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實驗小學 顧惠琴
早上坐公交,后面坐著一個奶奶帶著一個幼兒園孩子。男孩活潑可愛,陽光自信,很守規(guī)則,在座位上跟奶奶聊個不停。一會兒問奶奶有沒有竹節(jié)蜘蛛,一會又問蜘蛛吃什么長大?后來男孩又跟奶奶聊起蜘蛛俠,并開始想象了一個戰(zhàn)斗的場面,設置了一些英雄,自言自語。那時我認為,這孩子的世界比《流浪地球》還精彩,估計能成為未來科幻世界的一個領軍人物。
這時,奶奶突然就冒了一句:你不要一天到晚想著你那些玩具,要想怎么把數(shù)學學好。我很詫異:幼兒園的孩子,學什么數(shù)學?奶奶接著說:你這么不聽話,媽媽是要打你屁股的。我當時覺得很詫異,在孩子沉浸在美好幻想世界里的時候,奶奶突然用“孩子不聽話”來定義。我很不明白,你說孩子不聽話,什么話沒有聽呢?奶奶是希望孩子沉默不說話?還是聽不懂孩子的科幻世界,讓奶奶恐慌?
家長眼中的孩子,為什么就那么不聽話呢?
所謂的不聽話,估計是家長要求孩子這樣做,而孩子沒有遵照家長的意愿罷了。小時候孩子喜歡說“我媽媽說……”“我爸爸說……”等他有想法有主見的時候,就會“我想……”“我要……”從成人的角度看,孩子的想法比較幼稚,家長忙著要把經驗給到他,可是孩子更想自己探索,于是“不聽話”的標簽滿天飛。不聽,是孩子用以爭取一些權力的消極方式。那么是什么樣的教育模式導致了孩子不聽家長話呢?家長要如何說話,孩子才會聽呢?
一個一年級的孩子特別逆反,最近喜歡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向下溜。媽媽不允許,說扶手臟,衣服會弄臟磨壞。孩子當著家長的面不那樣做了,卻找各種機會偷偷下樓,衣服袖子下面經常是臟臟的。最后家長失望了: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別的孩子懂事,我其實挺尊重她的,不知給她講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肯聽。家長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來勸說,卻得不到正確的回應。
“寶貝考試進前五名,就給你買新玩具!”“你每天自己做作業(yè),爸爸獎勵你玩一小時游戲!”
還有許多父母可能會用這樣一種獎勵方式:家長把各項家務活都標定一個價格,比如拖地10元/次,擦桌子2元/次,洗碗5元/次等,以此激勵孩子做家務……
對于孩子來說,最好的獎勵絕對不是物質。父母發(fā)自內心的接納、認可和贊賞,比物質激勵的效果更好、更持久。
有個爸爸經常讓孩子罰跪,罰寫作業(yè),有時候干脆打一頓。那孩子改變了嗎?沒有。兒子說:哼!你那么打我,我就打同學!所以孩子在跟同學交往的時候,常常會鬧矛盾。
晚上九點,孩子不肯洗澡;作業(yè)拖拉,提醒了很多次,依然一個字沒寫;早上,不肯起床……這些生活中的小事,孩子的習慣應該早就養(yǎng)成了,為什么我們還要不斷勸說、獎勵、懲罰?孩子為什么不朝著父母想要的方向發(fā)展呢?
首先,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什么?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陌踩?、價值感、歸屬感。這些感覺的缺失,造成了孩子不聽話。
其次,小孩子可能在求關注,在尋求權利,也有可能在報復。
早上賴床的,喜歡樓梯上滑來滑去的,可能在尋求關注,也可能在宣示主權,我的事情我做主;不肯洗澡不肯做作業(yè)的孩子,可能想要告訴我們,沒人能管得了我,這樣我才有歸屬感;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常常在用行動報復,想要告訴父母,我沒有歸屬感,當我受到傷害的時候,我也要傷害別人。
孩子的違抗和叛逆,往往是對父母過度控制或者過度保護的一種直接回應。孩子需要成長的空間,一旦父母的手伸得太長,孩子就感覺不舒服,反抗自然就出現(xiàn)了;當父母的手縮回去,孩子一旦舒服了,反抗叛逆就減少了。
每天和孩子一起散步聊天,了解孩子的世界;和孩子一起吃飯,知道他們的喜好;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成長。用有質量的陪伴,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都愛你,孩子的安全感滿足了,就能理性對待家長提出的要求。
賴床的孩子,有沒有遲到過呢?沒有,孩子知道什么時候起床不遲到。家長意識到說:“這是你的事,如果遲到,后果自己負責?!焙⒆臃炊鴷鲃悠鸫擦恕2豢舷丛璧暮⒆悠鋵嵰餐瑯尤绱?,他們想要的,就是做自己的主而已,所以,要把主動權還給孩子。
不要告訴孩子你應該去做什么,而是試著問孩子需要怎么做:出去旅游之前,我們要做什么呢?我們是如何約定入睡時間的?這通常能讓孩子引起思考,并用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而不是違抗你的直接命令。作一個形象的比喻:比如書房那么大的空間種一棵樹,這棵樹只能長這么大,如果是大廳那么大的空間,或者廣場大的空間,樹絕對會長得大。給孩子空間越大,孩子成長得越健康。
如果孩子喜歡爭辯,身邊一定有人常讓他爭辯,換句話說,一個會還嘴的孩子身邊,一定有一個很會頂嘴的家長。這句話怎么理解?當孩子有想法的時候,常常被父母教育說這個不行那個不對。家長喜歡反駁孩子,孩子自然也學會反駁家長。
家長要給自己的嘴裝一根拉鏈,少說話,多行動。大家還記得那個走樓梯喜歡滑著走的一年級孩子嗎?難道他聽不懂家長的話?每天聽,已經有選擇性耳聾了,對于不想聽的一概屏蔽掉。
家長找兩塊抹布,讓孩子墊在袖子下面,順便把樓梯扶手擦干凈,既做了公益,又滿足了孩子手腳并用下樓的樂趣。試一下,看看效果如何?所以教育并不是“告訴”,而是一個主動建設性的過程。
采用非暴力溝通的模式常常能拉近父母與孩子的距離,改善親子關系。一般用四個步驟表達: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先跟孩子說自己觀察到的:“我看到……”“我聽到……”不帶評論的語言,讓孩子感受父母的關注;而后表達自己的感受,是受傷、喜悅、開心還是憤怒;接著家長說出自己想要孩子達成的目標,而這個目標是孩子能夠達成的;最后家長可以提出的請求,請求越具體容易操作越好,如:媽媽覺得你去彈琴,有助于增強你的自信心,和朋友聊天,也有共同語言。
非暴力溝通,不是改變孩子來迎合家長,而是讓家長在平等、尊重、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孩子相處,孩子的價值感歸屬感獲得滿足,自然會聽從家長的合理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