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東
從目前的語文教學來看,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已普遍引起重視,但仍存在著重視一般的觀察方法訓練而忽視觀察中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傾向。我聽過一些觀察類課文的教學,多數(shù)教師把重點放在觀察一般方法的學習上,比如如何選擇觀察點,如何確定觀察的順序,如何多角度進行觀察等等。但是,如果僅僅重視和滿足于一般觀察方法的學習,而認識不到或不重視觀察中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是不會從根本上得到提高的。
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讓學生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激發(fā)他們觀察的興趣,提升觀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教學課文中,在學生反復朗讀、想象,充分感知課文描寫的壯觀景象之后,可引導學生討論:作者對情境的描寫為什么如此精彩?作者的語言為什么如此具體生動,令人震撼?通過分析交流,學生就會明白,這是作者細致觀察,用心體會的結果。只有經(jīng)過認真細致的觀察,才能對事物的特點和變化了如指掌,才能寫出如此生動逼真、令人震撼的精彩的文字。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腦想,用心去體會,你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處處有精彩,如果你還能把這些精彩記錄下來,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觀察能力提高了,表達能力也會隨之增強。通過學習,學生就會慢慢對觀察產(chǎn)生興趣,之后再布置一些觀察任務,讓學生寫觀察日記,對寫得好的日記給予加分、送星等獎勵。
觀察能力的提升除了有較濃的觀察興趣外,正確的觀察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通過課例分析,應教會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慢慢引導學生進行親身的觀察,以此提升觀察能力,養(yǎng)成積極主動觀察客觀事物的習慣。
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順序,不僅能提升學生觀察的條理性,還能借此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讓表達變得更有條理。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都是觀察性的課文,是作者在現(xiàn)實中通過細致觀察的結果??臻g、時間、方位、從整體到部分、由靜到動或由動到靜,由人到景或由景到人……這些都是常用的觀察順序,這些觀察順序在小學課文中都有具體的表現(xiàn)。學習課文之后,讓學生舉一反三觀察校園或者上學路上的景觀,引導學生邊觀察邊表達,鍛煉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
何為細致分解觀察?就是將觀察對象有規(guī)律地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再按一定的順序逐一觀察。例如《彩色的非洲》一文,作者對非洲的藍天、驕陽、綠樹、紅土、彩花,以及皮膚油黑發(fā)亮的黑人兄弟等進行細致的觀察,然后按自然景觀、人們的日常生活、藝術等進行有序的描寫,使人充分地了解到了非洲的自然風光和異域文化。
閱讀教學中,通過對觀察性文章重點內(nèi)容的分析和學習,既能使學生掌握有重點的進行觀察的方法,促進學生觀察能力的提升,又能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使學生的表達重點突出,具體生動。通過慢慢學習、體會,并且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有側重點地觀察,學生的觀察和表達能力就會得到潛移默化的提高。
每種事物都有多變性,一次的觀察,并不能把握此種事物的全部特點,需要經(jīng)過多次性的觀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進行觀察,才能把握住事物的特點,才能讓觀察的結果更加嚴謹全面。學習這些課文后,可引導學生多次或持續(xù)觀察一種植物、動物或自然現(xiàn)象,讓學生在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環(huán)境中觀察事物本身,并認真地做好每次的觀察記錄,以此來提升學生細致的觀察力,同時也提升其寫作表達的能力。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是一個系統(tǒng)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和不斷研究,實踐的精神。只要閱讀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堅持不懈,學生的觀察能力就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