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六十二
(甘肅省武山縣果業(yè)局,甘肅 武山 741300)
桃小食心蟲(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屬鱗翅目(Lepidoptera)蛀果蛾科(Carposinidae),又稱桃蛀果蛾,簡稱“桃小”,是我國北方果樹生產中發(fā)生面積最大、危害最嚴重的食心蟲類害蟲[1]。 當地屬天水“花牛”蘋果產區(qū),蘋果生產在當地占主要地位,桃小食心蟲防治是果園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如果防治不當蟲果率可達75%以上[2]。本文以果園實際生產管理的經驗為基礎,結合相關報道,并通過對桃小食心蟲常規(guī)防治技術的分析,探索有效、簡便、易行的防治技術。
目前, 我國蘋果園防治桃小食心蟲的指導思想與防治技術,是在測報工作的基礎上,地面施藥結合樹上噴藥,各種防治措施相互配合,開展綜合防治。 著重抓好樹下防治,進行地面施藥,消滅越冬出土幼蟲;配合性誘劑誘殺成蟲, 結合樹上噴殺蟲劑殺滅產于果面上的卵及孵化后而未蛀入果內的幼蟲[2~5]。 這種常規(guī)方法的弊病如下。
地面防治要求的條件是耙平樹盤,無雜草。 清耕模式的果園、高度協(xié)調統(tǒng)一管理的果園、周邊沒有其他寄主的果園,實施地面防治有取得理想效果的可能;而地面覆蓋、果園間作及生草的果園,冬繭多分布在樹冠外圍土中,山地果園越冬幼蟲分布十分分散,地埂地堰均有分布[6],果園地面的物理因素及生態(tài)因素較為復雜,桃小食心蟲越冬范圍不規(guī)律, 除樹盤越冬外, 畦埂地邊、覆蓋物下、果園附近存在桃小食心蟲其他寄主植物的均有分布,地面防治實際操作的難度大,難免有漏防漏治問題,很難達到防治目的。
交配后的桃小食心蟲雌蛾飛行能力很強, 容易侵入性迷向防治的果園[7]。 利用染色劑標記及性誘劑誘捕技術發(fā)現,最遠誘到的桃小食心蟲成蟲距離為225 m[8]。在許多不同果農經營的、 不同管理水平的果園集中連片的園區(qū)內,未能超出桃小食心蟲雌蟲的飛行范圍;在防治上不能協(xié)調一致的果園之間, 即使防治做得很到位的果園也難以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常規(guī)防治的核心是地面施藥結合樹上噴藥, 事實上也是地面施藥防治后還得進行樹上噴藥, 從園內地面、間作植物到樹冠,都受到農藥污染,與地面施藥或樹上噴藥的單一方式相比, 常規(guī)防治延長了園內農藥污染的時間,擴大了園內農藥污染的空間。
園內地面及草本植物是天敵的重要生存、活動、繁衍場所,是開展生物防治的基礎。 桃小食心蟲的地面防治時期通常也是園內天敵的重要繁衍季節(jié), 園內天敵大量分布于地面及草本植物上而不在樹冠上[9],傳統(tǒng)防治的全面農藥污染的直接后果,就是殺滅了天敵生物,影響生物防治, 且與生產無公害安全果品相矛盾。
該蟲在華北地區(qū)1 年發(fā)生1 代, 甘肅天水1 年發(fā)生1 代[10],個別區(qū)域1 年發(fā)生一二代。 以老熟幼蟲于8中下旬脫果結繭越冬,多在樹冠下或堆果場周圍土中。次年5 月開始出土,6 月是幼蟲出土盛期。 幼蟲出土受環(huán)境尤其是土壤含水量的影響很大, 條件適合,5 月中旬開始出土;此期干旱將延遲出土,出土期可長達60 d,從而造成桃小食心蟲樹下防治的難度。 一般年份5月下旬至6 月上旬成蟲開始出現,成蟲無明顯的趨光性,雄蛾對性信息素趨性強。 經過多年(1995—2015 年)觀察(通過果膠滴觀察,見下文),當地產卵至蛀果盛期在6月中旬—7 月上旬,是樹上噴藥防治的關鍵時期。 在果內為害約25~40 d 后(即8 中下旬)脫果。為害較早的可以繼續(xù)發(fā)生第2 代, 為害晚的幼蟲脫果后即入土結繭越冬。
桃小食心蟲卵主要產在果面及少部分葉片背面,孵化后爬行數分鐘即蛀果,一旦蛀入果內,便無法進行藥劑防治。 因此,要抓住防治關鍵期樹上噴藥防治,即第1 代幼蟲鉆蛀前進行化學防治[2]。 在桃小食心蟲一年發(fā)生一二代地區(qū)的蘋果園, 桃小食心蟲越冬代成蟲發(fā)生量最大,發(fā)生時間比較集中[11],從越冬代成蟲在果面上開始產卵到孵化、幼蟲蛀果,時間短而相對集中,蟲態(tài)較整齊,此時樹上噴藥容易達到防治效果。 不進行樹下防治,只在卵期進行噴藥防治,并在不增加打藥次數的前提下, 可使桃小由前一年蟲果率猖獗為害的80%下降到3%以下[12]。 近年來,當地就是在產卵至蛀果盛期(6 月中旬—7 月上旬)的30 d 內,樹上噴2 次農藥,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地面施藥已失去意義。
桃小食心蟲世代周期長,繁殖力強,隱蔽性強,難以準確預報, 因而尋找桃小食心蟲生活史薄弱環(huán)節(jié)仍然是最關鍵的手段[6]。 搞好樹上噴藥防治的前提是準確確定“成蟲開始產卵到初孵幼蟲蛀果前”這一防治關鍵時期[13,14]。
桃小食心蟲越冬蛹羽化后, 成蟲經1~3 d 產卵,絕大多數卵產在果實絨毛較多的萼洼處; 初孵幼蟲先在果面上爬行數十分鐘到數小時,選擇適當的部位,咬破果皮蛀入果中, 數天內從蛀果孔溢出半透明的淚珠狀果膠汁液(下稱果膠滴)[15]。該癥狀是該蟲早期為害的識別特征[8]。果膠滴直徑2~4 mm,在溢出后的1~3 d 內,果膠滴晶瑩透明、閃閃發(fā)光,肉眼很容易觀察到。 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通過肉眼觀察發(fā)現果膠滴而確定防治關鍵期的簡易方法,避免了復雜繁頊、費工費時的常規(guī)測報工作和難以準確預報的問題[6]。
該方法就是在參考歷年當地桃小食心蟲物候期的基礎上,根據當年五六月的氣溫及降雨情況[13,16],在預先估計開始蛀果的時間段內,注意觀察果膠滴出現(由被害果的蛀果孔溢出)的最早時間。
具體的觀察方法是遵循光學原理,選擇1 d 之中最易于肉眼觀察的時間、 方位和角度, 在園內邊走邊觀察。 通常是在每天太陽剛出的清晨(正午或接近正午,由于太陽光度角大或近垂直照射, 果膠滴反射到樹下或視野中的反射光微弱, 下午或接近傍晚由于園內整體昏暗而反射光不明顯) 在果園中隨機巡回觀察一次或數次,一般自西向東觀察,由于樹冠光線相對灰暗而與果膠滴的反射光對比強烈(而向西、向北、向南三面觀察其反射光不明顯),便于發(fā)現,只要有果膠滴,肉眼就可立即觀察到。
當最早發(fā)現果膠滴, 就證明該時期桃小食心蟲已經開始蛀果,此時低于防治指標或接近防治指標,之后逐漸進入蛀果高峰。 所以,發(fā)現果膠滴就應樹上噴藥,噴藥次數按選用藥劑種類、 周邊環(huán)境及當年五六月降水情況確定。 在桃小食心蟲發(fā)生一、二代的蘋果產區(qū),防治效果理想。
由于‘金冠’蘋果著卵早而多,蛀果早,發(fā)生二代的比例也高(在發(fā)生二代的果產區(qū)),屬于易感品種[6](單雌總產卵量、總成活率及內稟增長率最高的是‘金冠’種群[2]);同時,由于‘金冠’蘋果在幼果發(fā)育期的果個明顯大于其他品種,通常是果大果膠滴也大,相對其他品種易于觀察發(fā)現。 因而,在觀察過程中可專注于‘金冠’品種,建園時要有意栽植或保留一些‘金冠’植株,并保證蛀果之前一段時間(參考歷年經驗及當年溫度降雨情況)內無農藥殘留(即產卵期前后不噴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