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莎莎
(大連市中心醫(yī)院心內科,遼寧 大連 116033)
慢性心力衰竭其根本的發(fā)病機制是由于心肌重構使心臟充盈和(或)收縮功能受到損害,從而導致了機體的肺循環(huán)和(或)體循環(huán)于血的一組臨床綜合征。造成心肌重構的原因為交感腎上腺素能系統(tǒng)功能亢進、腎素血管經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的亢進、AVP系統(tǒng)的亢進。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正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因此我國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據目前國內統(tǒng)計數據來看,全國城市居民心力衰竭發(fā)病率為0.6,農村居民心力衰竭發(fā)生率為0.3,發(fā)病人數約500萬人[1]。β-受體阻滯劑因其具有的負性肌力的作用所以使用時密切地監(jiān)測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是否發(fā)生惡化,往往患者在住院期間可以通過醫(yī)師的指導下使用β受體阻滯劑,但是常常因藥物的無規(guī)律的加減運用使得患者無法掌握到用藥規(guī)律,以至于患者出院后無法規(guī)范用藥[2]。我科藥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頗有效果,報道如下。
1.1 基本資料:納入病例均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治療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例,共計60例,應用信封法將全部病例隨機分組,試驗組30例,基線資料: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病例年齡為65~81歲,試驗組的平均年齡為(71.1±7.1)歲,對照組30例,基線資料: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病例年齡為64~80歲,試驗組的平均年齡為(70.9±7.2)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經過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 診斷標準:全部病例對的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參照《中國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3]中的診斷標準:①患者呼吸困難夜間加重、疲勞感、肢體可有不同程度水腫;②查體中課件肺底部不同程度的啰音;頸靜脈回流征陽性;肝臟可有不同程度腫大;③實驗室檢查:B彩超可見心室擴大、左心功能異常,血心房腦鈉肽水平異常。
1.3 排除標準:①急性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②風心病的患者;③嚴重心律失常未得到控制的患者;④肝腎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亢進未得到控制的患者;⑤精神類疾病的患者;⑥不愿參加實驗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患者根據心功能情況根據2002年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分會心力衰竭治療指南中提出的 根據患者的心功能情況適當調整藥物治療[4],以 ACEI類藥:培哚普利物為主;利尿劑:呋塞米;用或者不用地高辛為原則。酒石酸美托洛爾12.5 mg日2次口服。調節(jié)血脂應用阿托伐他汀鈣片20 mg晚睡前口服。試驗組30例在對照組基礎上將美托洛爾改為阿替洛爾25 mg日2次口服。兩組患者共觀察6周。
1.5 觀察指標:①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4周的左室射血分數(LVEF)變化情況;②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的血BNP變化情況。
1.6 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Excel表格建立數據庫,然后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8.0對兩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計數資料均應用(±s)顯示,計量資料比較應用t檢驗,結果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在治療后第6周的心室射血分數明顯提高,較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差意義(P<0.05),試驗組在第6周BNP明顯降低,較對照組差異具有有統(tǒng)計學差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及BNP變化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及BNP變化情況(±s)
注:*組間比較據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心力衰竭的發(fā)病機制復雜,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是由于多種原因是心心室肌發(fā)生重構,使原有的生理結構發(fā)生破壞,造成心臟輸血量不足造成一組臨床綜合征,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的研究逐漸深入,心力衰竭的治療模式逐漸開始從單一的強心-利尿-擴血管的治療模式開始逐漸轉換[5]。β受體阻滯劑可應用于所有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在Ⅱ~Ⅳ級的患者,具有減慢患者心率,降低心肌收縮力,減少心排血量及心肌氧耗量的作用,抑制竇房結和房室結的興奮性,從而起到了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癥狀的作用,血漿BNP是天然激素,是由心肌細胞合成,具有促排鈉、利尿等生理作用[6-7]。本文通過收集我院心內科收治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病例60例,通過研究了阿替洛爾治療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證明可以提高患者左室射血分數,減少患者的血BNP情況,較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阿替洛爾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可以提高患者心功能,降低BNP,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