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echthaler K.Simonis M. Popzyk C.Peiner T.Gries M. Tutsch
1. 亞琛工業(yè)大學 紡織技術研究所(德國) 2. STS紡織有限公司(德國)
在德國,約10%的勞動力會暴露于工作場所(金屬、玻璃、陶瓷和鋼鐵生產(chǎn)及鍛造、鑄造廠、消防隊等)的高溫環(huán)境中。在這些工作場所,員工因工作和環(huán)境條件而面臨極端高溫。除了大量的體力消耗外,環(huán)境溫度升高還會導致體溫[通常為(37±0.5) ℃]升高,從而引發(fā)危及生命的熱休克(≥40 ℃)。使用合適的防護服可對以抗這種危險。
傳統(tǒng)防護服主要通過服裝外層涂層提供保護。與此相反,研究項目“熱暴露下的工業(yè)安全紡織品的開發(fā)”(HEATex)則專注于服裝內層。傳統(tǒng)的棉質內衣在防護服內部用于吸收水分,而防護服則防止熱輻射和燒傷。因良好的吸濕性,棉纖維與皮膚直接接觸可吸收并儲存大量來自身體的水分。儲存的水分受外部加熱但并不會被防護服的外層吸收,這可能導致著裝者由于自身出汗而引起過熱或燙傷。此外,防護服的受壓區(qū)域也非常重要,因為它們阻礙了空氣循環(huán),從而阻止了可能的冷卻效果。若防護服外層受外部壓力而壓縮,則皮膚與內衣直接接觸,導致水分無法流失,將會引起更嚴重的燙傷。
在德國,從業(yè)者工作在熱環(huán)境因過熱和燙傷引起的工傷比例約占50%。使用新型功能化3D內衣的目的是將這一比例降至10%。可通過使用專門設計和開發(fā)的內衣用于高溫環(huán)境穿著而實現(xiàn)。設計采用了局部增強的3D間隔織物,一方面可避免皮膚與內衣大面積直接接觸,從而防止燙傷;另一方面,可通過排除濕氣防止過熱。此外,對防護膚受壓區(qū)域進行局部增強,以可靠地防止皮膚與防護服覆蓋層之間的接觸。
圖1 改性間隔材料在隔熱內衣中形成耐壓區(qū)
3D間隔織物的層數(shù)經(jīng)過了嚴格的設計、制作和驗證。間隔織物通常由2個平行的針織物層組成,并由第三層紗線(間隔紗,通常是剛性單絲)隔開(圖1)。通過這些層間的空氣滯留產(chǎn)生隔熱層。為防止燙傷,必須在整個使用過程中保持這種隔熱層。因此,在高應力區(qū)域(膝蓋、肘部、肩部、背部)需使用更硬、間距更大的間隔紗線進行局部加強。
該防護內衣的基本設計理念是由不同防護層組成織物結構。各防護層既包括間隔織物,也包括可利用各種物理機制吸收和反射熱流的層。
層結構必須能將織物所吸收的水份(汗液)輸送至外部(高擴散性),而非吸收水份或對皮膚傳導過多熱量(低導熱性)。在此,紡織品與皮膚之間的接觸面積存在目標沖突。高接觸面積能更好地排除濕氣,但有更高的熱傳導,低接觸面積具有更好的隔熱效果,但更低的吸濕性。此外,通過增大橫截面和開放式網(wǎng)狀結構可確保良好的通風和擴散性能。通過間隔織物的回彈性可減少服裝內層與皮膚之間的接觸。
該層結構還可通過低透射率和高反射率屏蔽來自熱源的熱輻射。采用了基于相變材料(PCM)的潛熱蓄能器,可用于抵消進入織物較里層的熱量輸入。此外,還通過反射層將熱輻射反射,從而減少熱量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