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暉 孔勇
【摘要】 目的 探討胸骨下段切口心臟不停跳技術在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心內直視手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110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 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55例。觀察組給予胸骨下段切口心臟不停跳技術心內直視手術治療,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胸骨正中切口心內直視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兒的手術時間、體外循環(huán)(CPB)時間、呼吸機輔助時間、輸血量、引流量、術后住院天數(shù)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兒的手術時間為(148.23±2.31)min、CPB時間為(54.25±7.13)min、呼吸機輔助時間為(6.54±1.33)h、術后住院天數(shù)為(7.58±0.23)d, 均短于對照組的(177.25±2.69)min、(57.56±7.62)min、(7.15±1.39)h、(8.31±0.56)d, 輸血量為(64.58±12.36)ml、引流量為(72.56±6.58)ml, 均少于對照組的(85.64±12.59)、(93.54±6.74)ml,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0, 低于對照組的7.2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結論 胸骨下段切口心臟不停跳技術在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心內直視手術中的應用效果顯著, 可縮短手術時間, 減少輸血量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加快患兒康復, 值得推廣。
【關鍵詞】 胸骨下段切口心臟不停跳技術;先天性心臟病;心內直視手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9.016
先天性心臟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見的一類, 約占各種先天畸形的28%, 占出生活嬰的0.4%~1.0%[1]。少部分先天性心臟病在5歲前有自愈的機會, 另外有少部分患兒畸形輕微、對循環(huán)功能無明顯影響, 而無需任何治療, 但大多數(shù)患兒需手術治療矯正畸形。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 胸骨下段小切口、腋下小切口、右胸前外側切口等成為臨床常用手術切口。本次研究中, 給予觀察組胸骨下段切口心臟不停跳技術, 效果顯著,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7年2月~2018年3月110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 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55例。觀察組男30例, 女25例;年齡6~14歲, 平均年齡(10.25±2.31)歲。對照組男29例, 女26例;年齡6~15歲, 平均年齡(10.28±2.74)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①符合先天性心臟病診斷標準[2];②家長知情同意;③無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④無凝血功能障礙、傳染性疾病。
1. 2. 2 排除標準 ①中途退出者;②臨床資料不完善者。
1. 3 方法
1. 3. 1 觀察組 行胸骨下段切口心臟不停跳技術心內直視手術。具體為:縱行劈開胸骨中下1/2、2/3處, 必要時將右半側胸骨橫斷進胸, 切開心包, 上至主動脈與心包反折處, 下至下腔靜脈與心包反折處, 將心包懸掛到切口周圍, 保護切口避免肺摩擦, 且促使心臟良好顯露。建立體外循環(huán), 上下腔插管使用直角插管, 行循環(huán)不阻斷升主動脈, 將上下腔靜脈阻斷, 左心之處吸引, 切開右心室或右心房, 心臟跳動下, 進行缺損修復或畸形矯治, 在缺損修補即將完成時, 停左心吸引, 促進排氣, 手術完成后, 停循環(huán), 關胸。
1. 3. 2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胸骨正中切口心內直視手術。具體為:平臥位, 自胸骨正中第3肋軟骨水平, 向下縱行切開至劍突根部, 使用胸骨鋸自上而下正中劈開胸骨下端至第2肋間水平, 轉橫斷胸骨右側, 切口長度約5~10 cm, 其余操作與觀察組相同。
1. 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兒的手術時間、CPB時間、呼吸機輔助時間、輸血量、引流量、術后住院天數(shù);②比較兩組患兒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包括二次開胸、切口感染、術后肺部感染。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兒的手術時間、CPB時間、呼吸機輔助時間、輸血量、引流量、術后住院天數(shù)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手術時間為(148.23±2.31)min、CPB時間為(54.25±7.13)min、呼吸機輔助時間為(6.54±1.33)h、術后住院天數(shù)為(7.58±0.23)d, 均短于對照組的(177.25±2.69)min、(57.56±7.62)min、(7.15±1.39)h、(8.31±0.56)d, 輸血量為(64.58±12.36)ml、引流量為(72.56±6.58)ml, 均少于對照組的(85.64±12.59)、(93.54±6.74)ml,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兒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0, 低于對照組的7.2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3 討論
先天性心臟病病因較為復雜, 人們多認為其主要是由于遺傳所致, 但臨床研究顯示, 遺傳因素僅在其中占8%左右, 更多的是由于環(huán)境因素導致, 占發(fā)病人群的92%[3]。如妊娠期服用藥物、環(huán)境污染及輻射等, 導致胎兒心臟發(fā)育異常。臨床表現(xiàn)受疾病程度、畸形情況等因素影響, 呈現(xiàn)明顯個體差異性, 復雜較嚴重者, 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現(xiàn)危重癥狀, 嚴重威脅患兒生命;較為簡單畸形者, 早期無明顯癥狀, 但病情會逐漸發(fā)展加重, 因此需積極治療, 避免失去手術機會[4]。臨床主要癥狀為經常感冒、生長發(fā)育差、喂奶困難、體力差、暈厥等, 為患兒健康成長造成嚴重影響。
先天性心臟病臨床治療以手術為主, 常規(guī)骨正中切口具有良好的術野顯露, 可對術中出現(xiàn)的意外現(xiàn)象及時處理, 但其骨縱形劈開, 創(chuàng)傷大, 術后胸骨穩(wěn)定性差, 時有畸形愈合, 且會留下永久性的瘢痕, 增加患兒心理壓力, 不利于預后[5]。胸骨下段切口心臟不停跳技術具有切口小, 不破壞胸骨柄的完整性, 且術中創(chuàng)傷較小, 術后瘢痕隱蔽性好等優(yōu)點, 被逐漸廣泛應用在臨床中。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兒的手術時間為(148.23±2.31)min、CPB時間為(54.25±7.13)min、呼吸機輔助時間為(6.54±1.33)h、術后住院天數(shù)為(7.58±0.23)d, 均短于對照組的(177.25±2.69)min、(57.56±7.62)min、(7.15±1.39)h、(8.31±0.56)d, 輸血量為(64.58±12.36)ml、引流量為(72.56±6.58)ml,?均少于對照組的(85.64±12.59)、(93.54±6.74)ml,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0, 低于對照組的7.2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提示胸骨下段切口心臟不停跳技術可顯著減少引流量, 縮短手術時間, 加快患兒康復。胸骨下段切口心臟不停跳技術與心內直視手術聯(lián)合, 在避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同時, 還能夠最大限度縮小切口, 減少對機體的損傷, 加快切口愈合, 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本次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 如選取樣本較少, 研究時間較短等, 需進一步強化。
綜上所述, 胸骨下段切口心臟不停跳技術在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心內直視手術中的應用效果顯著, 可縮短手術時間, 減少輸血量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加快患兒康復,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宋杰, 王波, 宋來春, 等. 不同微創(chuàng)小切口與胸骨正中切口治療兒童先天性室間隔缺損的臨床對比研究. 中國心血管病研究, 2018, 16(3):242-245.
[2] 吳近近, 李奮. 美國兒童和先天性電生理協(xié)會、美國心律協(xié)會“兒童及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導管消融專家共識(2016年版)”解讀. 中華兒科雜志, 2007, 55(4):256.
[3] 曾祥君, 王信杰, 虞華, 等. 胸骨下段小切口體外循環(huán)直視手術治療兒童簡單先天性房室間隔缺損的療效及安全性. 重慶醫(yī)學, 2007, 46(23):3264-3266.
[4] 陳峰, 韓霞, 李雪瑩. 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心內直視手術圍手術期血漿NO/cGMP通路分子的變化以及與血流動力學的相關性分析. 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雜志, 2018, 10(9):69-72, 76.
[5] 成祥軍, 陳若菡, 王廣闊, 等. 右腋下小切口心臟不停跳修補房間隔缺損的臨床經驗. 中國心血管病研究, 2018, 16(4):362-365.
[收稿日期:2019-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