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午
我們都知道,人類能聽到頻率范圍在20赫茲-20000赫茲的聲音。乍一看,這個范圍相當大,但對比其他動物能聽到的頻率范圍,如大象能聽到1赫茲-20000赫茲,狗能聽到15赫茲-50000赫茲,貓能聽到30赫茲-45000赫茲,人類所能聽到的頻率范圍就顯得小多了。
為什么我們只能聽到這個頻率范圍內的聲音呢?有人這樣認為——動物的聽覺基本是根據天敵能發(fā)出聲音頻率來選擇進化的,而虎狼等對我們有直接威脅的動物所發(fā)出的聲音都不超過這個頻率的范圍。
假設我們能聽到0赫茲-30000赫茲頻率范圍內的聲音,光是未知的干擾噪音就會煩死我們,聽覺系統(tǒng)會立即超負荷,反而干擾我們捕捉到20赫茲-20000赫茲頻率范圍內的聲音,最終不利于我們的生存。
你知道嗎?
美國歌手蒂姆·斯托姆斯可以發(fā)出低至0.189赫茲的聲音,遠低于人類能聽到的20赫茲-20000赫茲的頻率范圍,連他自己也聽不見:“雖然聽不見,但是我能在腦海中感受到聲音的頻率?!?/p>
人耳不能捕捉所有頻率范圍內的聲音,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無法理解動物之間的聲音交流?當然不!聰明的人類已經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動物之間的交流,直到窺探到一個迷人的、精彩的聲音世界。
這年頭,誰還沒有自己的“朋友圈”
如果你認為,只有人類才有自己的朋友圈,那就大錯特錯了!在動物界,很多動物都有自己的“朋友圈”,想聊天玩耍時,它們就會查看“朋友圈”,呼朋喚友!
例如,海豚能發(fā)出32種聲音,每頭海豚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叫聲,就像人類的名字一樣。當其他海豚接近某一頭海豚時,它們就會模仿它的聲音,相當于我們看到朋友時喊出對方的名字。
在眾多的動物中,大象“朋友圈”里的同伴可以說是相當多了!
一頭非洲大象能記憶和辨認100多頭大象發(fā)出的叫聲,哪怕在分開幾年之后,這100多種聲音仍然牢牢儲存在它大腦中的“朋友圈名單”里。即便是多年不見的朋友,相遇時,它們也能通過聲音認出彼此,愉快地打招呼:“親,好久不見呀。”如果對方的聲音不在“朋友圈名單”里,大象就會冷漠地走開:“陌生象,走開點,不要占道!”
除了我們人類能聽到的叫聲外,大象還能發(fā)出小于13赫茲的低頻率聲音。很多大象都有一顆想要流浪的心,成年之后會按捺不住內心對遠方的向往,離開象群。可是流浪之路并不會一帆風順,孤獨的時候它也會想回家,但這時它離象群已經很遠了,哪怕撕心裂肺地吼叫,也聯系不上象群。這時,它就會發(fā)出我們聽不到的低頻率聲音,讓訊息傳播得更遠,直到能聯系上象群。
你知道嗎?
在20世紀90年代,神經科學家賈亞克·潘克塞普發(fā)現:老鼠喜歡被撓癢癢。老鼠在嬉戲的時候,會發(fā)出人耳聽不見的高頻率吱吱聲。潘克塞普利用特殊設備來區(qū)分老鼠發(fā)出的各種聲音,當他給老鼠撓癢癢時,老鼠會發(fā)出歡快的吱吱聲,就像在咯咯地笑。
這年頭,誰還不會“跨界交流”
大自然是公平的,為了讓每種動物都有安身立命之所,動物之間都有像密碼一般的交流方式,以防被天敵知道,丟了性命。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總有那么幾種動物在不斷進化之后,一不小心就破譯了鄰居的語言系統(tǒng)。這里就不得不說聰明的纓唇蝠和倒霉的青蛙了。
我們都知道,蝙蝠要靠回聲定位來捕獵,但是纓唇蝠不同,除了能回聲定位之外,它還能通過竊聽獵物發(fā)出的聲音捕獵。據科學家了解,有三分之一的纓唇蝠能捕捉到新獵物的信息,包括那些在夜晚叫聲比較大的青蛙。
即便倒霉的青蛙隱藏得再好,一旦發(fā)出聲音,纓唇蝠就能分析聲音來源,迅速地抓住它!這種“跨界交流”對青蛙真是太不友好了!
對比青蛙,過于耿直的狐獴也很倒霉。它不知道,當自己低頭尋找食物時,叉尾卷尾(非洲的一種鳥類)早已盯上了它。雖然它們之間沒有相同的語言系統(tǒng),但這并不妨礙叉尾卷尾主動來搭訕。
一開始,叉尾卷尾會特別殷勤地出現在狐獴身邊,充當警戒員。當它們發(fā)現周圍有危險時,就會立刻向狐獴發(fā)出警報信息,狐獴借助它的警報躲避天敵。久而久之,狐獴就習慣了聽叉尾卷尾的“警報號令”。直到有一天,叉尾卷尾看到狐獴找到美味的食物了,立刻發(fā)出假的警報信息,狐獴聞聲驚惶逃竄,叉尾卷尾則將被丟下的食物據為己有。
哎呀,叉尾卷尾真是太壞了!
和人類起初的設想不同,動物之間的溝通并不只是“亂叫”和“瞎比劃”,它們有著不遜于人類世界的交流方式。即便我們無法親身體會,也不得不承認,它們的聲音世界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精彩。
鐵絲人:柳眉兒姐姐,為什么人類只能聽見頻率為20赫茲-20000赫茲的聲音?為什么頻率高一點、低一點的聲音,我們都聽不見呢?
柳眉兒:大概是為了讓我們有一個美好的睡眠吧。
鐵絲人:為什么這么說?
柳眉兒:如果你能聽到高赫茲和低赫茲的聲音,那就意味著你將時刻接收到來自大自然的各種“悄悄話”,就像有人一秒都不停地在你耳邊嘀嘀咕咕,你能睡得著嗎?
鐵絲人:說得很有道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