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蘇州市留園中心小學校,江蘇 蘇州215008)
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對于數學課程目標在原有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新增加了基本數學思想和基本數學活動經驗。于是,每個老師在課堂上都充分開展數學探究活動,重視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力求使自己的課堂緊跟課改。但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發(fā)現,貌似學生雖然人人參與了數學學習活動,其實不然,經驗原來也有“假性經驗”,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往往是浮于表層的,作為教師,如何引導學生“不畏浮云遮望眼”,真正做到“深入底層”,讓“假性經驗”成為“真性經驗”。筆者覺得,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照本宣科,用心填鴨、滿堂灌,看似非常認真,實則效果不好。學生作為那只可憐的“鴨子”,雖然肚子吃得飽飽,但是不容易消化的同時,不會自己去理解新的知識,對知識的理解是停滯的,是呆板的。由此獲得的經驗可稱為“填鴨經驗”。
比如在教學表內乘法口訣時,學生剛開始學習2、3、4的乘法口訣。教師在口訣編制的過程中,干預性較強,完全是教師牽著學生經歷了編口訣、記口訣、用口訣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填鴨”過程中,完全只是被動地學習,最終口訣會背了、會用了,但不知其所以然。在接下來學習6、7、8、9的口訣的過程中,無法將之前的學習經驗順利遷移到新知的學習之中。這樣的“填鴨經驗”是一潭死水,學生最終只是學到了數學知識和技能,卻沒有數學思考。
在美國教育家杜威看來,學生經歷了課堂上的數學活動,并不代表就獲得了數學活動經驗,學生被動式的學習和主動式的學習是完全不同的。觸其表,深入核,將數學課堂從“填鴨式”真正解脫出來,作為教師,更側重于引導學生從對問題的分析中得出結果,從過程中學會思考。筆者認為,只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才能靈活運用已有經驗解決新問題,這就需要“體驗經驗”,活用數學,用活數學。對于乘法口訣的教學,在學習伊始,教師就創(chuàng)設情境,聯系乘法的含義,通過對“幾個幾”的認識,引導學生自己編成乘法口訣,在編口訣的過程中體會口訣里每個字詞的含義和多一字、少一字的不同。然后組織學生觀察口訣,找出規(guī)律。最后再組織學生應用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的探索——發(fā)現——應用的過程就是幫助學生積累活動經驗的過程。學生在后續(xù)的學習乘法口訣學習中,都能運用這樣的“體驗經驗”,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于數學活動經驗,其實也有“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之分。比如在教學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除法時,例1是46÷2,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擺小棒,將4捆小棒和零散的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得到每份是2捆小棒和3根小棒,得數自然就是23。學生在這個操作過程中獲得了“體驗經驗”,這個經驗是感性的,是直接從分小棒的過程中產生的。學生利用該經驗,進行豎式的筆算。但是,很多學生會直接將豎式寫成一步的,即算4÷2的同時算6÷2。于是乎,很多教師會強調要把個位上的6移下來再算。而學生對于為什么要這么做卻是一知半解。
在這樣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似乎在教師的引領下,掌握了一定的數學知識,也學會了如何來分析解題,但細究之下,學生的認識依然是停留在“說一說”、“擺一擺”等比較淺表的層次。這樣的“后遺癥”就是學生只會跟著教師走,教師成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導航儀”,要是失去了這個“導航儀”,學生就會再次迷路。還是剛才的例題,教師只需點撥學生將分小棒的“感性經驗”進行數學的思考,理性的分析,怎樣在豎式的計算過程中充分體現分小棒的操作步驟,即分小棒是兩次完成,先分整捆,再分零散;那么豎式計算中也要分兩次,先算十位,再算個位,這時就強調把個位上的6要移下來,便于體現出分兩次的過程。這樣的解析,將感性經驗升級為理性經驗。
“個體經驗”包括兩層意思,一個是學生對于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與分析停留在“單兵作戰(zhàn)”階段,與同學、團隊之間合作較少;另一個是對于學習的知識往往以“點”居多,不能連成“面”,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聯性不強。
比如《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蘇教版教材比較有特色的一塊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從三年級開始在每冊中都有教學知識點。學生在每次的學習過程中,根據所需解決問題的類型積累相關的理性經驗,會用所學策略解決相關問題。但當在六年級總復習時,學生面對混合參雜的新問題,卻不知采用怎樣的策略去解決最為合適。學生往往直覺地憑著自己的“個體經驗”,粗糙地去解決問題,最終發(fā)現“此路不通”,只得另覓他徑。其實,碰到這樣的問題,首先要認真審題,找出條件中的關聯,分析因果,對癥下藥。有些新問題其實不在于“題新”,而是“題組”。很多復習題往往是將之前的知識整合在一起,這就需要采用多種策略共同解決。這就需要教師將學生的“個體經驗”凝結成“體系經驗”,展枝露節(jié),全面部署,逐層突破了。
通過以上的實例與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在小學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過程中,“假性經驗”是個“地雷陣”,我們必須時時避開,處處小心,只有讓“假性經驗”無處“生根”,“真性經驗”才會“發(fā)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