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 魯迅《擬播布美術意見書》
中圖/《國貨評論刊》1926 年第1 卷第2 號封面
右圖/ 王穆清《國貨與美育》
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赴京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科員、科長。在教育部創(chuàng)設社會教育司是蔡元培民元教育改革的重要項目之一,正如錢稻孫所說:“這創(chuàng)設是蔡先生的主張,因為蔡先生跑的地方多,到過西歐各國,蔡先生又是主張美育的,所以設立了社會教育司,還請了豫才來?!?/p>
魯迅1913年2月發(fā)表《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載《教育部編纂處月刊》第1卷第1冊),文中談及“美術的目的與致用”有三,即“表見文化”“輔翼道德”“救援經(jīng)濟”。關于“救援經(jīng)濟”,他說道:
美術可以救援經(jīng)濟。方物見斥,外品流行,中國經(jīng)濟,遂以困匱。然品物材質(zhì),諸國所同,其差異者,獨在造作。美術弘布,作品自勝。陳諸市肆,足越殊方。爾后金貲,不虞外溢。故徒言崇尚國貨者末,而發(fā)揮美術,實其本根。
魯迅此文是最早的美育論文之一,也是最早提倡傳播實施社會美育的論文,并首度談及“國貨”與“美育”。
清代晚期隨西方列強入侵而來的洋貨傾銷狂潮,國貨大有不敵之勢。1905年反美和抵制美貨運動等觸發(fā)了中國近代國貨運動,但有識之士早已意識到“不振工藝,不精制造,而徒倡用土貨以示抵制,此無價值之言也”。魯迅亦言“徒言崇尚國貨者”無用,根本解決之道在于“發(fā)揮美術”“救援經(jīng)濟”。
1925年國貨評論社創(chuàng)刊《國貨評論刊》,期冀“畇畇禹甸”“發(fā)揚國華”“實業(yè)興邦”。1927年9月第1卷第10號刊載王穆清應編者董柏厓的“命題”約稿的《國貨與美育》,其中寫曰:
西洋各文明國,都極力講求美育,到處設有美術學校,他們的房屋呀食品呀衣服呀用具呀,在在都注意美的意味,所以洋貨一到我國,國人便爭購之,這是很可以證明美育的價值。我們中國開化最早,現(xiàn)在為什么衰弱落后,不能和他們并駕齊驅,恐怕國貨不講求美育也是一個大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