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諸多方面中學生的閱讀能力、邏輯能力和表達能力最具有代表性。不論哪一方面的缺失都會讓學生的發(fā)展遇到阻礙,小學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必須從全局考慮,才能讓學生的潛力得到激發(fā),能力得到提升。本文將從學生閱讀經(jīng)典作品,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撰寫讀書感悟方面,提升學生的書面表達的邏輯能力;從老師組織學生進行閱讀交流,來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核心素養(yǎng)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過程當中,老師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問題當中最突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上。從起初的認識拼音,到中期的認識文字,再到后期的課文閱讀都是在為學生提升閱讀能力;從遣詞造句,仿寫句子和課堂發(fā)言都是在為學生提升自己的邏輯能力;從當眾作自我介紹開始,學生的表達能力就已經(jīng)開始訓練了,而課堂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閱讀交流都是在為學生增強自己的表達能力制造機會。
一、 閱讀經(jīng)典作品,提升閱讀能力
在小學階段的學生,是一個積極學習的階段,而在語文科目領域的所有學習方式當中,閱讀經(jīng)典作品是最有效的學習途徑。從閱讀難度方面來看,市場上目前流通著大量書籍難度適中,書上都帶有拼音和聲調(diào),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學生的閱讀障礙。從閱讀著作可行性方面來看,閱讀經(jīng)典著作配合小學課本,迎合小學生閱讀口味,這為學生的閱讀名著提供了有利條件。從學生收獲方面來看,閱讀經(jīng)典著作可以讓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效率,學生的閱讀能力會隨著閱讀量的增加而逐漸攀升。經(jīng)典著作的編寫都十分系統(tǒng),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吸收其中的歷史典故和民間俗語。
例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講述了在富人慶祝大年夜而舉杯同慶的時候,賣火柴的小女孩兒在街頭被凍死的故事。故事緊緊圍繞寒冷的夜晚和小女兒的愿景所展開的,火柴成了一個作者實現(xiàn)小女孩兒愿景的媒介。這篇課文通過劃亮火柴來實現(xiàn)小女孩對于食物,對于圣誕樹,對于奶奶的思念和渴求,同時也以火柴的熄滅向讀者表達小女孩的想法破滅,最后凍死街頭的結果。整篇童話表達了對小女孩在絕望中無助的同慶,同時鞭笞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與不公。學生在閱讀這種經(jīng)典著作時期,會被作者的講的故事深深吸引,從而產(chǎn)生同情弱者,反對社會不公的想法。老師在講解本篇課文時,可以為同學介紹安徒生的其他童話進行閱讀。除此之外,還可以推薦中國的一些典型著作,比如《三國志》《紅樓夢》《水滸》《西游記》進行課外閱讀,這些課外讀物都會與以后在中學階段的許多學習相互呼應,對于學生學習的長遠發(fā)展十分有利。
二、 撰寫讀書感悟,提升邏輯能力
撰寫讀書感悟是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的,當學生閱讀量增加了,想法會越來越豐富,感悟也會越來越成熟。在撰寫讀書感悟的時候,學生的思路會受到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影響,更會結合自己腦海中已有的閱讀過的內(nèi)容,或者自己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事情來進行邏輯化地整理和表達。小學語文老師在這個階段需要為學生在基礎的閱讀標準下,讓學生學習一篇課文,或者指定內(nèi)容讓學生自己進行自學,然后作為課后作業(yè)進行布置。老師在總結評價階段,可以把學生寫得比較出色的拿出來,與大家進行分享,讓其他學生也進行學習;同時可以把大家的通病(或常犯錯誤)指出來,讓大家在以后的作業(yè)過程當中注意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例如,在《匆匆》一文中,朱自清先生以十分優(yōu)美的語言描述時間溜走地悄無聲息,以排比的方式感慨時間溜走地似乎有跡可循,最后面對時間不可抗拒地度過而自己卻無能為力。這一篇課文對于小學生而言,最大的感悟應該有至少兩點:一方面是學會珍惜時間,趁著自己還年輕,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另一方面,學習作者巧妙的構思,藝術般的語言,以及支持流暢表達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 組織閱讀交流,增強表達能力
到了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說是比較關鍵的階段,從閱讀到撰寫讀書感悟,再從讀書感悟升級到閱讀交流,對于學生而言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而對于老師在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而言,也是一個對學生要求的難度逐步提升的過程。小學語文老師在組織閱讀交流過程中,可以讓大家選擇一些大家共同學習過的課文或者文章進行交流,也可以選擇自己看過的一本書或者一篇經(jīng)典文章進行交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同學面前積極地表現(xiàn)自己,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看法,充分利用好每一次機會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
例如,在《月光曲》一文當中,講述了貝多芬在萊茵河一旁的小鎮(zhèn)上演出,當天晚上因為聽到鋼琴聲而去了一處茅屋,因緣際會地為茅屋的兄妹演奏了自己的曲子,同時即興創(chuàng)作了《月光曲》的故事。這是一篇關于音樂演奏的課文,但是卻突出了作者對于底層人民生活艱辛的同情。這篇課文不論是從立意上還是藝術構思上,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細膩的語言十分將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動作刻畫得淋漓盡致,如: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從猜測到斷定幾乎是在轉瞬之間,足以證明盲眼女孩兒的鋼琴藝術修養(yǎng)和異于常人的聽覺判斷力。這篇課文對于學生可以用作交流的范文。
總而言之,通過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需要一個系統(tǒng)而完整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風順,需要老師和學生在教與學之間相互配合,同同進步,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劉曉梅.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J/OL].學周刊,2019(16):127.
[2]楊迎霞.基于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OL].學周刊,2019(15):37[2019-05-15].
作者簡介:
于芳,河南省開封市,河南省開封市通許縣教體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