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娟
江蘇省東臺市富安鎮(zhèn)農經站 江蘇東臺 224222
當前我國黨和政府對于農業(yè)農村工作高度重視,為竭力促進農業(yè)發(fā)展和農民增收,加快實現農業(yè)現代化和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各級各地政府及組織積極鼓勵農村農民進行土地流轉,和承包經營,以此實現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達成規(guī)模化效益,在積極的政策推動下,農村經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農民經濟收入得到了較大增加,但是產生積極效益的同時也存在諸多的發(fā)展弊端和不可不可否認的社會矛盾,有關于土地承包經營的糾紛案件便是其中最為明顯的一個矛盾。筆者經過深入走訪和調研通過分析發(fā)現雖然各地有關土地經營糾紛的案件層出不窮但最終依靠基層調解而處理好的達到了驚人的75%及以上比例。這就說明了,當前我國加強土地承包糾紛調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條明智的決策和必要的手段,它對于促進土地承包經營糾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也表明了我國土地承包糾紛調解手段上依然還有不足之處需要我們去思考探索和落實。在此筆者就以自身的實踐經驗對目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中關于糾紛調解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以為探求更好的解決之策提供理論性依據[1]。
調解是雙方或多方責任人就體現自身實際利益的具有分歧和爭議的事件,在人民法院或人民調解委員會的組織及支持下進行的友好、公正協商,以促進雙方達成利益協議,緩解彼此矛盾,降低矛盾和防治事態(tài)擴大的辦法。這是我國所特有的一種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有效辦法,人民調解在各行各業(yè)各層面都發(fā)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但是調解本身是一種協商的方式,是在爭議雙方的利益要求得到實現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的一種處理辦法,其本身不具備法律強制性,且調解工作具有較大的主觀性,其公平公正和合理科性存在一定的風險。其具體問題體現如下。
土地經營糾紛調解僅是解決問題的方式的其中一種,而不是問題解決的全部,他不能保證所有問題都能被處理妥當也無法保證絕對的公平公正,因為調解工作畢竟是人的工作,人在工作中帶來很大情感主觀。而現實工作中,土地承包經營直接關系到人民基本利益,如果背離了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那么調解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不僅不能有效解決問題,反而會加劇人民利益受損,帶來更大的新的矛盾使得問題擴大化,惡性化。當前我國農村某些地區(qū)在有關于土地承包經營的問題在處理糾紛案件中,僅僅依靠調解人員的基本道德修養(yǎng)或地方聲望開展調解工作,在實際調解中存在巨大的主觀行為,讓調解有名無實,體現不了公正性。一些地區(qū)甚至對于調解有“體現強者利益,調解弱者情緒 ” 的看法,可見基層的調解工作所存在的嚴重問題。比如,某村在一起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的調解工作中,同村兩人其中一人同調解人員有直接或間接的親屬關聯或利益關聯者,那么調解結果就具有更多的偏向于“關系戶”的可能,如此便會引發(fā)實際利益損失方的不滿,帶來更大的矛盾危及[2]。
凡調解均需有一定的制度標準和執(zhí)行程序,我國土地承包糾紛調解的主要法定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雖然有一部可依托的法律,但是該法對于調解的具體形式和調解的標準程序沒有作明確的劃分,尤其對于農村基層調解員而言,更不可能做到執(zhí)行的標準和嚴格。也因此在實際調解工作中,調解員會依據自身對于事件的理解和以往的工作經驗或協商的意見進行裁判調解。某些嚴重行為甚至借法律法規(guī)的漏洞進行濫用職權和非法行為。如,某些村委以集體財產的持有者身份立基層組織領導者威儀,對農村的土地承包、 流轉、合同處理的中違背正常程序和法律規(guī)定,肆意侵占集體財產,違背民主議事原則以及承包自愿原則,照顧個人意志損害土地承包人實際利益,且在產生糾紛中,偏袒強權欺凌弱小。很多訴訟案件中,因農民簽署的承包手續(xù)不完備,或不具備合法合同,帶來維權艱難,實際利益受損的情況也不在少數。所謂調解因制度性的缺失便變成了他人利益的“嫁衣”,調解也就名不副實。
絕大數農民對于維權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對于土地承包經營的政策、程序也不夠了解,在面對實際承包、轉讓等經濟活動中通常都是交與本地村委會和集體組織進行代辦,自身對于合同的簽訂以及具體的利益分配等問題不夠了解。一旦出現利益受損,既無有效維權的法律依據,又找不到表達自身權益訴求的部門。所以對于相對熟悉的基層調解就存在過大依賴,然而基于調解者的主觀因素,以及調解行為未有健全的監(jiān)督管理機制,往往未能體現農民的實際利益,但農民因訴求無門只能反復申請調解,或干脆接受調解的不公正。
首先,要加強農村調解人員的法律法規(guī)教育,讓他們知法、守法、從嚴從實執(zhí)法。堅決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樹立法制觀念和調解責任心。其次,加強基層調解委員會的組織建設,積極引進和增補專業(yè)性調解人才、法律人才,落實并開展好基層調解工作,比如可以邀請法官、公正員、檢察官、律師、人大代表以及政協委員組成調解志愿隊,聘請退休法律教授、經濟類教師、法務工作者參與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調解工作,為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調解提供強大的人才及理論支撐,以保障調解的法律性和公正性。
基于現行的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制度的不健全,對于調解的具體措施和執(zhí)行條款列舉不明的現狀,就需要我國政府深入了解當前實情,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加強完善土地承包經營管理的相關制度和條文要求,規(guī)范土地承包經營等經濟活動的行為,同時必須根據具體問題制定針對性的糾紛調解制度,對于糾紛的類型,含義進行界定,對調解的方法和手段進行規(guī)定和規(guī)范,對于不同糾紛內容給予不同的調解處理方式,保障糾紛調解無缺失無較大差錯,調解及時,處理合理。另外,還必須加強對農民群眾的維權普法宣傳力度,提升他們的維權意識。調解委員會要進行調解工作程序的明確公示,讓農民真實的了解調解,了解土地承包經營法律,同時在涉及土地訴訟的法律上要放寬當事者上訴的條件,需要對民事訴訟法作相關的修改,以為弱勢群眾創(chuàng)造更多的維權途徑。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糾紛的調解體系,將調解人員及工作各環(huán)節(jié)納于制度的統一監(jiān)管考核體系,以此實現調解工作的落實,確保調解的公正、公平和及時高效。比如,對于情況較復雜涉及利益較大的土地承包經營糾紛案件,如當事人與調解員存在親屬關系以及利益往來者必須主動避嫌,同時要求設立多名調解員共同參與調解,對于把握不準或法律上有疑慮或調解組存有爭議的案件需提請上一級調解組織進行解決,或者邀請專業(yè)認識予以審視,防治出現調解執(zhí)法臆斷而為,有損實際利益的不合理行為。同時,對于調解的案件要進行標準化記錄的歸檔,對于處理過程中出現的違規(guī)為法行為要予以堅決的嚴肅處理,將調解的責任落實到人,落實在項,執(zhí)行追責機制,以此防微杜漸,促進基層調解的合法合理合情。
新時代下我國的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工作還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落實,調解的程序還需要進一步規(guī)范,調解的制度及法律法規(guī)也需要不斷的加強和完善,調解員的思想及工作態(tài)度須保持端正,調解的方式方法也要不斷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如此方可有效維護農民的基本權益,保障農村的安定和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