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具·香品·香文化”展文物解讀"/>
文 /孟 倩
宋 趙光輔 番王禮佛圖 28.6cm×103.5cm 絹本設色 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藏
香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濫觴之日起,便具有一種神秘高貴的氣質,隨著中華文明的形成、融合與傳播,逐漸展現(xiàn)出其獨特的價值。古人的用香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文人讀書作畫、宴請賓客要熏香,女性熏衣取暖、相思感傷會用香,子孫祭拜先祖、信徒尊佛崇道亦需燃香。不同時代、不同場合、不同身份的人所用香具、香品也有所區(qū)別。古人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逐漸融入各類香具、香品與用香方式,從而構成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香文化。
安徽博物院舉辦的“幽香氤氳—香具·香品·香文化”展選取各代各類香具以及承載用香場景的書畫、雕刻藝術品進行展示,從而對古人用香故事進行構建。展覽內容分為“馥郁繚繞:香具發(fā)展小史”“香之神:香具與信仰禮儀”“香之韻:香具與世俗生活”“香之道:香品與品香”四個單元。第一單元以時間為主線展示香具的時代演變;第二單元、第三單元分別闡釋香具在不同場合中的運用與思想內核;第四單元通過對香品、沉香雕刻藝術品以及品香的展示將展覽升華至對香文化的剖析上。展覽通過對香具的展示,香文化在宗教信仰、世俗生活中發(fā)揮的作用的闡釋,打造出一個視覺、嗅覺、聽覺皆備的沉浸式展覽,使觀眾在展覽中感受古人的用香生活,增長知識、愉悅心情。
文章以展覽為基礎選取在不同場合,不同身份的人所使用的精品香具、書畫以及雕刻藝術品,從漢代的博山爐到宋代的繁昌窯青白釉斜直紋杯式爐,從宋代的綠釉獅蓋香薰再到清代的鴨形帶座銅香薰,抽絲剝繭地深度解讀展品所蘊含的文化信息與藝術情趣。
漢代道教對香的使用起到了推動作用。中國道教的教義里,仙人不食人間煙火,而是以香氣為食,道教還認為香可通神,《海藥本草》記載:“拌和諸香,燒煙直上,感引鶴降……”道家以為降香燃燒能引來仙鶴,能上達天宮。所以在道教的各種儀式中,經(jīng)常采用熏香的方式。漢代流行神仙方術和黃老之學,傳說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這三座仙山就是“博山”?!安┥綘t”的造型來自于道教,在眾多香具中獨樹一幟。
漢
高29.2厘米、口徑10.7厘米、底盤徑29厘米
安徽博物院藏
人形柱博山爐,爐作豆形,子口,圓深腹,短柄,喇叭形足。爐蓋堆塑層層山巒,山巒上線刻有祥云、瑞獸。山頂立一鳳鳥,昂首挺立,器身與蓋上皆有鏤孔及陰刻線紋。爐腹口沿與蓋沿各有一個小鈕用于連接器蓋與器腹。柄作人形,雙手掐腰作跽坐支撐狀,頭戴冠,深目高鼻,留有胡須,其身后雕刻有一對翅膀,當是羽人。羽人形爐柄承接博山爐器腹是常見的博山爐造型。爐的足部分置三只坐熊,憨態(tài)可掬,其下連一圓形平底承盤。
兩漢的香文化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絲綢之路的開通,使大量香料從境外引進。漢代國家的安定強盛,也促使“用香”這一儒雅的行為很快在貴族階層流行開來。根據(jù)考古資料顯示,自西漢晚期到東漢期間,大約半數(shù)的墓都有熏爐隨葬。兩漢的博山爐頗有精品存世,可知其制作與使用盛極一時。西漢時,南海乃至遠西的龍腦、蘇合等樹脂香料傳入中土,此類香料芬芳馥郁遠勝于茅香,熏香方法需要炭火烘烤揮發(fā)香氣,于是出現(xiàn)了與之相適應的博山爐。孫機的《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載:“焚燒樹脂香料的香爐,爐身要作得深些,以便在下部盛放炭火、樹脂,爐腹往往做成封閉的,同時將爐蓋增高,在蓋上面鏤出稀疏的小孔,透過小孔的氣流挾帶熏爐上層的香煙飄散,而爐腹下部的炭火由于通風不暢,所以只保持著慢慢陰燃狀態(tài),正適合樹脂類香料發(fā)煙的需求?!?/p>
明
長15.2厘米、寬22厘米
金寨縣文管所藏
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銅造像牌,長方形,銅牌正面有浮雕,正中上方為玉皇大帝,下方兩側各立一童子,童子前方各有一把寶劍。香爐置于銅牌中心靠下位置,爐中重煙繚繞,右旁有龜一只,首和一側后足抬起。四角是叫龍騰云紋飾,上方的兩片云彩中刻有“日”“月”二字,背面有陰刻行書“大明國直隸鳳陽府壽州下蔡,住奉道施牌祈嗣,信士何摽目為求子告施舍。玉皇大帝寶牌一面,早生智惠之子,舟保家門清吉,買賣亨通,嘉靖四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施。懸牌弟子計守?!?。銅牌上部兩角有兩個穿孔,當是穿繩懸掛之用。
這是一件道教信徒向玉皇大帝求子的銅牌,銅牌正面的玉皇大帝及童子面前置有寶劍與三足鼎式爐,說明民間在祈求神仙降福等活動時,香爐在其儀式中是不可或缺的法器,裊裊升起的香煙不僅可以營造神秘的氣氛,線香的味道還可以除穢,通靈、凈化心神。
佛教主張用香,把香稱作佛使,用以溝通眾生與佛。焚香上香幾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內容。從日常的誦經(jīng)打坐,到盛大的佛浴法會,特別是法會活動,必以隆重的上香儀式作為序幕。《大藏經(jīng)》幾乎每一部中都有香的出現(xiàn),其中僧眾廣為誦贊的《維摩詰經(jīng)》《壇經(jīng)》《華嚴經(jīng)》等更是多處以香來論心性、佛法、修持,如《妙法蓮華經(jīng)·法師功德品第十九》:“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子,受持是經(jīng),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凈鼻根,聞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須曼娜華香、提華香、末利華香、蘑葡華香、赤蓮華香、青蓮花香、拜蓮花香、花樹香、果樹香、旃檀香、沈水香、多摩羅跋香、多伽羅香及千萬種和香、若末、若丸、若涂香,持是經(jīng)者,于此間住,悉能分別……能別知眾生之香……亦聞天上諸天之香……又聞諸天身香,等等,以至于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其所在?!?/p>
在佛教中,有一些香具專門供上層社會、僧侶行香禮佛時使用,如鵲尾行爐、蓮花寶子就有特定的使用場合。也有一些香具可供普通民眾行香禱告,如杯式行爐。
北宋
高12.5厘米、口徑8.8厘米、底徑7.5厘米
安徽博物院藏
磁州窯白釉杯式爐,釉色乳白,質地溫潤細膩,深腹、寬折沿,口部突出于口沿,圈足成喇叭狀,從下至上分三層階梯內收,圈足末端外翻內卷。行爐為行香禮佛之器,或置于桌上供人祈禱,或置于僧人席前供人行禮,或置于地上供人做法事。宋代,以陜西耀州窯與河北磁州窯為代表的北方窯系多生產(chǎn)杯式行爐。這件白釉杯式爐從形制、釉色上看應屬河北磁州窯生產(chǎn)。唐宋時期所見行爐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即長柄行爐(鵲尾爐)和杯式行爐(香盞)。這件磁州窯白釉杯式行爐與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的宋趙光輔《番王禮佛圖》中位于手持金色鵲尾爐番王身后的第二位番王手捧的杯式行爐十分相似。
高11厘米、口徑12厘米、底徑6.5厘米
安徽博物院藏
繁昌窯青白釉斜直紋杯式爐,釉色青白中泛黃,深腹內收,侈口,腹部均勻飾數(shù)十道斜直紋。短柄下承接圓餅足,爐柄上飾一道凸棱。繁昌窯是安徽地方民窯,以燒制青白瓷為主。
禮佛用的杯式爐分布較廣,南北方均有燒造,但南北方杯式爐在器形、裝飾上有一些差異。南方窯口燒造的杯式爐相較北方窯口燒造的杯式爐爐口折沿較窄或無折沿直口,器形偏小且爐柄較短。
宋代,行香之風十分盛行,姚寬《西溪叢語》卷下云:“行香,起于后魏及江左齊、梁間,每燃香薰手,或以香末散行,謂之行香,事無經(jīng)據(jù),乃罷。宣宗復釋教,行其儀。朱梁開國,大明節(jié)日,百官行香祝壽。石晉天福中,竇正固奏,國忌行香,宰臣跪爐,百官立班,仍飯僧百人,即為規(guī)式。國朝至今因之?!彼纬檀蟛堆莘甭丁吩疲骸靶邢慵瘁尳讨^行道燒香也。行道者,主齋之人親自周行道場之中,行香者,爇之于爐?!?/p>
宋以前香爐多用于熏香衣被、禮佛崇道。宋以后特別是南宋,香爐與文人關系愈加密切?!凹t袖添香夜讀書”,宋代文人甚愛香,并將品香、制香、斗香發(fā)展到了極致,香爐、香薰在文人讀書、宴客、雅集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宋代以后文人在香具的發(fā)展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使香具的風格烙印上了清新淡雅之風。這一時期香爐種類豐富,有杯式、豆式、奩式爐、三足爐、鏤孔爐等,文人或將香具用于陳設,或用于把玩,或熏香怡情。到了明清時期,香爐和文房用具便成為書房中比較固定的組合。
北宋
高11厘米、口徑11.4厘米、腹圍36.5厘米
安徽博物院藏
景德鎮(zhèn)窯影青釉香薰,出土于合肥市北宋包拯次子包綬之墓,爐蓋呈半球形,爐蓋頂端鏤孔作成菊花瓣,其下刻為重疊的二十四峰,山峰間有16個圓孔,蓋口邊緣刻劃兩道弦紋,子母口。圓筒的爐身,下邊淺淺的三個花形足,造型渾圓飽滿,清麗雅觀。通體施影青釉,胎泛灰白色,質地細膩堅硬,釉面滋潤光亮。博山爐自魏晉南北朝之后逐漸消失,但從這件香薰的身上仍可以尋到博山爐的蹤跡,爐蓋做成博山爐的造型,爐身則使用了筒形爐身作為搭配。
北宋
高32厘米、口徑12.2厘米、底徑12.3厘米
安徽博物院藏
吉州窯綠釉獅蓋香薰,香薰蓋上蹲踞一獅子,獅子側目昂首,尾部上翹,腳踏繡球,造型憨態(tài)。香薰下部為一蓮花須彌座造型,蓮瓣局部刻意不施釉,露出黃白色胎體。綠釉與白胎相互輝映,形成蓮瓣不同側面的陰陽變幻,使整件器物飽滿不失靈動。香薰爐蓋上部做成獅子造型,是封閉式香爐中最常見的一種。安徽宿松縣北宋元祐二年墓中出土的這件獅子香薰,爐身是覆蓮座上捧出的一朵蓮花,花心里的蓮蓬正好是香爐蓋,蓋頂一只戲球的坐獅。偏著頭,張著口,張口是出香獅子固定的姿態(tài),為使煙從口出,宋人稱之為“出香”。周密《武林舊事》卷九列有張俊進奉高宗的禮單中有汝窯“出香一對”,即此。
清
縱34.5厘米、橫90厘米
安徽博物院藏
焚香讀畫圖軸,畫中一書生模樣的老者斜倚在一塊蒼石上,一侍者面朝老者手握畫卷,態(tài)度謙恭,似要將畫遞給老者鑒賞。老者身后有一長幾案,長幾案上僅有一只三足兩耳爐。老者、侍者、幾案、香爐掩映在一片竹林與芭蕉之中,氣氛靜謐悠然,仿佛能感受到陣陣微風,聽到聲聲鳥鳴。畫上題有“焚香讀書畫圖”。此畫為清代書畫家葉兆蘭所作,葉兆蘭的許多友人在題跋中對文人葉兆蘭其人其畫進行品評,其中石胡夢寫道:“吾友篁墩卓山子,其清在古復在心,自昔不隨俗嗜好,讀書以外惟耽吟,吟到狂時大索飲,醒來仍是清胸襟,案頭點勘宣和譜,要與古人結賞音。一生愛畫入骨髓,不惜典衣供值金,我恍涂鴉少成法,每投片紙如璆琳,問君不減嗜痂廨,乃云愛古敢薦今,閑來埽苔踞石坐,鴨爐烹編海南沉,品題頗得畫中秘,會心妙合無弦琴,無聲之詩且可讀,簡中三昧真能尋,君盧負郭卻雅市,相遇如游翰墨林,一瓣心香拜倒地,雅人之間何其深。”
中國香文化的發(fā)展成熟與女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漢唐以來制香、熏香、化妝是女性起居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唯有香才可以表達她們內在的神韻。在男權至上的封建時期,從待字閨中的姑娘到為人妻、為人母的少婦老妻,絕大部分女性的“香艷”總被藏于深閣,等待自己所托之人的欣賞與贊美。女性所用香具精致秀麗,在古代女性詩人的閨怨詩中總能發(fā)現(xiàn)“爐瓶三事”“香鴨”的身影。
清
通長22厘米、通寬9.5厘米、通高27厘米
無為縣檔案局藏
清
通長23厘米、通寬 9厘米、通高27厘米
無為縣檔案局藏
這兩座鴨形帶座銅香薰造型生動、刻畫細致。其中一只銅鴨整體鑄成鴨型,從鴨的腹部處分為上下兩部分,子口扣在母口上,底座可以拆卸,鴨子翅膀上的羽毛清晰可見。鴨子一只腳踩在方形座上,一只腳翹起,作回首張口狀,似閑庭信步。鴨腹中部與頸部相通,使得香煙從嘴部飄出。另一件鴨形帶座銅香薰形制與第一件鴨熏相似,不同之處在于鴨子沒有一分為二,而是將鴨子頸后部羽毛做成器蓋用于添香,鴨子作昂首向前狀。兩座鴨熏或回首、或昂首,放在一起形成一副美妙的動態(tài)畫面。
鴨熏,又稱香鴨,因造型可愛,多用在閨閣帷帳與書房之中。鴨熏不同于獅子或避邪角瑞等香爐,它少了皇家的貴氣和宗教的嚴肅,多了貼近生活的情趣,因而深得世人的喜愛,在古代詩歌、書畫作品中常能看見它的身影。如李清照的《浣溪沙》:“繡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親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p>
清
縱47.5厘米、橫77厘米
安徽博物院藏
夜溫香篝圖描繪了古代女性熏衣取暖的畫面。圖中的香籠,可用來熏衣、熏被。特制的熏籠一般都是竹編的穹形圓籠,口朝下扣在熏爐上,衣服、被褥攤開在熏籠上以受香。女性們有時會倚在熏籠上,借著籠下熏爐中的炭火取暖,這一嬌慵的形象深深打動了詩人們對于春宵美人的無限遐想。白居易有詩《后宮怨》描述的與畫中女子形態(tài)十分契合:“淚濕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畫中歙縣許芚的題跋為:“八年冬月居蘭州節(jié)園得此圖,約悅陶共譜小詞,余得夢江南三疊。推夢遠,獨自倚香篝,生怕舊愁消盡了,故挑新恨上肩頭,長夜只宜愁,心上暖,微逗一絲涼。防著絲絲涼沁透,遲徊偏又勒余香,心上自商量。緣底事,銀漏故沉沉,月過虛欞風過竹,越難成寐越寒深,冰透個兒心。意有所觸不自知,聲之悲矣?!?/p>
這件仕女橫幅題跋上記述的這件畫作得于蘭州節(jié)園,當是許承堯于蘭州任職時所獲。他得到這幅畫后甚是喜愛,便邀請好朋友悅陶一起鑒賞,譜以小詞,并根據(jù)畫中女子的形態(tài)神情,進行了一番透徹的解讀,畫中女子在漫漫長夜中獨自品憂愁,沉浸在對所托之人的思念中,借著香爐中的一絲馨香暖意聊以慰藉。
清
縱23.5厘米、橫27.5厘米
安徽博物院藏
美人的清閨總是焚香不斷,在傳統(tǒng)美人畫上,閨閣中總是有“爐瓶三事”,以及專門放置這“爐瓶三事”的高幾,它們?,F(xiàn)影在古典美人的附近,靜靜地優(yōu)雅地陪伴在美人一側。這幅《新妝添香圖》將女子的華容婀娜、柔情綽態(tài)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畫中美人為清代旗人典型裝束。旗裝、旗頭,發(fā)髻上戴有一組點翠鑲白玉金發(fā)飾,煙眉細目,含情脈脈。美人的左手正從香合中取出一塊香餅,右手拿著香箸作回首狀,似正與旁人細語。幾上所置香具為“爐瓶三事”。香爐、香盒、插有鏟和箸的瓶,組成焚香的配套器具,通稱為“爐瓶三事”。畫中的“爐瓶三事”精巧細致。香爐與香瓶放在與其規(guī)格相應的小幾上,爐子為雙耳三足鼎式銅爐,箸瓶為方形高領高足瓶,瓶內插有銅香鏟,與畫中女子手中所執(zhí)香箸在閑時被同放在香瓶之中。畫中題跋為清張廷珪所寫:“閨中心事洞中年,晝永爐香細細添,學得去朝新樣好,妝成不是漢宮鮮。上漳涒灘之三日清明一日口占。張廷珪?!边@位畫中美人在繁瑣悠長的添香品香中慢慢度過青春好時光,感嘆昨日的逝去。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