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千華
脫貧攻堅,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廣西集老、少、邊、山、窮于一體,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之一。
這些年,我一直在八桂大地進行田野調查,在深度貧困村行走。從桂北山區(qū)到南部北部灣,從桂西大石山,到桂東蒼梧大地,每至一處,都會有種強烈的氛圍縈繞在我身邊,都會感到一幅幅決戰(zhàn)貧困、奮勇脫貧的畫面撲面而來,讓我內心受到鼓舞和震蕩。
廣西全區(qū)脫貧攻堅工作如火如荼。面對如此浩蕩的時代畫卷,作為職業(yè)作家,我無法視而不見。我決定以報告文學形式創(chuàng)作一部作品,通過精準扶貧前線一樁樁生動事例,反映廣西各地扶貧工作者與當地群眾齊心協力脫貧圓夢的故事。
為此,我花一年多時間深入廣西各地采訪寫作。我去過生存環(huán)境惡劣的石漠化山區(qū),走過荒僻邊遠的山村,跨過遙遠的北部灣海島,前后采寫了將近三十個不同類型的扶貧脫貧人物事跡。
限于篇幅,我從中選取十七個既有典型意義又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匯成了這部紀實文學。
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我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過程中那些個體命運所發(fā)生的改變,描寫大時代背景下的人性、良知與責任,還有廣西大石山區(qū)那些不屈的精神和靈魂,努力使這部紀實作品像一幅立體圖卷,多面呈現廣西精準扶貧過程中的精彩細節(jié),藉以管窺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遷。
這部紀實作品的主人公,各自都有完全不同的精彩人生。他們當中,有外柔內剛的女市委書記,有白發(fā)蒼蒼的科技工作者,有普通公務員,有畢業(yè)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大學生,有回報鄉(xiāng)梓的碩士村官,有白手起家的殘疾青年,有在扶貧路上壯志未酬、以身殉職的基層干部,還有許多來自不同單位駐村扶貧的第一書記,等等。
精準扶貧是一項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為打好這場脫貧攻堅戰(zhàn),廣大扶貧干部在各自工作中,或與貧困戶同吃同住同勞動,或殫精竭慮尋找脫貧項目,或舍小家為大家,發(fā)出“不脫貧不回家”的錚錚誓言。他們頂烈日,冒酷暑,走泥濘,披風雨,義無反顧地投入到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
他們帶領著貧困鄉(xiāng)親揮灑汗水,改寫山村貧困歷史,描畫小康生活的美好藍圖。他們雖來自不同單位,卻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時刻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他們雖駐扎偏遠山村,卻跳動著與新時代節(jié)奏共振的脈搏。
因為他們的努力,從2012年至2017年,廣西累計減少貧困人口709萬人,有2000個村、11個縣摘掉貧困帽子。另據國家統(tǒng)計局核定,2016年廣西有111萬貧困人口脫貧,脫貧人數排全國第一位;2017年,廣西減少貧困人口95萬人,貧困發(fā)生率從7.9%下降到5.7%。在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成效考核中,廣西連續(xù)兩年被評為全國8個“綜合評價好”的省區(qū)之一。
這場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戰(zhàn)役,對每一個扶貧脫貧工作的參與者而言,都是一次人生蛻變。貧困山村百姓舊有的觀念和生活方式,正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只來自物質和環(huán)境,更是源于村民的內心。
他們知道,無論歷史大潮如何奔涌,總有一個莊嚴的聲音在心中回蕩:“在扶貧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不能丟下一個貧困群眾?!边@聲音就像燈塔,照亮他們心田,帶給他們無比的溫暖和自信。
責任編輯? ?藍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