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凡
語文這門學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tǒng)一的特征。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過于強調(diào)工具性,不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小學生好奇心重,要想有效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教師應(yīng)善于創(chuàng)設(shè)問題解決的機會,讓他們在問題解決中加深對閱讀文本的理解,從而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一、立足文本,讓學生在參與中習得
教師在課堂上提問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發(fā)散思維,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識。但長期以來,教師在課堂上沒有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以至課堂提問比較呆板,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對此,教師應(yīng)在觀念上做出改變,要立足文本,圍繞學生開展教學,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讓學生在自主參與閱讀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自主地閱讀課文,讓他們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課堂上提出來。在課文閱讀結(jié)束后,有的學生會問:“火柴那么便宜,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去買她的火柴?”就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自主思考并進行討論,讓學生在參與式的討論過程中解決問題,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課文所揭示的社會現(xiàn)象。
二、著眼題目,讓學生在疑惑中出發(fā)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仔細品味文章的題目,可以讓學生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對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在設(shè)計問題時要結(jié)合文章題目來進行,讓學生一讀到課題就想帶著疑惑去閱讀,進而在閱讀過程中發(fā)展思維能力。以《桂林山水》一課為例,課文描述的是桂林山水的美。教師在教學時可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句話來設(shè)計問題:為什么桂林山水有著“甲天下”的美譽?文中那些詞眼可以體現(xiàn)出來?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描寫山水之美的詞語和句子,還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桂林山水的美。
三、借助媒介,讓學生在情境中探究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貫穿于教學始末。但是在以往,教師所設(shè)計的問題往往比較僵硬,課堂往往流于 “師—生”單向灌輸。多媒體教學可突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所呈現(xiàn)出來的知識更加直觀、形象,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在《坐井觀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先讓學生觀看該課文的卡通視頻,結(jié)合視頻內(nèi)容中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文章的內(nèi)蘊。這樣,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此時提出的問題能更好地引發(fā)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所要表達的寓意。
四、立足生活,讓學生在意會中生成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與生活有關(guān),而小學生獲取知識的第一來源也是生活,將教學與生活結(jié)合起來,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引導學生在互動中生成生活中的問題,讓問題解決在意會中自然生成。以《柳樹和棗樹》的教學為例。柳樹和棗樹是生活中常見的樹木。在教學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前尋找生活中的柳樹和棗樹。上課伊始,先讓學生描述并交流自己所看到的柳樹和棗樹是什么模樣,提出自己想了解的問題答案,再引導學生意會課文的主旨。
五、抓住情感,讓學生在閱讀中共鳴
語文閱讀教學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同時也讓學生體驗文章的情感,讓學生在文章學習的過程中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養(yǎng)。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將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聯(lián)系起來是教師開展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wù)。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時,要善于抓住作者的情感設(shè)計問題,從而讓學生在閱讀中產(chǎn)生情感共鳴。
《狼牙山五壯士》一課,字里行間透露了對狼牙山五壯士那種英雄氣概的贊美和欽佩。對小學生而言,他們沒有類似的生活閱歷,很難理解這些文字。為了彌補這一缺憾,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與該課文有關(guān)的影片,讓學生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先了解狼牙山五壯士的經(jīng)歷和人格魅力,再讓學生討論問題,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引起情感共鳴,進而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生發(fā)愛國情懷。
須注意的是,在基于問題解決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表述視角,還應(yīng)凸顯文章的主題,注重問題解決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的小結(jié)。因為有效的課堂總結(jié)可以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學習情況,方便教師改進教學。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問題討論時,對表現(xiàn)好的學生要給予表揚,對表現(xiàn)失利的學生要給予鼓勵,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在學生探討問題后,要對他們的表現(xiàn)進行適當?shù)脑u價,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不足。另外,教師還要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學會對他人做出恰當評價,以便他們更好地完善自我?!簦ㄗ髡邌挝唬航魇∧喜屑t谷灘新區(qū)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王鋒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