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育理念中,往往認為思維和語言是沒有關聯(lián)的。這就導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側重于對學生語言知識的講授,而忽略了思維能力的訓練,學生的閱讀探索只停留于表層結構。如何將思維訓練融入閱讀教學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英語素養(yǎng)與思維能力,已經(jīng)逐漸成為眾多高中英語教師面對的一項重點課題。
關鍵詞:高中英語;思維型閱讀;教學實踐
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在英語教學中運用思維型閱讀的教學理念日漸盛行。一方面,從應試角度分析,閱讀理解一直是學生在英語測試中的一大短板。另一方面,教師趨于自身素質和教學理念的局限性,往往只重視語言形式的學習,而忽略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如何合理進行閱讀教學改革,由傳統(tǒng)閱讀教學模式走向思維型閱讀模式,從而讓學生真正的發(fā)展其英語思維,提高英語綜合實力,本文接下來將分為三方面進行詳細探討。
一、 創(chuàng)造問題情境,在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
“提出問題”是思維過程中認知沖突的結果,其中滲透了學生的區(qū)別、組織的分析能力。在思維型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通過各種教學方式來激起學生的探究欲,使其在學習中產(chǎn)生并提出問題,從而在反復探究,解答,再提出新的問題的過程中完成思維能力的提升和課堂知識的掌握。其中創(chuàng)設情境不失為一種有效手段。以北師大版必修1第三單元中的《Festivals》為例,其中關于中秋節(jié),即Mid-Autumn Festival的描寫中有這樣一段“People like to meet in the evening and watch the moon.”我在情境教學中這樣描述道,“人們喜歡在夜晚聚在一起賞月?!彪S即就有學生提出“watch the moon”作為“賞月”的合理性,因為以他們的英語經(jīng)驗分析,watch更趨向于“觀看”而非“欣賞”,如果是賞月色,可能enjoy the moon 或admire the full moon要符合文意一些。也有學生提出句子合理順序應該是“People like to meet and watch the moon in the evening.”將時間狀語置于最后,聚會與賞月作為并列行為提前。這一節(jié)的課堂氣氛相當融洽,大家的探究興趣也格外濃厚。
二、 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假設,發(fā)展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如果將提出問題視為發(fā)展思維型閱讀的起點,那么針對問題做出各種假設,以尋求正確的解決方案,就是發(fā)展思維型閱讀的主要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閱讀,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行自我探索,先對產(chǎn)生的疑難問題進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和預選方案,然后通過搜集文本中的材料論點、事實描述來證實自己的推測,最后教師予以統(tǒng)一的修正和反饋。這一步驟主要針對發(fā)展學生的靈活思維,打破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的單調知識灌輸模式,不再以教師單方面?zhèn)魇?,學生被動聽講為主,而是讓學生來發(fā)出疑問,主動探究,尋求答案,從而培養(yǎng)學習的積極性。
以北師大版必修2第4單元中的《Dream House》中的“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一節(jié)文本閱讀為例,有學生提出第5段中的“windows so small that youd think they were holding their breath.”可置換為“windows are too small to breath freely for them as you think.”幾經(jīng)探究,最后因“youd think”與“as you think”的細微表達差別而放棄,我對他在“so...that”句型與“too...to”句型的自如切換,以及完好地察覺到了二者之間的意義差別,并為此改換句子結構的行為表達了肯定,號召同學們多在課堂中進行積極探索,發(fā)現(xiàn)文本的深層內容,從而大膽提出假設,將自己的見解注入到對文本內容的思考中。
三、 及時檢驗和反思,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
思維型閱讀教學的最后一個步驟是反思,反思的過程就是進行驗證的過程。這一過程主要指教師帶領學生在文本深層次解讀的基礎上,對論證事實的合理性進行檢查,或者在觀念或建設要求的問題情境中,審視觀念的理論解釋是否具備有效性。在反思驗證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及時審視學習成果,進行創(chuàng)造性產(chǎn)出。既可以是對文本作品的改寫、續(xù)寫,或提煉關鍵字的自我編寫,也可以是探究心得和創(chuàng)作感想。與此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交流彼此之間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達成互相學習、互相進步的局面。在每周的英語課上,我會抽出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帶大家進行思維型閱讀的成果交流和檢驗,例如探尋“兩詞成一句”的簡略句式,如“Growing strong”,可翻譯為“日益強大”或“茁壯成長”。此外我還會選取部分經(jīng)典原聲電影的原譯名,帶領同學們將其與中文譯名對應,發(fā)現(xiàn)其中的細微差別,從而更好地感受英語思維的運作,例如《飄》的實際譯名是“Gone with the wind”,意即隨風而逝,二者相較,“飄”其實更具有典型的中式文學美感與簡練感。再比如經(jīng)典美劇《權力的游戲》,原譯名為“Game of thrones”,意為王權之爭。平時我也會號召同學們在文本中尋找更多類似的探究點,及時提出并交流經(jīng)驗,從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閱讀思維。
總的來說,在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是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的共同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將思維型閱讀教學與教學設計有效結合,使其真正走進課堂并融入課堂,力求把學生培養(yǎng)為思維完備、有自主探究能力的英語學習者。
參考文獻:
[1]孫志英.高中英語思維型文學閱讀教學的思維特征分析[J].吉林教育,2015(10).
[2]廖國榮.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思維型教學模式初探[J].文理導航,2016(10).
作者簡介:
陳鳳珠,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安溪銘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