國思想、和諧意識與美育修養(yǎng)等。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典詩詞;傳統(tǒng)文化美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19)09B-0096-03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前言中也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敝袊鴥?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歷經(jīng)五千年,源遠流長、薪火相傳,它早已深深的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深層心理之中,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發(fā)展到今天,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說來,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包括:重義輕利、助人為樂、善良為本、家國情懷、憂患意識、和諧思想,以及中國歷代文人對親情友情的表達、對愛情的追求等。而古典詩詞作品則承載了數(shù)千年的文化積累,因此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中國古典詩詞作品對學生的影響和教育意義是深遠持久的。
一、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傳承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就有大量的愛國名篇,如《黍離》《載馳》等。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中節(jié)選了《詩經(jīng)》中的愛國名篇《采薇》。詩歌嚴厲鞭撻了獫狁的侵略使百姓們難以安居樂業(yè),但又表達了戰(zhàn)士們?yōu)榈挚骨致远鴬^不顧身的英雄情懷。六年級下冊中選錄了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不用說大家都應該知道它被稱為“千古第一快詩”(明楊慎語),其原因不獨在于它的“流水對、地名對”的藝術(shù)美,更在于它略帶夸張之中的那一氣而下、難以遏制的愛國激情。在老師循循善誘的講解中,愛國主義詩人杜甫的詩圣情懷,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愛國精神對小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另如于謙的《石灰吟》、龔自珍的《己亥雜詩》等都是典型的愛國主義詩歌。
小學語文中這些來自中國古代名家的經(jīng)典詩詞中所具有的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懷,對當代小學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在對這樣的古典詩詞的學習和體味中,學生通過了解與文學作品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和作者創(chuàng)作詩詞作品的人生經(jīng)歷,可以更深刻地體會到自己在當代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同樣的遠大,任何時刻都不能舍棄珍貴的民族精神與高度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以民為本和諧精神的發(fā)揚
以民為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最早出自《尚書·五子之歌》,其文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笔侵竾业幕A為廣大人民,統(tǒng)治階級當體恤民情,注重民生。也就是和諧精神的發(fā)揚。所謂和諧,重點在一個“和”字,即:和衷、和合的意思,是中華民族普遍具有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我國古代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強調(diào)“天人和諧”“ 天人合一”;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崇尚“合群集眾”;在人與人的關系上要求“和睦相處”; 在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的關系上,儒家強調(diào)“協(xié)和萬邦”,主張不同的民族和國家應當和睦共處、親密友好。在各種文明的關系上主張“善解能容,和而不同”。小學語文課本中表現(xiàn)這一思想的古典詩詞選錄篇目較多,表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的則多為山水詩詞和田園詩詞,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孟浩然的《春曉》、杜牧的《山行》、白居易的《憶江南》、高鼎的《村居》等。表現(xiàn)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多為表現(xiàn)友情的送別詩詞等,如李白的《贈汪倫》、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蘇軾的《贈劉景文》、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而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則反映了人與人之間別具特色的和諧關系,即夫妻之間相敬如賓,和睦相處的典型畫面,以及農(nóng)村生活的寧靜和淳樸。表現(xiàn)關心民生的有唐李紳的《憫農(nóng)》(其一、其二)。表現(xiàn)思鄉(xiāng)念親的有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張籍的《秋思》等。另外如表現(xiàn)哲理意識的有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賈島的《尋隱者不遇》、蘇軾的《題西林壁》等篇目。
小學語文古典詩詞教育的獨特魅力就來源于它們所包含的中華民族對于人生、對于社會、對宇宙的獨特的認知。通過這些古典詩詞經(jīng)典作品的研讀,當代小學生可以很好地激發(fā)獨立自主的精神,更好地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當他們離開校園進入新的學習工作或生活環(huán)境后,作為一個在社會中生活的人,應該具有獨立精神與和諧精神,不受外物的干擾和誘惑,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持自己的初衷,與人友善,善待萬物。
三、以審美為主的美學思想的提升
英國著名詩人艾略特說:“詩代表著一個民族最精細的感受和智慧?!蔽膶W的根本屬性是娛樂性和抒情性,即給人以審美愉悅。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典詩詞給學生帶來的審美美學思想的提升,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稍作分析。
第一,對人文情懷的審美。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曾說:“生活中處處是美的,但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惫诺湓娫~中的優(yōu)美篇章可以提高當代小學生的審美水平。古典詩詞教育中包含的審美因素還會培養(yǎng)當代小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良好感知,讓他們感受到詩詞中的情感美,即真情實感,也就是藝術(shù)的真實,而不拘泥于現(xiàn)象的真實。如課本所選李白的《夜宿山寺》和《望廬山瀑布》、王安石的《梅花》等。尤其是李白的《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這是一首寫景記游的五言絕句。首句“?!弊?,與“高”字相得益彰,盛贊了山寺樓臺的高峻突兀,直入云端。第二句用美麗的夜空反襯山寺高樓的神秘高聳。三、四句是心理描寫,用禮貌性的想象激發(fā)人們的良好愿望與天人合一的民族心理。整首詩突發(fā)奇想,夸張、想象、對比、聯(lián)想,盡顯浪漫主義詩歌代表人物李白的詩仙風范。在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解中,借助圖片、漫畫甚至動畫讓學生經(jīng)歷一次神奇的古代詩歌的神奇人文旅游,讓他們更加了解古典詩詞的人文情懷。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典詩詞從不同側(cè)面描寫了中國民族心理的人文情懷美的珍貴,展現(xiàn)出中國古人的審美觀,對引導當今小學生樹立健康的人文觀無疑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第二,對自然的審美。古人借對自然美的描寫,展現(xiàn)作者對于世界的細膩感受和對于事物的豐富想象力、聯(lián)想力及對生活的感悟。小學語文中這類古典詩詞特別多,如漢樂府《江南》、孟浩然的《春曉》、李白的《望天門山》、杜甫的《絕句》、劉禹錫的《望洞庭》、杜牧的《山行》、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楊萬里的《小池》、高鼎的《村居》等。
漢樂府《江南》描寫了蓮葉的茂盛與一望無際以及魚兒的自由自在之樂,表現(xiàn)了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孟浩然的《春曉》則帶有一點禪學意味,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春天的無限生機。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既寫出了早春的氣息,又帶有一點哲學內(nèi)涵,美不勝收。
劉勰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保ā段男牡颀垺ぶ簟罚┻@些詩詞中,作者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借優(yōu)美的自然景色抒發(fā)自己澎湃的情感,也就是生命的價值與人生意義的思考。它們告訴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知問題,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并可進一步得出,認知的局限限制了人類接近真相的思想,我們應該打破常規(guī)思維,用辯證的思維多角度地看待萬事萬物。只有當一個人善于走出自己固定的生活環(huán)境,多親近自然、走進自然,接受大自然的洗禮,才能真正靜下心來思考人生。面向大海和高山會讓自己的心胸更加開闊;面向大樹和花草,會讓自己對萬物帶有相惜之心和關愛之意。學生們在古典詩詞教育的影響下走進自然、擁抱自然、熱愛自然,在登山臨水、郊游賞花中體驗古代文人的風度雅韻和瀟灑情懷。這樣古典詩詞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就提高了一個人的審美情趣,讓學生懂得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和表達美。
第三,表現(xiàn)在對語言藝術(shù)的審美上。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保ㄌK軾《書藍田煙雨圖后》)說的是詩詞的語言藝術(shù)美。
詩詞的語言藝術(shù)美首先表現(xiàn)在可感性上。詩詞的語言給人一種感性的、多角度的感覺,令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如觀其物。詩詞的可感性,不同于繪畫、雕塑等具象藝術(shù),而是借助優(yōu)美的語言、富有色彩感的畫面,使讀者在想象和聯(lián)想中重塑一種立體感和具象感的意境。如張志和的詞《漁歌子》塑造了一個瀟灑自由的漁翁形象,通過閱讀,學生會對這一形象慢慢形成更深刻更清晰的輪廓。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既描寫了西湖夏天的景色變幻萬千,又將西湖如夢似幻的西子形象描寫得惟妙惟肖,學生不知不覺中在腦海里升起一種立體的畫面,得到了一種完美的意境。
其次,詩詞的語言藝術(shù)美還表現(xiàn)在音樂性上。詩詞和音樂是相依相存的,最初的詩都是可以唱的,如《詩經(jīng)》《楚辭》、漢樂府等。詞,更不用說,本就是應燕樂而產(chǎn)生的。盡管后來詩詞從音樂的束縛中獨立出來,但詩詞語言的音樂性特點并沒完全消失,它仍然以韻腳、平仄、聲調(diào)、節(jié)奏和韻律以及分行表現(xiàn)出來。詩詞的音樂性是作者情緒的具體外化,這一點通過上面的具體形式在誦讀甚至演唱中完美地表現(xiàn)出來。小學語文課本中所選錄的70余首詩詞大多都有這一特點。關于這一點學者有較多的論述,此處不再贅述。
總之,小學生在對古典詩詞作品賞析時,既可以鍛煉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又可以借鑒古人的思維方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古典詩詞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小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豐富小學生的文學知識,還可以幫助他們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益于他們的身心健康與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江高周.淺談小學古詩詞教育的德育滲透與教育[J].課外語文下,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