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鈺宇
摘 要:古今中外的建筑中,為了滿足人們不同的使用需求,建筑空間被分為幾類。其中,戲臺或劇院就是為了滿足人們日常的娛樂文化需求所產(chǎn)生的一個空間。中國古典建筑中,戲臺的建筑形式語言在不同的地區(qū)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文章通過對古代戲臺所表達的布局、裝飾以及營造進行探究,揚長避短,以更好地發(fā)揚人文主義精神。
關鍵詞:建筑形式語言;戲臺;人文主義
一、古建筑形式語言藝術研究背景
建筑形式語言藝術一門獨立的學問,起初是亞歷山大提出的關于城鎮(zhèn)與建筑設計的理論體系,形態(tài)學、類型學、現(xiàn)象學以及行為學與他的理論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研究方法,在原型分析的基礎上,提取出相關的模型語言。亞歷山大提出,模型語言理論以人的行為、心理作為研究的立足點,強調環(huán)境中人的心理感受,把現(xiàn)實世界看成是“空間”與“事件”的結合。其中,“空間”是指現(xiàn)實環(huán)境,“事件”則是人為主導下的場景活動,是對如何處理好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的研究,具有主體能動性,是在關注人性的大前提下形成的一個新的理論體系。
二、中國古建筑形式語言藝術的特點
中國古代建筑語言有許多種表達形式,城市、宮殿、廟壇、寺塔、道觀、清真寺、園林、石窟等等都是中國古代建筑的形式。它的表達詞匯千姿百態(tài),豐富多樣。在各個詞匯中,又蘊含了許多不同特色的建筑形式,在不同的地區(qū)所表達的內容又不盡相同,所以更加包羅萬象,博大精深。[1]中國古代建筑形式語言主要分為單體建筑形式和復合建筑形式,構造、材料、顏色和裝飾,是組成單體建筑語言表達的基本要素。單體建筑組成群落,群落的主體并不是單體建筑,而是單體建筑組成群落所要表達的復合型語言。群體組合是中國建筑形式語言的基本語法,所以要遵循基本的建筑形式語言的表達法則,它自身有一種完整性、統(tǒng)一性、圍合性和內向性的語言表達法則。戲臺,是單體的古建筑語言形式,戲臺的布局、結構以及裝飾,體現(xiàn)了人與環(huán)境最合適的相處方式。
三、古戲臺建筑形式語言表達
戲臺,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文化符號。劉熙《釋名》中,對“臺”如此定義:“臺者,持也。言筑土堅高,能自勝持也?!盵2]臺的作用,是支撐,用泥土使堅固且抬高,能起到支撐的作用。臺起初與帝王有關系,例如越王臺、姑蘇臺,是帝王表達自我榮耀的“豐碑”,但大多在后世被毀。而后,臺應用于戰(zhàn)事中,做點將臺、烽火臺之用。再后來,臺與文人墨客聯(lián)系在一起,有了讀書臺、伯牙的琴臺等,也出現(xiàn)了與其相關的許多流傳千古的詩篇,如膾炙人口的《章臺柳》,還有杜牧的《赤壁》中的“銅雀春深鎖二喬”。戲臺是時間流傳最長的臺建筑,其承載的文化之獨特,是其他建筑所不可比擬的。
(一)中國古戲臺布局之工整
沒有真正的戲劇,就沒有真正的戲臺。由古代戲臺發(fā)展的歷史可知,其最初是露臺,后為了避風擋雨,在露臺上加上了一個頂,成為舞亭,而后戲臺建筑逐漸出現(xiàn)。
古戲臺在古祠堂中屬于門廳部分,在祠堂天井兩邊的回廊中,部分回廊會作為觀戲樓,又被今人稱為“包廂”。在明代,古戲臺分為前臺和后臺,中間用四到六扇的屏門相隔,前臺是用來表演的舞臺,后臺是用來給演員換衣化妝的。前臺和后臺的連接,是在屏門的左右兩側有兩扇小門,供演員上下臺,一般左上右下,戲曲的伴奏居于舞臺后方的屏門前或者左手上場們附近。戲臺整個平面的形狀有“口”字形,也有“凸”字形,也有的戲臺在前臺的基礎上另外進行了劃分,更好地規(guī)劃了古戲臺的空間。例如安徽余慶堂古戲臺,又稱“萬年臺”,古戲臺在祠堂中演戲和觀戲的面積達到了整個祠堂的三分之一。余慶堂古戲臺的前臺分為正臺和兩廂,正臺為表演區(qū),兩廂為樂隊伴奏區(qū),伴奏和表演互不打擾,在人多的時候,也不會占用樂隊表演的區(qū)域。這是安徽省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戲臺之一。
(二)中國古戲臺架構之巧
中國古戲臺的架構形式主要體現(xiàn)在挑檐以及藻井上。
挑檐是古戲臺屋檐形狀的建筑形式,這是斗拱出現(xiàn)之后的新的一種建筑形式語言。斗拱起到支撐的作用,所以斗拱越多,挑檐飛得越高。江南一帶的古戲臺,挑檐的表現(xiàn)特別明顯。非常典型的挑檐戲臺如浙江寧波天一閣的秦氏祠堂戲臺(圖1)?!吨芏Y》中,非常清晰地指出了飛檐的使用功能:“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則吐水疾而溜遠?!盵3]
另一種用木制構架來敘述的建筑形式語言詞匯是藻井,它主要出現(xiàn)在古戲臺的天花上。戲臺的藻井主要出現(xiàn)在元代戲臺中。元代戲臺的梁架為角梁,而且多有藻井,既有荷載重量的功能,而且還有裝飾作用。中國古代戲臺上的藻井裝飾,代表的古戲臺有浙江武義俞氏宗祠戲臺。古戲臺藻井的構造形式主要分為螺旋式、聚攏式、軒棚式、疊澀式和層收式[4],既有使戲臺美觀的裝飾作用,也能使戲臺有很好的音響效果。在戲臺中使用藻井的以南方戲臺居多,北方多使用抬梁式結構。
(三)中國古戲臺裝飾之美
裝飾可分為裝飾內容和裝飾手法兩類,裝飾的內容是指裝飾的題材,裝飾的手法分為雕刻和彩畫。彩畫分布在梁和枋上,雕刻則可以分布在柱子、墻壁和欄桿等部位。就裝飾內容來看,主要有表現(xiàn)忠孝節(jié)烈等高尚的品格和情操,來警示后人,也有用表示長壽的鶴等類似這種有深厚寓意的圖案來進行裝飾。在古戲臺裝飾中,不能忽視的便是對聯(lián)和匾額的裝飾。在俞氏祠堂戲臺中,面對觀眾的正前方,便懸掛一塊牌匾,上面從右至左書寫了“碧云天”三個字,它不僅僅表明了戲臺的休閑作用,還營造了一種意境,使后人明白先人的追求。北京故宮戲臺暢音閣正北面所懸掛的對聯(lián)“動靜葉清音,知水仁山隨所會;春秋富佳日,鳳歌鸞舞適其機”,對聯(lián)恰到好處地描寫了暢音閣的作用,從帝王家的角度,描述了九州歌舞升平的美好愿望。
(四)古代戲臺營造之精
戲臺的營造也應當隨著地勢或環(huán)境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如根據(jù)建筑的營造地點,因地制宜。明人文震亨的《長物志》卷一就指出:“筑臺忌六角,隨地大小為之。若筑于土岡之上,四周用粗木作朱欄亦雅?!盵5]南北古戲臺營造地點有所差異,并出現(xiàn)了不盡相同的建筑形式語言,如濱水而建。
魯迅《社戲》中有一段描寫南方濱水戲臺的優(yōu)美的文字:“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xiàn)了。這時穿走的更快,不多時,在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近臺的河里一望烏黑的是看戲的人家的篷船?!盵6]首先,江南水鄉(xiāng)河流多,大多民居都枕水而建。明代人士王士性在《廣志繹》卷四中提到:“紹興城市,一街則有一河,鄉(xiāng)村半里一里亦然。水道如棋局布列,此非天造地設也?”[7]此外,戲臺可三面觀戲,可以增加觀眾數(shù)量,充分地展示戲曲舞臺。
營造之精妙的另一種表現(xiàn),是園林中的戲臺。暢音閣是中國古代皇家園林中最大的戲臺。它分為“?!薄暗摗薄皦邸比龑?,“壽”臺后面有地井五個和天井三個,可分別通地下室和“祿”臺。井旁設有絞索,這套設備是上演神仙鬼怪的戲劇所用,在上演天宮戲劇時,絞索可以帶動演員上下飛舞,營造氛圍。暢音閣是戲臺氛圍營造的巔峰之作,在演出時,充分照顧到觀眾視覺、聽覺和感覺感受,拉近了戲劇與觀眾的距離。與暢音閣相對的,是帝后觀看戲劇的閱是樓。“閱是”是指通過觀戰(zhàn),以求對現(xiàn)實事物做出資質、求是的評價(圖2)。
古戲臺的建筑形式語言,不僅僅是為了烘托戲曲在戲臺上的氛圍,更重要的是營造一種意境,將周圍環(huán)境也融合進去,不但服務于當前看戲的人們,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四、結語
綜上所述,從歷史方面來說,古戲臺作為中國戲曲發(fā)展的搭載者,見證了中國戲曲的發(fā)展,也在戲曲發(fā)展的同時,不斷完善自身的建筑形式語言,從而更加實用和美觀。從建筑方面來說,古戲臺的建筑模式語言是中國古代建筑模式語言的一個縮影。土木結構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特色所在,所以在當前,面對西方國家建筑形式的不斷涌入,我們要保存應用好祖宗流傳下來的珍貴的建筑形式語言,在數(shù)字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進行改良和創(chuàng)新,進行真正的設計。
參考文獻:
[1]亞歷山大.建筑模式語言[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02:58.
[2]韋明鏵.說臺[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4.
[3]林徽因.林徽因建筑文萃[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11.
[4]薛林平.中國傳統(tǒng)戲臺中的藻井裝飾藝術[J].裝飾,2008(11):115-117.
[5]韋明鏵.說臺[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4.
[6]魯迅.吶喊[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15.
[7]韋明鏵.說臺[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4.
作者單位:
長沙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