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風云翻卷,70年奮斗探索,無數(shù)中華兒女把勤勞和智慧貢獻給了祖國,在新中國的美麗畫卷上留下了許多值得銘記的“第一”“首次”。我們梳理出70個第一,記錄新中國砥礪前行的奮斗歷程,見證新時代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力量。
新中國第一枚奧運金牌
1984年7月,美國洛杉磯,新中國的奧運代表團重返闊別32年的奧運賽場。在此屆奧運會上,中國選手許海峰獲得男子50米自選手槍的冠軍,實現(xiàn)了中國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
1984年7月28日,第二十三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美國洛杉磯開幕。開賽第一天,美國洛杉磯拉普多射擊場上,在自選手槍男子50米60發(fā)慢射比賽中,來自38個國家的56名優(yōu)秀選手爭奪這屆奧運會的首枚金牌。運動員們需要在兩個半小時內,打完60發(fā)子彈。
許海峰回憶說,1984年那一屆是很特殊的,因為中國時隔多年后再次參加奧運會,可以說別人不清楚中國到底什么樣的水平,“參加奧運會的時候,實際上真的沒多想,因為我練射擊時間很短,慚愧一點說就是初生牛犢,不知道老虎什么樣?!?/p>
比賽中許海峰一路領先,到最后一組10發(fā)子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圍觀他的比賽。這時許海峰接連打出2個八環(huán),顯然他受到了嘈雜現(xiàn)場的影響。在經過幾次休息調整之后,最終他還是克服干擾,打出566環(huán)的成績,以一環(huán)優(yōu)勢奪得金牌。
新中國在奧運賽場一亮相就轟動世界。在這屆奧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一共摘取了15枚金牌。從此,中國競技體育開始全面走向國際舞臺。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和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中國均列居獎牌榜第4名。至2000年悉尼奧運會,中國入圍獎牌前三甲。到2004年雅典奧運會,中國獲得的奧運金牌總數(shù)已經突破100枚。
“金牌的功能是增強國人的凝聚力,振奮民族精神,為國家的建設去服務去努力。體育顯示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對于我們國家整個體育的進步,大家是有目共睹的?!痹S海峰說。
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大楊揚摘得短道速滑女子500米金牌,為中國代表團在冬奧會上實現(xiàn)金牌零的突破。2004年雅典奧運會,男子110米欄決賽,劉翔跑出12秒91的成績,平了世界紀錄獲得冠軍,成為第一位在奧運會短跑賽道上奪冠的黃種人。北京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取得48枚金牌,第一次占據(jù)奧運金牌榜第一。從1979年重返奧運大家庭以來,中國已經獲得227枚奧運金牌,中國體育健兒不僅在奧運會上爭金奪銀,同時也在各種世界大賽上刷新紀錄,創(chuàng)造歷史。
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站——長城站
南極素有科學天堂之稱。1984年11月20日,我國歷史上第一支南極考察隊從上海出發(fā)遠赴南極,帶著一個神圣的使命在南極洲的喬治王島建設中國第一個南極長年科學考察站——長城站。經歷了40天艱辛的海上漂泊,由591人組成的考察隊終于在1984年12月30日登上了南極洲的喬治王島。隨后,開始了艱苦的建站工作。南極夏季十分短暫,600多噸的建站物資,肩挑人扛,要在短短的10天內完成裝卸,冒著極度嚴寒和獵獵風雪,大家每天只能休息兩三個小時。
1985年2月20日,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宣布落成。填補了我國科學事業(yè)上的一項空白,南極大陸從此有了中國人的身影。
隨后的30多年間,我國又陸續(xù)建成了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在極地冰川學、海洋學、地質學、生物生態(tài)學、大氣科學、日地物理學等領域取得了一批世界公認的科研成果。2018年2月,在南極洲西南極地區(qū)羅斯海的恩科斯堡島,中國第5個南極科考站羅斯海新站正式奠基。中國南極科考事業(yè)正在開啟全新篇章。
第一個計算機中文信息處理系統(tǒng)
如今,書籍、報刊、電子書、新聞類應用軟件已廣泛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一切都源自1979年我國自主研發(fā)的“漢字激光照相排版”系統(tǒng),這項技術淘汰了沿用上百年的鉛字印刷,使我國出版印刷行業(yè)得到徹底改造。
40多年前,我國的出版印刷行業(yè),還主要靠鉛制的活字印刷術。1974年8月,新中國設立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748工程”,研發(fā)漢字信息處理系統(tǒng)。最難的一步,就是讓印刷體的漢字進入計算機。
1975年,當時還在北大當教員的王選用“參數(shù)表示規(guī)則筆畫,輪廓表示不規(guī)則筆畫”這種獨一無二的方法,把幾千兆的漢字字形信息,大大壓縮后存進了只有幾兆存儲量的計算機,這是新中國在世界上首次把精密漢字存入計算機。
王選團隊又采用當時國外尚無產品的激光照排技術,經過4年的連續(xù)攻關,成功從計算機里輸出了漢字。后來,漢字激光照排系統(tǒng)不僅風靡全國,顛覆性地改造了新中國的出版印刷行業(yè),還出口到日本和歐美等發(fā)達國家。
如今,“748工程”已經過去了40多年,計算機不僅可以模仿手寫筆跡造字,還可以寫文章、作詩。2018年,手寫體字庫自動生成等技術進入應用階段。
第一個大科學裝置
大科學裝置是開展前沿研究、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是推動科學發(fā)展和原始創(chuàng)新的國之利器。
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坐落著一片網球拍形狀的建筑群,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就藏身其中?!扒蚺陌选笔羌s200米長的直線加速器,“球拍面”是周長240米的存儲環(huán)。在地下6米深的隧道中,接近光速運行的正負電子在這里以每秒上億次的對撞,不斷探索著物質構成的奧秘。1984年10月7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破土動工。
對撞機建造涉及10多個門類的高新技術,數(shù)千臺設備,90%以上都靠國內自行設計制造。在全國數(shù)百家單位、上萬人的精心研制、安裝調試下,1988年10月16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終于實現(xiàn)了正負電子的對撞。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運行后,短短幾年內就在20億~50億電子伏特這一能區(qū)取得一系列新發(fā)現(xiàn),不僅使我國在世界高能物理領域占據(jù)了一席之地,也促進了我國在加速器、探測器、互聯(lián)網和高性能計算等高技術領域的發(fā)展。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運行29個大科學裝置,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地球系統(tǒng)數(shù)值模擬裝置等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陸續(xù)開建,原始創(chuàng)新活力被不斷激發(fā)。
第一根無縫鋼管
鋼鐵工業(yè)是現(xiàn)代制造業(yè)的基礎,被視為國家工業(yè)化的基石。新中國成立以來,從第一根無縫鋼管的誕生,到世界第一產鋼大國,新中國的鋼鐵工業(yè)通過自主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多項第一,徹底實現(xiàn)了我國向鋼鐵大國的跨越。
1948年,遼寧鞍山解放,同年鞍山鋼鐵重建,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項重點工業(yè)建設項目,便是由7號高爐、大型軋鋼廠和無縫鋼管廠組成的鞍鋼“三大工程”。
一錠通紅的鋼坯,從高溫加熱爐里滾出,鉆過了穿孔機,當冷切后的鋼管頭緩緩露出時,在場的人無不歡呼雀躍。
92歲的張壽榮,是目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唯一一名煉鐵院士,1949年,從天津遠洋大學冶金工程系畢業(yè)的他被分配到鞍鋼工作。
張壽榮說,大家的犧牲精神都非常強,不計較,希望中國很快能搞出工業(yè)化來,然后把國家搞強,不受別人的欺負。
鞍鋼集團博物館的展廳里,至今還保留著新中國第一根無縫鋼管的其中一段,它靜靜地躺在那里,見證了新中國從一窮二白,發(fā)展為鋼鐵大國的風雨歷程。
第一臺自主研制的晶體管收音機
收音機,承載了幾代中國人的美好記憶。它的研制成功,讓隨身攜帶、移動收聽廣播成為可能,也開啟了人們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從收音機里聽廣播,是很多人的共同記憶。1958年,新中國第一臺晶體管收音機在上海宏音無線電器材廠試制成功。
1958年3月11日,工程師張元震領導試制小組,試制出國內第一臺晶體管收音機,木質外殼帶提手,整機長27厘米,成為名副其實的便攜式收音機。
1958年7月,試制小組又試制成功第一臺晶體管汽車收音機,并安裝在上海第一輛國產轎車鳳凰牌轎車內。1962年第一臺全部采用國產元器件的美多28A研制成功,第一條晶體管收音機生產流水線也建立起來。與電子管收音機相比,晶體管收音機耐震動、耗電省、壽命長,上市后立即引起轟動。
20世紀50年代的收音機,是擺在客廳里的獨立家電,體積碩大,造型古樸。60年代晶體管收音機批量上市,開啟移動收聽模式。到了七八十年代,收音機以黑白灰顏色為主,金屬感十足。袖珍、時尚是90年代收音機的標簽。到了21世紀,隨著科技和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收音機的功能被內置到MP3、手機等多種智能終端,化身無形,海量信息隨時收聽。
收音機,承載了幾代中國人的美好記憶,更見證了新中國數(shù)十年的時代變遷。
第一臺自主研發(fā)的聯(lián)合收割機
新疆-2收割機是我國自走式聯(lián)合收割機的鼻祖。曾作為國慶50周年游行彩車通過天安門廣場,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全國人民的檢閱。
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我國進口的農業(yè)機械單臺售價在30萬~40萬,價格昂貴,另外,農民在使用上技術水平達不到要求。1992年,新疆-2聯(lián)合收割機研發(fā)成功。
原中國農業(yè)機械化科學研究院收獲與加工機械研究所所長、前機械工業(yè)部農業(yè)裝備司司長高原恩回憶說:“能開發(fā)這么一個復雜的機器不得了,1萬美金就能購買一臺聯(lián)合收割機。”
1992年中國研發(fā)出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疆-2聯(lián)合收割機。該機收割寬幅為2米,喂入量為每秒2千克,發(fā)動機功率為36.75千瓦。新疆-2聯(lián)合收割機對我國收割機發(fā)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和引領作用。它奠定了我國收割機機械工業(yè)的基礎,促使我國收割機的快速發(fā)展。
1995年,小麥聯(lián)合收割機迅速走紅,開啟了我國小麥收割跨區(qū)作業(yè)的模式,也帶動了我國整個收獲機械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
第一架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機
民用航空制造業(yè)的發(fā)展水平是一個國家實力的象征,也是推動經濟與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回顧歷史,中國的大飛機研制之路走過了一段艱難、坎坷的歷程。
在中國商飛公司總裝制造中心祝橋基地,停放著一架運-10飛機,它是我國第一架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機。20世紀60年代末,隨著國際民航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噴氣式客機取代螺旋槳客機的時代已經來臨。1970年8月,研制我國首架大型民用飛機的項目正式啟動,上海飛機制造廠負責飛機的制造,該機代號為運-10。經過10年的艱苦奮斗,1980年9月26日,中國人自主研制的第一架大型噴氣式客機運-10首飛成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字源自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