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爾歡 張捷
摘要:作為一名班主任,最主要任務的是班級管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是如何引導學生的行為,以往德育中,班主任采用的大多都是說教或者談話法。這類方法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也不適用于各個年級段。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來選擇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低段;課堂;注意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31-0031-01
小學低段的學生個性單純、比較愛玩、好動,喜歡有趣生動的語言、色彩豐富的畫面、形象化的事物。他們從一個以玩為主的環(huán)境突然轉換到以學為主的環(huán)境,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而且,低段的學生可塑性極強,這個適應的階段就是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最佳期。
在兒童心理學中,有研究表明12歲以下的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一些抽象的名詞概念的理解是有難度的。我也發(fā)現,當我和風細雨般地對學生說了一大段話,想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結果學生一臉茫然。顯然他并沒有接收到我的信息。老師的話自然也就左耳進,右耳出了。另一方面,在對低段學生進行說教時,基本是老師在講,缺乏師生間的溝通,學生也不能很準確地表達自己的真正的想法。這樣的談話就變成是以教育者為中心,受教育者處在一個被動的狀態(tài)。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傳統(tǒng)的說教在低段學生中起到的作用比較微弱,而行為訓練的方式對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有較好的作用,因此,如何指導孩子集中注意力。少說教,多行動,是我們一直在研究和實踐的方向。我們嘗試通過以下幾個途徑進行訓練:
途徑一:借鑒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精心設計培養(yǎng)注意力的課程模塊
我們嘗試把行為訓練融入到心理健康活動課中,將每個環(huán)節(jié)設置成一個個行為訓練,使用指導、示范、反饋、實踐這幾個行為訓練的方法。
我以二年級《我能集中注意力》心育課為例,我設計了四個行為訓練。分別是聽和看的訓練,指導學生如何集中注意力,請表現優(yōu)秀的學生來分享自己的方法,讓其他學生模仿,在下一個活動中實踐自己學到的方法??梢哉f,這堂課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有幾個班級,一開始,學生比較自由散漫,課堂紀律不佳,一聽到可以玩游戲,就注意力分散,沒有在聽老師的要求,結果沒有順利完成游戲中的任務。經過一到兩個行為訓練,從指導、示范、到實踐。在最后第四個游戲活動時,學生知道如何去聽、去看了。注意力明顯有個改進。可見,心育課是訓練團體注意力的一個很好的載體。通過實際操作,我發(fā)現一個班級在上完一堂注意力的行為訓練活動課后,發(fā)現立即性效果是顯著的。下一節(jié)課的任課老師反映課堂紀律好了很多。但是過了幾天,注意力又下降了,持續(xù)性效果不顯著。有系統(tǒng)上完注意力訓練課的班級,持續(xù)性效果較為顯著。
途徑二:巧用小團體活動,創(chuàng)新開發(fā)培養(yǎng)注意力的活動
在心育課之余我嘗試在課后進行小團體的行為訓練。我從低段各班級中挑選五六名學生,采取講故事的行為訓練法。選擇一個簡單易懂的故事。第一,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老師需要時刻觀察他們的行為,當一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時,老師要及時干預,可以用眼神示意老師在關注他,或者直接表揚在認真聽的學生,還可以直接指出沒有在聽的學生,然后指導他們如何集中注意力。第二,故事講完后,需要學生反饋。老師準備一些相關的問題,問題不能太難,只要是認真聽了就能回答的出來?;卮鹫_的學生,要請他來示范剛才是怎么聽的,讓其他學生模仿他的行為,再來聽一次。第三,采用激勵制度,對于有進步的學生要及時表揚,適當地做出一些獎勵,強化正面的行為。接受了幾次小團體行為訓練的學生,據任課老師反映,課堂注意力顯著提高,并且在短時期內沒有出現反復的情況。而且,這些學生對于學習的倦怠情緒也得到了改善,積極性也提高了。
途徑三:用心個別輔導,細化注意力訓練過程
小丘是一個明顯多動的孩子。據家長反映,在上幼兒園的階段,他上課就很難坐得住。從我對他一段時間的觀察來分析,他是一個精力非常旺盛的男生,這些多動的行為并不是叛逆的表現,而是他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當你要求他身體不能動時,他就會不自覺地扯動面部肌肉。加上,老師、家長一貫以來的批評導致他對急風驟雨的批評有一種抵觸消極的情緒;對和風細雨的激勵,他也是無動于衷。因此,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對他的行為改變不能產生多大的作用。
針對小丘這樣的低段學生,我采取用行為訓練的方法。聽故事回答問題、舒爾特方格法、接球游戲、定點觀察法等。另一方面,我為小丘設計了一個系列的行為訓練,時間暫定為一個學期。一方面,讓他參加小團體輔導,模擬課堂的情景,訓練他的課堂注意力,另一方面需要家長需要配合老師,在家也進行行為訓練。按照老師的要求有意識地引導他,對他寬松不代表放任不管,聽之任之。不能絕對制止他動,但是不能讓他過于頻繁地亂動。
在行為訓練的初期,我用故事法來訓練小丘的注意力,幫助他延長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學會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每次我準備一個大約5分鐘長度的小故事,內容要淺顯易懂,不需要太多的理解,能聽了就會明白。故事結束后,提出相關的問題,來檢測其剛才是否在“聽”。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需要時時觀察小丘的狀態(tài),當遇到其注意力開始轉移的時候,及時作出引導。隨著訓練次數的增加,可以延長故事的長度,增加問題的難度。
在家庭訓練的指導上,我讓家長每天抽出時間安排小丘做適當的運動鍛煉,要求每次只能選擇一項運動,不能三心二意,每次鍛煉時間要在15分鐘以上。這樣的訓練,不僅可以將小丘旺盛的精力通過適當的渠道宣泄,也是在運動中訓練他將注意力集中在一項運動項目上。經過一個學期的堅持訓練,任課老師們反映小丘的課堂表現有很大的進步,能一節(jié)課內不離位,并有舉手發(fā)言。同時家長反饋,在家的表現也有進步,能堅持做一項運動的時間在慢慢延長。之前,沒事就東摸摸西動動的現象少了。
作為一名班主任,最主要任務的是班級管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是如何引導學生的行為,以往德育中,班主任采用的大多都是說教或者談話法。這類方法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也不適用于各個年級段。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來選擇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