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敏,謝 蓉,張現偉,連新福
腦小血管病是指腦內各小動靜脈、微動靜脈、毛細血管病變所導致的一系列臨床、影像、病理綜合征。腦小血管病發(fā)病機制主要與高血壓、血管炎癥或者遺傳缺陷引起的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小血管壁的基底膜增厚相關。腦小血管病主要影像學表現為腔隙性腦梗死、皮質下白質病變、腦出血、腦微出血和微梗死[1]。腦小血管病占缺血性腦卒中的25%[2],是導致病人頭暈、認知功能下降、血管性癡呆、步態(tài)障礙、情感障礙、排尿障礙等的重要因素,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本研究分析缺血性腦小血管病及其亞型的相關危險因素,為缺血性腦小血管病預防及早期治療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選取 2017 年 1 月-2017 年 11 月在廣東省中醫(yī)院珠海醫(yī)院神經內科住院行頭部磁共振成像( MRI) 常規(guī)序列檢查且病歷資料完整的病人,篩選出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人163 例,對所有病人進行可能相關的危險因素統(tǒng)計,包括性別、年齡、收縮壓、舒張壓、總膽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 、空腹血糖( FBG) 、糖化血紅蛋白( HbA1c ) 、同型半胱氨酸( Hcy) 、C 反應蛋白( CRP) 、血尿酸。診斷標準: 腦血管病的診斷符合1995 年第4 屆全國腦血管病疾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納入標準: 完善MRI 常規(guī)序列檢查符合缺血性腦小血管病、腔隙性梗死( LI) 與腦白質變性( WML) 的診斷。排除標準: 顱內占位性病變、神經系統(tǒng)變性疾病、腦出血、嚴重肝腎功能損害、影像資料不完整的病人。
1.2 方法 所有納入病人均根據頭顱MRI 常規(guī)序列自旋回波軸位 T1 加權成像( T1WI) 、T2 加權成像( T2WI ) 、磁共振成像液體衰減反轉恢復序列( FLAIR) 、彌散加權成像( DWI) 、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等檢查結果,并根據TOAST 分類標準由兩名主治醫(yī)生共同判斷后符合缺血性非腦小血管病( LAA) 、LI、WML 的診斷,分為缺血性腦小血管病組( LI+WML 組) 與LAA 組,缺血性腦小血管病組再分為LI 組和WML 組兩個亞組。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7.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 ±s ) 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基線資料比較 缺血性腦小血管病組123 例,其中男 75 例,女 48 例,年齡( 64.86±10.82) 歲; 缺血性非腦 小血管病 組4 0 例 ,其中男2 6 例,女1 4 例 ,年齡( 67.20±12.45) 歲。缺血性腦小血管病組、缺血性非腦小血管病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LI 組 87 例,其中男 56 例,女 31 例,年齡( 63.87±10.88) 歲; WML 組 36 例,其中男 19 例,女 17 例,年齡( 67.25±10.44) 歲。LI 組、WML 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
2.2 缺血性腦小血管病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LI+WML組收縮壓、血尿酸高于LAA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提示高收縮壓、高尿酸更易導致缺血性腦小血管病的發(fā)生。詳見表1。
表1 LI+WML 組與LAA 組臨床資料比較
2.3 LI 組、WML 組相關危險因素比較( 見表 2) LI組、WML 組收縮壓、舒張壓、CRP、血尿酸、FBG、HbA1c、HDL-C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即高收縮壓、高舒張壓、高CRP、高尿酸、高HbA1c 更易發(fā)生腔隙性腦梗死,但在高膽固醇環(huán)境下[14],高密度脂蛋白性質發(fā)生改變,失去抗動脈粥樣硬化功能,因此升高HDL-C 雖然數量增多,但失功能化,可能更易發(fā)生腦白質變性。
表2 LI 組、WML 組相關危險因素比較( x ±s )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腦血管危險因素的增加,腦小血管病發(fā)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目前,腦小血管病發(fā)病機制及相關診治尚未完全闡明。多項研究表明,年齡、性別、吸煙、飲酒、高血壓、糖尿病、糖耐量異常、高脂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高CRP、高尿酸、腦低灌注為腦小血管病的危險因素[1,3-10]。有研究表明腦小血管病的病理改變主要有血管中膜平滑肌細胞缺失,脂質玻璃樣變性,炎癥及免疫反應、靜脈膠原增生、遺傳性因素等相關[11]。
有研究表明尿酸可能通過損傷血管內皮和刺激CRP 的產生而參與高血壓的發(fā)展,且尿酸合并高血壓可致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時間早,程度重[12]; 微炎癥狀態(tài)是血管內皮損傷,最終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機制。有研究表明,大血管病變以血管內膜粥樣硬化和中膜彈性下降為兩大特征,而高血壓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及動脈彈性下降的共同因素,小血管病理以中膜平滑肌細胞缺失為主,故小動脈粥樣硬化可能更易于發(fā)生腦小血管病[13]。本研究結果顯示,LI+WML 組收縮壓、血尿酸水平明顯高于LAA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且 CRP 高于 LAA 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高收縮壓、高尿酸狀態(tài)下易發(fā)生缺血性腦小血管病。而舒張壓、CRP、FBG、HbA1c、TC、TG、LDL-C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腦白質變性又稱腦白質疏松,是指腦室周圍或皮質下( 半卵圓中心) CT 上的彌漫性低密度帶或MRIT2加權像的彌漫性高信號,主要發(fā)生于反復低灌注區(qū)腦組織。研究表明腦白質變性與血壓并非簡單線性相關[14]。本研究中兩亞組比較,WML 組收縮壓、舒張壓均較LI 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腦白質變性可能并非血壓高引起,而可能與腦組織灌注減低相關,而隨著血壓、尿酸等的升高,LI 發(fā)生率升高。WML 組FBG、HbA1c 均低于LI 組,且在正常范圍內,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結果與牛曉波等[6]研究結果相符。有研究表明,高膽固醇水平下,高密度脂蛋白處于趨炎狀態(tài),失去對血管的保護作用,抑制內皮依賴的血管舒張功能,更易于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15],本研究中兩亞組間TC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腦白質變性組TC 水平高于腔隙性腦梗死組,且高于正常水平,可見在高膽固醇水平下,高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并不能減少腦白質變性的發(fā)生,其非功能化反而使腦白質變性發(fā)生率升高。但 Khan 等[10]研究認為 LI 與膽固醇的關系較腦白質變性更為密切,其原因不排除腦白質變性病人多數無癥狀,因此多數血脂高但并未予以降脂治療,而相對于腔隙性腦梗死病人可能大多數都啟動卒中二級預防,但其相關性仍需進一步大數據研究確證。
綜上所述,腦小血管病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與大血管病變不完全相同,且不同亞型間發(fā)病機制也不完全一致,目前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腦小血管病的發(fā)生率也日漸增高,針對不同腦血管病病因及發(fā)病機制,采取相應的病因治療顯得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