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宏 林濤
【摘要】 目的 探究皮層下缺血性腦血管病經顱多普勒檢查與血管性癡呆的相關性。方法 60例皮層下多發(fā)腦梗死患者, 根據(jù)血管性癡呆篩查結果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30例。所有患者均行經顱多普勒檢查, 比較兩組患者各腦部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動指數(shù)(PI), 使用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皮層下缺血性血管性癡呆的危險因素。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大腦中動脈(MCA)、頸內動脈終末段(TICA)、頸內動脈虹吸段(CS)的Vm分別為(149.20±21.59)、(120.37±28.36)、(109.37±21.38)cm/s,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 (112.57±13.38)、(94.02±14.28)、(86.87±13.53)cm/s,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MCA、TICA的PI分別為(1.18±0.23)、(1.02±0.13),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04±0.11)、(0.95±0.07),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 MCA、TICA、CS的Vm以及MCA、TICA的PI是影響皮層下缺血性血管性癡呆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且均為正相關。結論 皮層下缺血性血管性癡呆與患者MCA、TICA、CS的Vm以及MCA、TICA的PI密切相關。
【關鍵詞】 皮層下缺血性腦血管病;經顱多普勒;血管性癡呆;相關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9.015
血管性癡呆是老年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 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預后以及生活質量[1]。既往有研究表明, 皮層下缺血性腦血管病是引起血管性癡呆的重要因素, 而皮層下缺血性血管性癡呆往往無明顯的臨床癥狀, 因此影像學檢查在診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而傳統(tǒng)的CT成像或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在診斷中均存在一定缺陷[3]。本研究通過經顱多普勒檢查, 探討影響皮層下缺血性血管性癡呆的危險因素, 皮層下缺血性腦血管病與血管性癡呆的相關性。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皮層下多發(fā)腦梗死患者, 其中, 男38例, 女22例;平均年齡(64.29±8.47)歲, 根據(jù)血管性癡呆篩查結果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30例。納入標準:①經過MRI或CT檢查, 患者符合皮層下多發(fā)腦梗死的診斷標準;②簽署治療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既往有原發(fā)性精神性疾病的患者;②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③隨訪困難或失訪的患者。分組標準:使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對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檢測, 實驗組患者要求MMSE評分為12~24分, 使用總體衰退量表(GDS)對患者的癡呆狀況進行評估, 實驗組患者要求GDS分級為3~5級。本研究已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常規(guī)經顱多普勒檢查, 使用深圳德力凱公司EMS-9U經顱多普勒儀, 脈沖探頭頻率為2 MHz。檢查前告知患者檢查步驟, 并進行預練習?;颊呷⊙雠P位, 雙側顳窗位置固定超聲探頭, 探測深度為46~66 mm, 調整探頭位置直至獲得高濃度、穩(wěn)定的血管流速信號, 探測MCA、大腦前動脈(ACA)、大腦后動脈(PCA)、TICA、CS、椎動脈(VA), 記錄Vm和PI, 并觀察頻譜形態(tài)、血流方向及監(jiān)聽聲頻。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腦血管Vm、PI, 并分析皮層下缺血性血管性癡呆的獨立危險因素。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以皮層下缺血性血管性癡呆作為應變量, 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 采用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腦血管Vm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MCA、TICA、CS的Vm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腦血管PI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MCA、TICA的PI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皮層下血管性癡呆危險因素的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經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 MCA、TICA、CS的Vm以及MCA、TICA的PI是影響皮層下缺血性血管性癡呆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且均為正相關。見表3。
3 討論
皮層下缺血性血管性癡呆是血管性癡呆最常見的亞型, 占36%~67%, 其主要的病理表現(xiàn)為腔隙性腦梗死和腦白質病變, 常伴發(fā)皮層和海馬萎縮, 以及皮層和基底節(jié)微梗死, 在常規(guī)MRI無法顯示[4]。經顱多普勒具有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便等多種優(yōu)點, 可以連續(xù)、長期地對患者進行動態(tài)觀察, 以提供MRI、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術(DSA)、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SPECT)等影像技術所測不到的重要血液動力學資料, 有助于臨床診斷[5]。本研究通過經顱多普勒檢查, 探究皮層下缺血性腦血管病與血管性癡呆的相關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患者的MCA、TICA、CS的Vm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MCA、TICA的PI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 MCA、TICA、CS的Vm以及MCA、TICA的PI是影響皮層下缺血性血管性癡呆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且均為正相關。
綜上所述, 皮層下缺血性血管性癡呆與患者MCA、TICA、CS的Vm以及MCA、TICA的PI密切相關, 在臨床檢查中通過經顱多普勒檢查對患者的血管狀態(tài)進行分析, 有助于診斷血管性癡呆。
參考文獻
[1] 方國真. 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伴輕度認知損害的皮質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的療效觀察. 安徽醫(yī)科大學, 2016.
[2] 王龍, 劉寒, 周霞, 等. 皮質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神經精神癥狀臨床特征. 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4, 49(4):519-522.
[3] 方興. 血管性癡呆早期診斷與生物標記物相關性研究進展.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6, 14(16):1867-1870.
[4] 周樹虎, 喬??。?孔慶霞. 皮質下缺血性血管性癡呆患者胼胝體和扣帶回彌散張量成像改變與認知功能障礙的相關性.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7, 19(5):517-520.
[5] 郭會映, 孫芳, 張宗軍, 等. 皮質下缺血性血管性認知損害擴散張量成像研究. 中國現(xiàn)代神經疾病雜志, 2014, 14(4):309-315.
[收稿日期:201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