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松
為一位非文學專業(yè)的耄耋老者寫點文字,是平生頭一回。緣由首先是因為老者的公子張俊雄是我的摯友,他是個孝子,多次向我推薦其父詩詞集《普熙拾韻》《普熙拾韻續(xù)集》。我起初把此事當作“友情寫作”。然而,當我閱讀了老者的簡介及作品,知其家是書香之家,其人道德品格高尚,詩詞功力深厚,我不禁 生崇敬之情。
老者名張家烈,八十三高齡。從發(fā)表詩詞的時間得知,他至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便開始寫作詩詞??鐑蓚€世紀數(shù)十年如一日,樂此不疲。然而,一個人對某種文體的愛好,并不能反映其人格境界高下,只有從其作品關注的內容和表達的志趣,才能窺見其內心情感、品格和境界。張老詩詞涉及時政、覽景、生活、感懷、題贈、和韻、散題等多方面內容,但給人最強烈印象的是他那些描寫現(xiàn)實和時政的篇章。張老雖一教書匠,但具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所聞所思所寫,與國家民族、與人民群眾同頻共振。從他的詩詞中,可以窺見新中國兩個世紀數(shù)十年來進步的重大歷程和點點滴滴,并處處表現(xiàn)出一種熾熱的家國情懷,充滿振奮鼓舞人心的正能量。二十世紀他寫:“分田分地”“工商改造”“修水利”“四化建設”“市場開放”;當代他寫:“改革興邦”“奧運舉辦”“南水北調”“神舟上天”“高鐵動車”“港珠澳大橋飛架”“打虎滅蠅”“振興鄉(xiāng)村”“法治中國”“復興中華夢”。詩集猶如一部編年史,把國家數(shù)十年來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幾乎一件不落地記錄下來。如此全面地用詩詞反映國家民族進步歷程,實在鮮見。不僅如此,他在記錄時代的同時,表現(xiàn)出一種深深地對國家民族的忠誠熱愛的赤子之情:為國家的每一點進步歡欣鼓舞,為黨的一項好政策鼓與呼,為祖國美麗山河自豪,為汶川大災難而傷悲……
張老對詩詞癡迷追求的意義,還在于它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傳承。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發(fā)生被忽略、遺忘、貶損甚至被消解的現(xiàn)狀,例如,古詩詞這項中華文化的瑰寶,當今大部分年輕人就不感興趣,更莫談寫作,呈現(xiàn)后繼乏人的現(xiàn)象。如何做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守護好中華民族之根,成為當務之急。路徑除了黨和國家的號召倡導、政策引導、法律保護外,像張老這樣用自己的行動,一點一滴去傳承,一磚一瓦地去建設,并有意識地影響家庭特別是后輩,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有更多這樣自覺的熱心人,從更多的方面做同樣的工作,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就會代代相傳,弘揚光大。
張老寫詩的緣由,固然首先是他對詩詞的熱愛,但人到老年,時有閑暇,須老有所樂老有所為,也是一個原因。人從何處來,往何處去?活著有何意義?這些人類的終極問題無時不在拷問著人們。回答這些問題的答案五花八門,甚至千人千種,也就是說,人的活法是千人千樣,也不必求同。但是,一個老人除了自己活得自在之外,做點有益于國家社會、有益于人、有益于后輩的事,是一種健康的追求,自己也會從社會和后輩回報的贊許的笑臉中獲得滿足自信和快樂,有益于身心愉快和身體健康。張老的一幅書法上寫著“中華騰飛,知足常樂”。國泰民安,家庭和諧,老有所為,心態(tài)積極,不問得失,知足常樂,或許就是張老晚年的處世觀,也是他快樂長壽的秘訣。
受張老感染,胡亂湊打油詩一首,祝張老身體健康,創(chuàng)作豐收:
拾韻和聲數(shù)十年,
不為聲名不圖錢。
常樂高壽若有秘,
家和國泰是由緣。
責任編輯? ?丘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