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媒體
許廣平上大學時寫過一個考試題目,名字叫《羅素的話》,交給了老師魯迅。魯迅審稿后批道:“《羅素的話》擬給90分,其中給你5分(抄工5分,末尾的議論2分),其余的85分都給羅素?!币馑际?,這篇論文講羅素講得太多,而發(fā)揮自己觀點的地方幾乎沒有。
不愧是魯迅,說了85分給羅素后,還要加個括號補刀,把實際得分克扣到2分?;蛟S,他這句話的實際意思是說,我給了你88分的感情分哦。
不過,這也不算什么,自古至今,無論是爛到無敵的試卷,還是妙筆生花的美文,總能激發(fā)某些考官的創(chuàng)作欲,讓他們寫出令人笑噴的評語。
清朝詩人張問陶在萊州主持考試時,出的題目是“伯夷叔齊”。有個考生不知道伯夷、叔齊是兩個人的名字,把四個字拆開寫了篇文章,共分八個自然段。張問陶于是模仿戲文的語氣在試卷上批注:“孤竹君,哭聲悲,叫一聲‘我的兒子呵!我只知你倆在首陽山上做了餓死鬼,誰知你倆竟被人做成了一味吃不得的大炸八塊?!辈?、叔齊如果能聽到,想必也會哭暈在廁所。
明朝成化年間,考生陳公甫、莊孔暢、章德懋一起進京參加會試。結果發(fā)榜的時候,榜單上獨獨沒有陳公甫的名字。大家一起去查卷子,才發(fā)現(xiàn)陳公甫的文章開頭是這樣寫的:“人各有其等,圣人等其等。”用古文寫文章,生硬的省略容易產(chǎn)生歧義。因此考官在夾批里寫道:“若要中進士,還須等一等?!痹捳f得溫柔又堅定。
由于文句不通造成考官無法理解意思的情況還不少。
紀曉嵐做主考官時,就曾經(jīng)給一篇難以理解的文章寫批語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眱蓚€黃鸝鳴翠柳,意思是說文章寫得像是鳥語,完全不知所云;一行白鷺上青天,意思是不知道你要讓我們理解到哪里去,該不是要上天吧?
類似的批語還有“高山滾鼓,撲通撲通”,意思是你讓我不懂不懂呀。這也不奇怪,畢竟考試千千萬,考生也是各不同。
民國初年,康有為曾到山西主持縣長考試,題目是“廉吏民表”。有個考生沒讀過包拯《乞不用贓吏》中的“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這句話,以為這里的表就是類似excel表之類的東西,寫道:“如今真是個盛世啊,世界之表多也,有攝氏表、華氏表,如今又有廉吏民表……”康有為看完哭笑不得,批注道:“題目是廉吏民表,你卻扯攝氏表、華氏表,如果我出題《閻錫山論》,你是不是要說‘山西之山多也,有五臺山、中條山,如今又有閻錫山………
更奇葩的是,還有威脅老師的學生。有個學生答不出題,就在試卷上題詩一首:“未曾提筆淚漣漣,苦讀寒窗十幾年;考官若不把我取,回家一命歸黃泉!”主考官的回復是:“未曾提筆淚漣漣——不必;苦讀寒窗十幾年——未必;考官若不把我取——勢必;回家一命歸黃泉——何必!”
清代的《堅瓠戊集》里也記載著一個故事,某次考試題目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要考生圍繞“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寫篇文章。有個秀才寫道:“一代一代又一代。”這是地地道道的白話文,形同兒戲了。因此考官李宗師批道“二等二等再二等”,把該考生定為六等。
按照明清的“六等黜陟法”,這個秀才回到鄉(xiāng)里也當不成秀才了。所以說,考試有風險,考生須謹慎!
當然,如果遇到好的文章,主考官也是不吝筆墨,極力夸贊,完全不顧考生可能會產(chǎn)生驕傲情緒的事實。康熙年間一位姓李的考官贊嘆某考生的文章“深刺題髓,而出以清俊,正如殿內(nèi)五龍,每夜欲生風雨”,可見愛極了這篇文章。
有的考官甚至會在批語里表明,考生之所以能被錄取,自己是出過力的。元朝湖廣鄉(xiāng)試第13名聶炳的卷子上,考官彭士奇批道:“……一同經(jīng)考者殊不滿意,余見其組織題意已密,亟從史拔擢,以備一經(jīng)之選?!逼渲袩o不包含著自己發(fā)掘到人才的欣喜。
還有一位姓彭的考官夸獎考生的文章寫得好,把其他人的文章都比作蟲子的嗡嗡聲:“蓋腰鼓百面,以破蟋蟀之鳴、蒼蠅之聲者也?!辈贿^這位考生最后只得了第18名,不知道排在他前面的那些考生看了這句評語該做何感想。
還有更厲害的,梁啟超當考生時曾收到過著名的情詩評語。梁啟超參加會試時,考官李文田很欣賞他,而其他考官不喜歡他。李文田力爭,被其他考官說是“廣東人護著廣東人”,李文田只好悻悻罷手,并在試卷上引用了張籍的“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這句詩作為批語。
要知道,張籍這首詩以女人自居,是下級說給上級聽的,可見李文田對梁啟超的欣賞程度。
除了花式吐槽、極盡贊美,主考官的評語有時也透著無奈,甚至直接影響考生能否被錄取。
清朝時,主考官特別注重考生的書法,龔自珍當考生時就吃過這樣的虧。他的字書寫潦草,因此只在會試里取得了三甲十九名的成績。龔自珍很生氣,把女兒、老婆、小妾、婢女統(tǒng)統(tǒng)叫來,讓她們練字,而且只練科舉考試用的館閣體。從此之后,只要談到科舉,他就理直氣壯地對朋友說:“吾家婦人無一不可入翰林?!?/p>
這種事情在清朝簡直不勝枚舉,以至于一位考官看完字跡潦草的試卷后,忍不住批道:“汝文佳而字體模糊,耗我半夜心力始能辨晰……”你的字這么潦草,是要累死我的節(jié)奏啊!清末名臣張謇在考試時就被考官張之萬評為“干枯,無福澤,其人必老邁,不宜為多士之魁”。意思是,你的字這么干枯,想必人也很老,不如回家頤享天年吧!
嘉靖十一年(1532年),考生林大欽的文章由于不符合寫作規(guī)范,引起了考官的爭議。都御史對這份試卷不甚欣賞,評道:“安有答案無冒語者?”大學士張孚敬卻認為,此卷雖不完全符合格式,然而文字明快,建議給皇上看看。沒想到,明世宗很喜歡這份卷子,當即賜詩一首:“林姓富貴勝中華,三狀四眼六探花。五會七解八宰府,九尚十世作行家?!本瓦@樣,沒按照題目要求答卷的林大欽22歲就當上了狀元。
康熙對考生李蟠的評語也很大度。李蟠參加會試時,怕自己餓壞,帶了三十多個饅頭、十幾個雞蛋進了考場。在考試那天,他吃掉了這些夠普通人吃一個星期的食物。也就是說,別人主要是去答題,他主要是去吃,結果到了考試結束的時間,他的題目還沒答完。
最后主考官看了考卷,感覺題目答得不錯,可惜超時了。多虧康熙賞識他,下旨道:“李蟠乃苦心之士,而國家正在用人之際,得一士勝置一軍,對其仍按章擢錄?!?/p>
還有的考生自己給自己寫評語,這恐怕是歷史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事例。
有一年,唐朝考官杜黃裳請考生尹樞主持考試。尹樞選了不少人,考生都心悅誠服。最后,還差一個狀元沒選。尹樞哈哈一笑,說:“狀元非老夫不可?!逼渌艘捕纪狻>瓦@樣,尹樞成了歷史上唯一把自己評為狀元的考生——這真是“有權不用非君子”。
當時的考試雖殘酷,但這些考試評語,或犀利或幽默,無不表達著主考官對考生的愛恨交織,讓考生從中獲得一些裨益。如果要評選古代的段子手,考官必須被投一票!
編輯/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