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澤明
女兒在南寧讀高中,放學后有做不完的作業(yè),看了真讓人心疼。好不容易等到國慶節(jié),我本想帶她回老家好好玩一段時間,卻因為補課而放棄。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能理解她的處境和心情,但也是愛莫能助。
說到女兒的學習壓力,我就想起我讀書時候的幸福時光。從小學到高中,作業(yè)大多在課堂上完成,幾乎沒有什么家庭作業(yè),這就要讓現(xiàn)在的孩子們羨慕嫉妒了。在20世紀70年代的桂北農(nóng)村,每個大隊(現(xiàn)在改為村了)都設有小學,有的還有“戴帽”初中。我所就讀的小學叫白蓮江小學,位于村東頭名叫巖窩的小山上,離我家約一里地,學校的鈴聲就是我們上學的“集結號”。早上8點半打預備鈴,9點才正式上課,我經(jīng)常是聽到預備鈴后才飛跑去學校,在印象中,小學五年,我?guī)缀鯖]有遲到過。年少時,我負責為生產(chǎn)隊看一頭高大健壯的“騷牯”(公黃牛),上學前和放學后,都要去屋后的山上放牛,在山上可以盡情地玩耍,摘野果、撿菌子、唱山歌、聽白話(故事),與同伴們玩“打仗”的游戲。山里的孩子是不知道愁是什么滋味的,純天然“放養(yǎng)”,率性天真,快樂而幸福著。在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幸福故事》。我寫的是我親身經(jīng)歷的事,大意是說我上山放牛、上學都是打赤腳,我夢想有一雙鞋穿。一次母親去娘家做客,給我?guī)Щ貋硪浑p舅舅穿舊了的膠鞋,我很開心,到哪都穿上,感覺到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讀高中時,班主任老師教會了我們唱《幸福在哪里》這首歌。三十多年過去了,到現(xiàn)在還會唱,在今年8月的老同學聚會上,我們還嘹亮地合唱起這首歌:“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訴你,它不在柳蔭下,也不在溫室里……”
小時候,我認為吃飽一餐飯、吃上一頓肉、穿上鞋去上學、過年有新衣穿就是幸福;后來,考上大學、找到滿意的工作就是幸福;再后來,討一個溫柔體貼的老婆、生一個可愛的孩子、買一套可以遮風避雨的房子、置一部可以代步的車子,就是幸福??梢姡腋J亲匀坏?、樸素的,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幸福的目標亦會隨之發(fā)生改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幸福永遠是真實的、簡單的,是一種順其自然、知足常樂的心態(tài)。
今年,我已過了五十一歲的生日。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唐代詩人李涉亦為此作詩 :“年過五十鬢如絲,不必前程更問師。幸得休耕樂堯比,楚山深處最相宜。”年過半百的我還是青絲如墨,處在這樣一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改革時代,機遇無處不在,自不必怨天尤人?;厥走^往,許多事情,記憶清晰得仿佛發(fā)生在昨天。奈何時間太瘦,指縫太寬,光陰匆匆從指間流淌,在外二十七年的打拼經(jīng)歷,像一首遠去的歌,在我心靈的穹谷中回蕩,幸福的滋味像甘醇的美酒,讓人回味。
我是一個窮怕了的人,小時候一條褲子從年頭要穿到年尾,晚上洗了必須放在火上烘干,第二天才有褲子穿,如果不幸褲子沒有烘干,那就由不得你,濕的也要穿上。上衣是大哥穿得不能再穿了的,都是補丁搭補丁,那時也不覺得害羞,因為大家的情況都差不多,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對于我這個直到考上高中才第一次去到縣城體檢的“大山里人”來說,做夢也沒想到能夠在南寧的青秀區(qū)買上房子,過上像城里人一樣的幸福生活。
非常清楚地記得,我是1992年5月22日從桂林出發(fā)來到東莞長安開始打工的,進的第一家廠是長安第三工業(yè)區(qū)的興達藝品廠,該廠位于107國道(后改為358省道)旁,如今被建成地標建筑長安萬科廣場。初來乍到,別的不說,單就集體宿舍的情形讓我這個山里人也是難以適應,200多人的大通間,廁所、沖涼房都在宿舍內(nèi),嘈雜混亂、臭氣熏天。來長安的第一個晚上,由于沒買蚊帳,十分疲倦的我被蚊子咬得全身紅腫、體無完膚。
開弓沒有回頭箭。與我同一批招聘來的10位儲備干部,除一位與“臺干”談戀愛留下來外,其他的9位要么去了深圳,要么打道回府,而我卻只能殘忍地強迫自己留下來,因為我來的時候走得很堅決,根本就沒有給自己留下任何退路。“男兒自古出鄉(xiāng)關,不得成功誓不還?!痹谏习嗪蟮牡谝黄沼浿?,我這樣勉勵自己。
興達藝品廠是一家三來一補的臺資企業(yè),主要生產(chǎn)圣誕樹及圣誕飾品等,其生產(chǎn)工藝大部分是臺灣淘汰了的比較落后的手工作業(yè),有600多名工人,在當時的長安來說還算是一家比較大的企業(yè)。我進廠的身份是儲備干部,每一個車間實習兩個月,必須熟悉生產(chǎn)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那時候,我們一個月才休息一天,有時候趕貨,兩個月才休息一天,每天工作12個小時,忙的時候開通宵是常事。功夫不負苦心人,半年后,我僅用1個月時間就寫出了一本圖文并茂的教材。聽以前的老同事說,二十幾年了,該廠還在用我編寫的教材培訓新員工。由于工作出色,1992年12月,我就已升為車間主任,管理200多個員工,老板把我樹為優(yōu)秀員工的典型。1993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我不僅得到了一個大紅包,老板還給我訂了來回的機票。
我學過美術,但為了生計,中途放棄了。1995年春節(jié)前,興達藝品廠搬遷到了深圳寶安的公明鎮(zhèn),我不愿離開長安,就應聘到錦廈影劇院做美工。1996年又去了新開業(yè)的烏沙影劇院,每天除了畫一幅電影廣告,就是看電影。在那兩年,我看了上百部電影,有的電影還看了好幾遍,生活實在是過得清淡彷徨。
1997年香港回歸前的一天,權智集團的中方廠長蔡茂容先生在烏沙影劇院看我畫《功夫小子闖情關》的大型廣告,他看我把吳京、鐘麗緹畫得惟妙惟肖,稱贊不已。他問我想不想去權智工作。我不敢想象能有這么好的事情無緣無故地降臨到我頭上,因為權智集團是當時十分有名的高科技香港上市公司,不僅福利好,工資高,而且還有很多進修學習的機會,一般人很難進得去。謝天、謝地、謝人,我未費周折就進了權智集團工作。
在權智的工作十分有條理,也很有成就感,感覺非常開心和快樂。工作之余,我開始進行業(yè)余文學創(chuàng)作。記得我的第一篇習作《自食苦果》參加1998年長安鎮(zhèn)“社保杯”征文比賽,得了第一名,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勵和促進。于是,我經(jīng)常把發(fā)生在身邊的故事記錄下來,陸續(xù)在《廣州日報》《粵港信息報》《東莞日報》《東莞文藝》等報刊發(fā)表了數(shù)十篇文章,加入了東莞市作家協(xié)會,公司也因此讓我擔任《權智集團報》的主編。自此,我開始以文字作為謀生的工具。其實,我也有自知之明,我既沒有文學的天分,也沒有創(chuàng)作的才華,只是基本上能做到文通字順而已,是長安給我這種“半灌水”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和平臺。2000年10月,我被聘請到長安工商分局當文書。在協(xié)助經(jīng)檢執(zhí)法的過程中,需要拍照、錄像取證,我又開始學起了攝影。在唐壽新、田彥文等老師的指點、幫助下,日積月累,漸有感悟,在國家、省、市、鎮(zhèn)舉辦的各種攝影比賽中獲得了數(shù)十個獎項,成為廣東省新聞攝影學會會員和廣東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還被“中國攝影之鄉(xiāng)”的長安鎮(zhèn)評為“十大優(yōu)秀攝影家”之一。
2008年遇上了金融危機。我認為有“?!本陀小皺C”。那一年,我毅然在南寧買了房子,給妻子和女兒正式在南寧安了一個家。
2013年春節(jié)后,應一企業(yè)家朋友的邀請,我到一家公司擔任集團辦公室主任。但因多種原因,公司被人收購了。2015年的元旦,我去了一家化工公司。這家化工公司在當?shù)氐幕ば袠I(yè)是龍頭企業(yè),在廣東有多家分公司,管理和經(jīng)濟效益都算不錯。我與老板是認識二十多年的老友,他也曾多次邀請我去幫他從事管理工作,但我對化工行業(yè)確實不感興趣。因此,我和他有約在先,這只是一份臨時性的工作。說實在的,在化工公司工作的三個多月里,我可以說是廢寢忘食,忘我工作,經(jīng)常加班到深夜。老板對我很尊重,也很關照,但我還是謝絕了他的挽留,于2016年4月,應聘到全國重點中專東莞市機電工程學校做老師,主要負責學校的校報、??⑿F蠛献鲀?nèi)刊《金匠》模具雜志的編輯以及新聞報道工作。我很喜歡老師這一份工作,這其中有一份淵源。我的祖父在民國時期是一名聞名鄉(xiāng)村的私塾先生,我的母親也做過多年的民辦教師,做老師是我夢寐以求的理想。在學校工作期間,我為學校留下了幾十萬張圖片資料,并分門別類建立了圖片資料庫,精心制作了圖文集《記憶2016》,在學校報刊和網(wǎng)站發(fā)布的圖片都是經(jīng)過反復挑選,力求精益求精。由于工作認真負責,我被評為優(yōu)秀教輔人員。當時我以為在學校可以做到退休了,但理想?yún)s在某種看不見的外力下破滅。2017年3月,我們這些臨聘老師被告知要按文憑、職稱來發(fā)工資。我只有大專文憑,工資少了一半多。雖然我已到了“萬燭高照總是夜,孤燈自封也是明”的年齡,但還是不能用“風物長宜放眼量”來安慰自己,該翻頁的還是要翻過去。2018年8月1日,我向學校辭職,來到社區(qū)從事辦公室工作,又開始新的挑戰(zhàn)。
打工就意味著漂泊,在過往的二十七年時間里,我先后換了好幾份工作,不敢說取得什么成績,但捫心自問,我至少可以自豪地說,無論在哪里打工,都是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最讓我感到幸福的是在工作和生活中結識許多來自五湖四海的工友、文友、影友,閑暇時日,約上三五知己,或寄情于山水之間,享受大自然的饋贈;或把盞品茗,體悟人生;或淺斟慢酌,說古道今。幸福就是這么簡單,它是一種燈火闌珊的境界,關鍵在于你的生活態(tài)度。流年的歲月會讓你明白,一杯淡水、一杯清茶可以品出幸福的滋味,一朵鮮花、一片綠葉可以帶來幸福的氣息;一間陋室、一卷書冊,可以領略幸福的風景。
“鳥近黃昏皆繞樹,人當歲暮定思鄉(xiāng)?!痹龠^些年,我就要回南寧養(yǎng)老了,我想象著,仰臥在青秀山的懷抱里,枕著歲月的臂彎,依著時光的輕柔,漫步在淡淡的微風里,把過往凝聚成一朵花的淡雅,興致來時,鋪一箋墨香,輕描淡寫,把在外拼搏的記憶蘊藏在文字里。
桂北的瑤寨地處大山深處,一些老瑤民一輩子幾乎沒有走出山里的世界。老話說得好,富在深山有遠親。而窮人家哪還有幾個來往的遠方親戚呢?但自從寨里來了扶貧干部以后,貧困戶奇佬爺卻突然冒出個城里親戚來,一年來看他好幾次,親得很。
其實,奇佬爺并不老,今年才六十出頭。奇佬爺?shù)膶W名叫奇才,三歲時患過小兒麻痹癥。一個人的得與失是守恒的,在某些方面失去了,往往會在另一方面得到補償,就像上帝在你面前關上了一扇門,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當學生時,奇佬爺腦瓜子靈聰,平時不怎么用功,但成績卻是竹竿趕鴨子——呱呱叫。從村里的“帶帽”初中畢業(yè)后,他本可以去公社繼續(xù)讀高中,但因路途遙遠、生活不便而放棄了。生產(chǎn)隊為了照顧他,讓他當倉庫的保管員??臻e時間,他無師自通地做起了篾匠活,為生產(chǎn)隊補曬墊、編籮筐、織簸箕……工多藝熟,幾年工夫他成了鄉(xiāng)村有名的篾匠師傅,上門請他做篾匠活的人要排隊,他成了隊里的副業(yè)能手。
俗話說:“袖里藏金,不如手藝在身?!币驗橛幸婚T好手藝,主動給奇佬爺做媒的人還真不少。姻緣天定,他看上了“青巴狗”家漂亮的滿妹仔。在臍橙飄香的季節(jié),奇佬爺托人擇了個黃道吉日,歡天喜地把滿妹仔娶進了門。
滿妹仔勤快、賢惠,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條,奇佬爺?shù)男腋:涂鞓穼懺谀樕?。他早出晚歸,常年在附近做手藝,滿妹仔除了在生產(chǎn)隊出工,還在家里養(yǎng)了一頭豬婆和十多只麻雞。美好的小日子如在長城上跑步——大有奔頭。
然而,豬婆生崽一窩又一窩,麻雞婆下蛋一個又一個,就是不見滿妹仔的肚子鼓起來。
吃過數(shù)不清的藥,都不見有效果。
到醫(yī)院檢查,醫(yī)生說滿妹仔沒有生育能力。
得知消息,絕望的奇佬爺感覺是晴天霹靂,五雷轟頂:“老天爺?。∧銥槭裁慈绱瞬还??處處為難我,難道是我前世造多了孽,這一輩子要遭報應……”他跪在父母墳前,哭得好傷心。
“家養(yǎng)的雞婆會下蛋,奇佬爺婆娘不生崽?!倍嘧於嗌嗟摹按蜇云拧眰冊诒车乩镒h論。
“奇佬爺,趁現(xiàn)在還年輕,再討個會生崽的婆娘回來,不然,你家就要斷香火了?!庇小昂眯娜恕倍啻蝿袼?/p>
“不,不可能!我們是一根藤上的苦瓜,不管我婆娘能不能生崽,這輩子我都要與她夫妻同心,患難與共?!逼胬袪敾卮鸬煤軋詻Q。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像一盆平靜的水,沒有一絲漣漪。幸運之神終于在他半百那年光顧了他,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女嬰“神奇”地放在他家門口,或許是上帝補償給他的禮物。有了女兒,家里就有了生機和希望。
歲月催人老,不覺流水成經(jīng)年,奇佬爺慢慢變老了。由于時代的變遷,竹制品的需求愈來愈小,他與滿妹仔年紀也大了,而女兒尚未成年。一家人守著兩畝多責任田,家里的經(jīng)濟狀況開始變得捉襟見肘,他們成日里像霜打的茄瓜——萎靡不振。好在黨的扶貧政策很及時,奇佬爺被列為鄉(xiāng)里的精準扶貧對象。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女兒長得活潑可愛,他又變得開朗起來,挺起胸膛走路,好像沒有以前跛了。
奇佬爺對生活沒有過高的要求,只想過著平淡的生活,與妻子攜手相伴,將女兒培養(yǎng)成才,安度晚年。誰料,一場飛來橫禍再一次摧垮了他——右腿粉碎性骨折,讓他再次跌入人生的谷底。
那是一個早上,奇佬爺一邊聽收音機,一邊在鄉(xiāng)村的小道上慢悠悠地散步。讓人始料不及的是,牛蠻子家的一頭“黃騷牯”發(fā)瘋似的向他沖來,奇跛子躲閃不及,被掀翻在地,昏死過去……
奇佬爺完全癱瘓在床上,屙屎屙尿都不能自行解決。有人在滿妹仔耳邊敲起了邊鼓:“滿妹仔,你家奇跛子已經(jīng)癱了,這樣下去會拖死你的,你不如帶著女兒,另外嫁人算了?!?/p>
“滾!以后你再也不要進我家門!”滿妹仔平時很溫和,這次卻發(fā)了怒,“只要我還有一口吃的,就有我男人的半口,更何況現(xiàn)在國家的扶貧政策好,再怎么樣,我們也餓不死?!?/p>
再苦再難,生活還得繼續(xù)。春暖花開??h檢察院來寨里定點扶貧,負責人是檢察官楊清風。在村書記的指點下,奇跛子寫了封信給楊檢察官,看他有沒有辦法幫助解決一些困難。
楊檢察官收到奇跛子的求助信后,當天下午就帶著兩名同事往村里奔。那時,寨里的重點扶貧項目——“村村通”還在施工中,他們把車開到桃沖電站后,沿著山路走了兩個多小時才到奇佬爺家。奇佬爺家雖簡陋,但收拾得整潔。進得屋內(nèi),只見奇佬爺癱在床上,正在“唉喲、唉喲”地叫喚著,他婆娘一邊流著淚,一邊在幫他涂膏藥。其情其境,讓人心酸。
檢察官們又去了牛蠻子家,只見他一個人孤零零地住在祖?zhèn)鞯睦衔堇铮灸俱躲?。?jīng)過深入走訪,牛蠻子確實沒有可供執(zhí)行的財產(chǎn),無法支付賠償款。
案件似乎進入了死結,老楊的心變得凝重起來。他來到奇佬爺?shù)拇睬?,親切地對他說:“大哥,請你放心,我們檢察院是人民的檢察院,一定會想辦法幫你解決困難……”臨走前,老楊他們幾個湊了1000元錢,悄悄地放在奇佬爺?shù)拇差^。
在回程的途中,奇佬爺痛苦的呻吟聲不時在老楊的耳際纏繞,他心生一種感同身受的痛楚感?;氐絾挝?,他連夜為奇佬爺寫了一份報告材料。第二天剛上班,他就立即將案件的具體情況向院領導及縣政法委司法救助中心進行了匯報,得到了院領導和救助中心的大力支持。經(jīng)過協(xié)調溝通,為奇佬爺爭取到了國家司法救助款3萬元,緩解了他目前的經(jīng)濟困難。
幫人要幫心,扶貧要扶根。老楊想為奇佬爺找些力所能及的事來做,這樣就有了經(jīng)濟來源。在一次戰(zhàn)友的茶敘中,他得知一家旅游工藝品公司正在為小提籃的外發(fā)加工而發(fā)愁,剛好奇佬爺是篾匠師傅中的行家里手。經(jīng)老楊牽線搭橋,雙方簽訂了長期供貨合同,而且還是現(xiàn)金上門收購。慢工出細活,奇佬爺編織出來的小提籃不僅結實,而且還很精致,成了旅游產(chǎn)品一條街上的搶手貨。
奇佬爺家的日子越來越好,但老楊還一直牽掛著他,只要下鄉(xiāng)去村里開展扶貧工作,老楊總要抽時間去他家看看,噓寒問暖。了解內(nèi)情的人,都交口稱贊楊檢察官是個好干部。
楊檢察官對奇佬爺一家這么照顧,有些人問:老楊是不是他們家的親戚呢?
“他可是我在城里比親人還要親的真親戚!”奇佬爺很認真、很自豪地對左鄰右舍說。
名二叔是我們桂北梅溪名副其實的“詩”人,無論是對著一頭牛,還是一棵莊稼,他都能即興成“詩”,高興的時候還哼上一嗓子,在方圓十里八村出名得很,遇上花紅喜事,少不了他的身影。
名二叔生于1937年,屬牛。家里添了一個“牛犢子”,當時正值蕎麥收割的季節(jié),他的父親秋三爺應景就叫“蕎生”。
秋三爺這一輩子窮困潦倒,但他家的祖上卻是比一般人“闊”多了。名二叔的阿爺是個讀書人,寫得一手好字,曾經(jīng)當過地方“團總”,在任上,他為官清廉,愛護百姓,被地方人所尊重?;剜l(xiāng)歸隱后,鄰里之間有什么矛盾糾紛,都樂意請他去排解。有一次,名二叔親眼見到有人用轎子請阿爺去主持公道,可他堅持不坐轎,而是高興地跟在轎夫的后面,有說有笑地快步前行。
樹大分叉,兒大分家。秋三爺從父母那里分得了10余畝水田,日子過得比較殷實。如果不出意外,家人將在耕讀傳家中豐衣足食、瓜瓞綿綿,可命運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發(fā)生了轉折,又加上父親的去世,更加速了家道的衰落。
秋三爺有三兄弟,按照當時“三丁抽一”的兵役規(guī)定,家中必須有一人去當壯丁。老大年紀偏大,弟弟又英年早逝,兵役的責任自然就落到了秋三爺?shù)念^上,平時的夫役一去就是兩三個月,遇到征兵的年頭,他不得不東躲西藏,受盡了苦頭。本來他已30多歲,不在抽丁之列,但地方的官紳看中了秋三爺家的肥沃水田,一口咬定秋三爺還是兵役年齡。于是,他就成了被勒索敲詐的對象,什么兵役款、軍糧款、招兵款一齊涌來,不交就抓起來打、捆綁、吊、關押。在這個關頭,那些“好心”的“和事佬”就出來活動說情了,說秋三爺是聾子、傻子,不能當兵。又轉向對三阿姆說,出點錢買個兵抵數(shù),否則,就要抓人帶走。一而再,再而三,即使有家財萬貫,也經(jīng)不起如此折騰,迫不得已,他們?nèi)掏促u掉了大部分養(yǎng)命田,去償還那還不清的催命款,同時,也斷了那幫“和事佬”棕樹剝皮似的念想。
“人窮志短,馬瘦毛長”,經(jīng)受十多年的摧殘蹂躪,原本懦弱怕事的秋三爺,變得更加沉默寡言,有話憋在心里,生怕樹葉跌下來打破頭,而立之年的他好像步入老年,沒了朝氣,老是呆頭呆腦地低著頭走路,蔫了。人窮了,來串門的親戚也少了,即使是至親,也是過家門而不入。這也就應驗了那句老話:“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p>
名二叔是一個不善于交際的人,這緣于他小時候的成長環(huán)境。馬善被人騎,人窮遭犬欺。小伙伴們不但不與他做朋友,反而時常譏笑他,有什么糾紛,不管有理還是無理,大人們總是責罵他。他想不通向父母傾訴,父親傷心地說:“崽呀,我們現(xiàn)在是壓在石板里做人,你長大后一定要為我們爭口氣呀!”母親則往往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哭著說:“我們家好像是菜園子里的青菜,你剝一片,他剝一片,只剩下一點菜心了,快要死了,父母對不起你們,為難你們了?!币患胰吮е蕹梢粓F。
8歲時,名二叔被送進學校讀書,開啟了他人生新的起點。他發(fā)奮讀書,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在夜晚的豆油燈下,甚至是在牛背上都在看書。老師教過的課文,他都能夠倒背如流。一張紙先寫大字,老師閱卷后又反過來寫,還在行間寫小字。功夫不負有心人,名二叔的作文和大字經(jīng)常獲得全校第一名。初小畢業(yè)后參加鄉(xiāng)里的統(tǒng)一考試,他以全鄉(xiāng)第一名的成績被完小錄取。但學校離家30多里,需要住宿,家里實在付不起這筆高昂的學雜費。他也知道家里的情況,只能聽天由命,老老實實在家務農(nóng)。
有一天上午,名二叔與秋三爺正在地里薅草,他的老師路過,特地走到地頭對秋三爺說:“你這個娃將來肯定會有出息的,不要荒廢了。”說了這句話,老師就走了。恰是在當天吃午飯的時候,名二叔的表哥也來極力勸說舅父送兒子讀書。終于,秋三爺決定咬緊牙關也要送名二叔去完小讀書。
讀了一個學期,家里需要交600斤大米作學雜費和生活費,這對于貧困的家庭來說,確實無力承擔。面對實際困難,表哥又出了個主意——轉學到鄰近的完小去讀,這所學校離家只有18里,如果跑通學的話,只要交學費,節(jié)省了住宿費,這樣就不會失學了。在表哥的奔波幫忙下,名二叔成功轉學了,雖然學校沒有以前好,但畢竟還是有書讀。
從家里到學校,需要走18里的鄉(xiāng)村小路,對于一個13歲的孩子來說,他要一口氣走3個多小時。每天凌晨四點鐘,他就要起床,隨便吃點炒剩飯就出發(fā),晚上七八點才回到家。無論是酷暑嚴寒,還是刮風下雪,每天皆如此。
回到家中,胡亂吃些東西,他就要開始剁青菜,嫩葉拌飯吃,老葉拿來喂豬。有一天晚上,三阿姆紡織,他拿著書本坐著,兩只腳放在菜盆上,邊看書邊剁菜,一不小心剁在右腳上,骨頭都剁斷了,血流如注。三阿姆趕緊過來把傷口死死掐住,秋三爺急中生智,立馬用一把鍋灰敷在傷口上,并用布緊緊地纏著。三阿姆抱著他,身體一直在發(fā)抖,眼淚吧嗒吧嗒滴在他的臉上,不停地在埋怨,三伢崽呀,三伢崽啊,你就不能少看點書嗎?你要是剁斷了腳,如何是好?時間縫合了傷口,但至今留下疤痕,也給了他一生血的教訓:一心不能二用。
下學期的期末,學校為檢驗學生的學習成績,舉辦了一次全校的作文比賽,題目是《美麗的農(nóng)村》。名二叔有感而發(fā),把自己平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傾訴在方格之中,不到兩個小時,一揮而成一篇美文,不僅獲得全校第一名,還得到了校長的高度贊譽。因為這篇文章,好事接連而來,班主任特地送了他一本《作文選編》給他,學校減免了他兩斗大米的學費,他還被同學們選為學生會主席。
1949年,家鄉(xiāng)解放了。縣里派來了工作隊和宣傳隊,白天開展革命工作,晚上扭秧歌、演現(xiàn)代戲。《白毛女》《兄妹開荒》《小放?!返榷际寝r(nóng)村兄弟姐妹翻身做主人的題材,給老百姓帶來啟發(fā),堅定革命的意志?!督夥艆^(qū)的天》《土地回老家》《土地改革到了我們村》《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東方紅》等革命歌曲簡單易學,鄉(xiāng)親們越唱越高興,革命的熱情空前高漲,“熱愛共產(chǎn)黨!熱愛新中國!”的口號響徹鄉(xiāng)村。
由于有點文化,又加上能寫一手好字,名二叔被鄉(xiāng)政府抽調去進行丈量土地、人口登記以及文秘工作,雖然沒有報酬,但他還是干得很起勁,這源自一種信任。就在這時,一場以培養(yǎng)貧下中農(nóng)子弟的勸學運動來了。鄉(xiāng)長親自找他談話,勉勵他學好文化,將來做一名優(yōu)秀的革命接班人。
1955年升學考試,名二叔面臨新的抉擇。經(jīng)過仔細權衡,名二叔放棄讀高中考大學的機會,報考了不收學費的農(nóng)業(yè)高級中等專業(yè)學校。筆試之后就是面試,主考官問他:“你為什么報考農(nóng)校?”他回答道:“我家在農(nóng)村,有一年我家的水稻已經(jīng)抽穗了,但不知得了什么病導致顆粒無收,一家人都很傷心,所以決定學農(nóng),不讓農(nóng)民蒙受損失。同時,學農(nóng)也是為人民服務,條條大路通北京?!痹谧睦蠋焸兟犃怂幕卮穑蠹蚁嘁暥?,頻頻點頭。
經(jīng)過四年的學習,名二叔服從組織安排,被分配到縣農(nóng)業(yè)局工作。如不出意外,他幸福的生活將可預期。然而,造化弄人,他還是陰差陽錯地被精簡回到家鄉(xiāng)當了一輩子農(nóng)民,為能吃飽飯掙扎、奮斗了幾十年。在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中,他沒有怨天尤人,始終保持平常的心境,一手扶犁,一手握筆,為自己編織著一個農(nóng)民詩人的夢想。
沒有人知道,他究竟作過多少首詩?,F(xiàn)在留下來的有200多首,散亂地夾在一個很陳舊的本子里。應我多次請求,前段時間他用蠅頭小楷手抄了一本給我,里面收錄了62首詩。細細品讀,感受到他從大山和田野中悟到的靈性,親切自然,語句清新,率真樸實的語言充滿了泥土氣息。
我對名二叔的詩歌感興趣應追溯到四十多年前。那時候,他是生產(chǎn)隊的隊長,他叫社員們起床出工的方式很特別,不是吹口哨,也不是打銅鑼,而是一路行走在村道上,一路用洪鐘般清亮的聲音吟唱他夜晚創(chuàng)作的打油詩。我們五隊只是一個五六十人的小隊,只要他重復三遍,就可以繞村走一圈,社員們也基本記住他的打油詩內(nèi)容,打油詩成了當天的精神佐餐,至今仍是村民們難以磨滅的特殊印記。歲月像是在指尖上流過的細沙,不經(jīng)意間悄然滑落。在外出謀生的30多年里,名二叔朗誦打油詩的豪邁之音,穿越時光的隧道,時常在我耳畔飄縈,記憶猶新:
社員們啊快起床,快快起床送公糧。
雙肩挑起百斤擔,一鼓作氣到糧倉。
興修水利日夜忙,來年田地多打糧。
不管天晴和落雨,旱澇保收心不慌。
布谷鳥兒聲聲唱,耙田耕地育種忙。
抓住季節(jié)苗茁壯,五谷豐登喜洋洋。
顯然,名二叔的詩是不講究格律,也不注重對偶和平仄的打油詩,也可稱之為順口溜,內(nèi)容和詞句都是信手拈來,通俗易懂。后來,農(nóng)村實行包產(chǎn)到戶,他不當隊長了,自然就失去了寫詩的動力,即使寫成了詩,也是難覓知音,缺少分享、交流的平臺,那種悵然若失的苦悶是可以想見的,好在他不忘初心,把自娛自樂的創(chuàng)作當成生活的消遣,把打油詩升華為一種情懷,堅持用自己的語言和視角寫農(nóng)民、寫農(nóng)村、寫農(nóng)業(yè),為生活而歌,為時代而詠:
種豆種瓜為生活,向著土地要工作。
他人打工開眼界,我在家中苦作樂。
如今已有七十多,辛勤勞動苦作樂。
爭分奪秒渾身勁,平平淡淡過生活。
八十老漢向前看,擼起袖子加油干。
農(nóng)村天地有作為,爭取糧食奪高產(chǎn)。
百善孝為先,名二叔對父母、對長輩的孝行聲名遠揚,為我們后輩樹立了典范和榜樣。記得在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能夠吃飽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多半是紅薯干。而他寧愿自己餐餐吃紅薯,也要讓年邁的父母吃上臊子面。雞叫頭遍,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父母家的水缸挑滿水,準備好柴米油鹽。晚上睡覺前,他雷打不動地去到父母床前請安,噓寒問暖,照顧得細致入微。在名二叔的詩歌中,關于孝道的最多,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養(yǎng)崽養(yǎng)女好艱辛,兒女深感父母恩。
跪乳反哺人之道,傳統(tǒng)美德要繼承。
無私奉獻感動天,陪伴父母在身邊。
盡心盡力照顧好,向天再借一百年。
名二叔是勞動慣了的人,在分田到戶的時候,他帶領兒女不僅種好自己的責任田,還承包了大隊的公地,起早貪黑,風雨無阻,在泥土中耕耘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實,他勞苦一輩子,最大的收成就是他的二兒子考上了名牌大學,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領導干部。這么多年,他從不給兒子添麻煩,托人情,而是諄諄教育兒子當官要為民做主,光明磊落為人民。堂兄承襲了名二叔的品德,抓鐵有痕,把一個瀕臨破產(chǎn)的大型國企經(jīng)營得風生水起?,F(xiàn)在,他擔任省投資公司的總經(jīng)理,一個項目的投資動輒上億元,但沒有一個親朋好友跟在他身邊從事“提籃子、搞工程”的營生,大家都沒有沾到“一人當官,全家發(fā)財”的半點油腥子,該種地的種地,該打工的打工。每一年春節(jié),堂兄一家必定回家陪父母親過年。在他回程時,名二叔從未忘記在他的包里放進一首新作的打油詩,30多年了,每一首詩都不重樣,殷切之情,天地可鑒。
打鐵還需自身硬,兩袖清風有威信。
遵紀守法是根本,清正廉潔為百姓。
把握廉政生命線,立黨為公守信念。
抵御誘惑保清廉,大公無私天地寬。
我們村地處偏壤,交通不便,買農(nóng)藥化肥,送公糧,都是靠肩挑手提。前些年,政府幫助村里修建“村村通”水泥公路,他既勞心又勞力,勁頭十足,接連寫了十幾首詩發(fā)表感懷。
交通不便家境貧,一斤一兩挑進門。
汗流浹背雖小事,要想致富不可能。
新修公路把勁添,政府貼心搞支援。
領導嚴把質量關,致富路上笑開顏。
道路越走越寬廣,致富路上有方向。
如今走上康莊道,感謝政府感謝黨。
當前,扶貧干部帶著真情實意來村里實施精準扶貧,他們在村里訪貧問苦,對貧困戶實行一戶一本臺賬、一個脫貧計劃、一套幫扶措施,實行陽光操作,確保精準扶貧是實實在在的“雪中送炭”,而不是走過場的“錦上添花”。名二叔素來愛憎分明,對真正關心老百姓的扶貧措施滿心歡喜,由此,他又詩興大發(fā):
東風吹來滿眼春,干部下鄉(xiāng)結窮親。
縣鄉(xiāng)村級搞聯(lián)動,精準扶貧氣象新。
黨恩光輝照山村,扶貧對象識得準。
因地制宜扶產(chǎn)業(yè),長遠發(fā)展斷窮根。
山鄉(xiāng)巨變,激發(fā)了名二叔的創(chuàng)作熱情,他通過寫打油詩的方式,記錄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發(fā)出農(nóng)民的心聲,書寫社會的進步。他說,如果有一天,我把青山寫得笑起來,把綠水寫得跳起來,把莊稼寫得唱起來,我便是成功了。
責任編輯? ?韋毓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