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鵬
“爵位”原是飲酒的等級
“爵位”又稱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貴族或者高官的封號,用以表示身份等級與權(quán)力的高低。這個稱謂最早與飲酒有關(guān)。
爵是青銅所制的古代酒器,最早出現(xiàn)于夏朝晚期,盛行于商周時期。爵的基本形制為深腹、圓底、三尖足,前有流(傾酒的酒槽),后有尖銳狀的尾,側(cè)面有把手,口沿上有的分立兩柱。流和尾的造型是為使爵平衡和美觀。爵的整體造型舒展空靈,取的是雀的形狀,在古代,“爵”讀作“雀”。前面的流好像雀的長喙,后面的尾好像雀的尾巴,腹下三足好像雀的長腳。爵只能供有身份的貴族或者高官使用,平民百姓沒有資格使用。在國君的酒宴上,根據(jù)身份和職位的高低,爵的形制和組合也不一樣,等級森嚴。等級越低,爵放置的位置離國君也就越遠;等級越高,爵放置的位置離國君越近。這個放置爵的位置就叫“爵位”。由此“爵位”漸漸成為封號的稱謂。
“猶豫”其實是動物
在很久以前,經(jīng)常有兩種怪動物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一種叫作“猶”,住在山林里,它的樣子很像獅子,只是腿很短,它的聽覺非常靈敏,據(jù)說能聽到非常微弱的聲音。因它生性多疑,一聽到什么聲音,就怕有人來傷害它,立刻爬到樹上,要等半天看不見有人來,才敢從樹上慢慢下來。下來以后,還是很不放心,東張西望,忽然一溜,又上樹去了。這樣,一會兒上,一會兒下,上上下下反復(fù)折騰好幾次才罷休。另一種叫作“豫”,它的形體和猴子差不多,只是身體特別輕,跑動時能跳得很高,很靈活,它的視覺也非常靈敏,能看見很遠處的極小的動物。只要看見有什么東西,就怕受傷害,就躲起來,半天才敢動。
“猶”和“豫”這兩種怪動物,經(jīng)常在一起戲耍,兩種動物正好又都生性多疑。古人根據(jù)它們的習(xí)性特征,將它們的名字合在一起,組成一個詞叫作“猶豫”,用以形容人遇事疑惑,顧慮,遲疑不決,拿不定主意。
“人面桃花”與顏值無關(guān)
有人用“人面桃花”形容美女,估計作者以為這個詞是形容女子的容貌像桃花一樣美麗,故而用之。事實上,這樣的用法是對“人面桃花”這一成語的誤解。
“人面桃花”出自唐代孟棨的《本事詩·情感》:
唐代書生崔護,在清明節(jié),獨自一人到長安城南郊游玩,見到一個莊園,園內(nèi)花木叢生,幽雅宜人。崔護上前,叩門求飲,一年輕女子開門設(shè)座,并遞給崔護一杯水。年輕女子站在一株桃樹旁,含情脈脈地看著崔護。到了第二年的清明節(jié),崔護忽然想起這位女子,于是直奔城南,一看,門庭莊園一如既往,大門卻已上了鎖;桃花依舊,去年的美人兒卻不見蹤影。
人面桃花,去年今日,景同而人不見。同一景色,兩次境遇,因人面不同,心境也截然不同。于不經(jīng)意中偶然遇到美好事物,又在不知不覺中遠去,再回首時,它已隨風(fēng)而逝,空留回憶和遺憾。崔護失望之余,感慨萬千,便在左邊一扇門上題詩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边@首詩即《題都城南莊》,又題作《游城南》。
后來男女相見隨即分離,男子追懷往事,稱為“人面桃花之感”;也常借以表達愛情失意的情懷;或泛指愛慕而不能相見的女子,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悵惘心情。如柳永《滿朝歡》詞:“人面桃花,未知何處,但掩朱扉悄悄。”梅鼎祚《玉合記·言祖》:“蟬聯(lián)歲華,怕游絲到處將春掛,悶孤眠帳額芙蓉,可重逢人面桃花?!币沧鳌疤一ㄈ嗣妗?。
古人是怎樣稱呼春天的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里的“三春”就是春天。在古代,人們一般把農(nóng)歷正月稱為孟春,把二月稱為仲春,把三月稱為季春,這就是合稱的“三春”。
“悅怪若九春,馨折似秋霜”,阮籍詩歌中的這個“九春”也是春天,古代把春季三個月的九十天,按十天劃為一春,這樣整個春天就是“九春”了。南朝·梁元帝《金樓子·志怪篇》:“其花似杏,而綠蘂碧須,九春之時,萬頃競發(fā),如鸞鳳翼?!泵鳌ぬ埔督鸱鄹5刭x》:“瑤池疏潤,演麗于九春;析木分輝,流光于千里?!?/p>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這里的“青春”不是少年、青年人的年齡,它是指春天草木茂盛呈青蔥色,也是春天的代稱了?!冻o·大招》:“青春受謝,白日昭只。”王逸注:“青,東方春位,其色青也?!泵鳌⒒讹L(fēng)入松》詞:“但道青春未謝,不知芳徑苔深。”還有李大釗《時》“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青春”中的“青春”,都是春天的意思。
其他還有天端、艷陽、芳春、陽節(jié)、昭節(jié)、淑節(jié)、韻節(jié)以及蒼靈等,都是春天的雅稱,它們不但豐富了春天的內(nèi)涵,也豐富了漢語言文學(xué)的寶庫,是后人不可多得的一筆文化財富。
“原來”原來是“元來”
如果現(xiàn)在將“原來”一詞寫成“元來”,一定會被人笑話這個簡單的詞都不會寫。其實,“原來”本來就是“元來”,是朱元璋推行的文字獄,扼殺了明之前一直沿用的“元來”一詞,并使其搖身變成現(xiàn)在的“原來”了。
這種說法并非空穴來風(fēng),有詩為證:“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边@是南宋詩人陸游愛國名詩《示兒》中的前兩句,首句中的“元”字乃起初、開始、本來之意,用得非常貼切準(zhǔn)確,若改為“原”字,其意義就不太明顯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登上皇位后,疑心很重,不僅屠殺了不少跟他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功臣,還十分避諱,不能讓人沖撞其名,且早年當(dāng)過和尚、參加過黃巾軍的他,還忌諱人家說“光”“禿”“僧”和“賊”“寇”等字眼,甚至與這些讀音相近的字也不能隨便說,不少人就因此獲罪甚至殞命。如浙江府學(xué)教授林元亮作《謝增俸表》中有“作則垂憲”,北平府學(xué)訓(xùn)導(dǎo)趙伯寧作《長壽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福州府學(xué)訓(xùn)導(dǎo)林伯璟作《賀冬表》中有“儀則天下”,桂林府學(xué)訓(xùn)導(dǎo)蔣質(zhì)作《正旦賀表》中有“建中作則”,澧州學(xué)正孟清作《賀冬表》中有“圣德作則”,皆因“則”與“賊”同,被視為罵朱元璋起兵當(dāng)過賊,相繼問斬。常州府學(xué)訓(xùn)導(dǎo)蔣鎮(zhèn)作《正旦賀表》中有“睿性生智”,“生”與“僧”同,被視為罵朱元璋當(dāng)過和尚,斬。一次,朱元璋私游一寺,見壁上有詩云:“畢竟有收還有散,放寬些子也何妨?”朱元璋大怒,將全寺僧人全部斬首。
對“元來”這個詞,他更是一聽就起雞皮疙瘩。因為在他看來,“元來”不僅沖撞了其大名,還有“元朝回來”即“元朝要復(fù)辟”之意。這還了得?他要消滅這個詞,可這是個常用詞又不能不用。其手下一大臣善解其意,建議保留其大名中的“元”字,將其他的“元”字改為“原”字,得到朱皇帝的應(yīng)允。這無異于當(dāng)年一代女皇武則天為防止別人沖撞她,自己造了一個“曌”字,朱大皇帝也人為造了一個詞——“原來”,來取代原來的“元來”。從此,“元來”從辭典中銷聲匿跡,“元始社會”也變成“原始社會”了。
“俸”“祿”其實是兩回事
平時,大家習(xí)慣于將“俸”和“祿”連用,但在古代,“俸”和“祿”差別相當(dāng)大。
在《論語別裁》里,南懷瑾曾探討過“俸”和“祿”的不同,他說:“‘俸等于現(xiàn)在的月薪,‘祿有食物配給。祿位是永遠的,所以過去重在祿。”如果再細分,“俸”指錢幣,又稱俸銀或俸錢;“祿”指谷物,又稱祿米,所以,史料常以俸銀和祿米來計算官吏的俸祿。
具體到每個朝代,官員的俸祿發(fā)放形式又各有不同。據(jù)考,戰(zhàn)國至秦朝,官吏的俸祿以祿為主,粟米充當(dāng)了各級官員的“工資”。至兩漢,官員俸祿開始正規(guī)化,官吏職位的高低和俸祿的級別以“石”表示,俸祿以斛為計量單位(每斛約合130斤),按月發(fā)給粟米。共有16等,萬石官月俸350斛,百石官只有16斛??h令為千石至六百石官,每月90至70斛。這一時期,官員的俸祿由俸錢和祿米構(gòu)成,二者各占一半的比例。魏晉時實行九品中正制,俸祿的形式也一改從前錢谷各半的形式,為帛、粟、錢各占三分之一。所謂的“帛”就是絲織品的總稱。隋代官俸又恢復(fù)了兩漢時期以粟米計算俸祿的方式。唐朝的俸祿形式則變得靈活,俸祿里除了傳統(tǒng)的俸銀、祿米外,還加上了田。除正常的俸祿外,官員還可領(lǐng)取薪炭、綢緞、紙筆及雇用人員的俸料銀。
從唐朝中期開始直至明清,官員的俸祿構(gòu)成以貨幣形式為主。唐開元年間,開始嘗試將各種糧錢合為一起,以月俸為名,隨月發(fā)放,月俸已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工資制了。此后,“俸”錢漸漸占了主導(dǎo)地位,“祿”米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