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展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河池市金城江區(qū)東江鎮(zhèn)木友小學,廣西 河池 547000)
對小學中年級學生而言,解決問題一直都是他們學習數學知識過程中的一大障礙,那些復雜的邏輯關系和繁多的數學符號常常會讓他們望而卻步,嚴重拉低了教學的效率。為了落實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必須立足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需求,通過培養(yǎng)其審題能力來幫助學生靈活使用所學知識,使其掌握必要的學習和應用技巧,不斷增強他們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在培養(yǎng)學生審題能力時,老師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大部分解決問題的題目都是純文字形式,要想找準其中的數量關系和考查點,學生就必須逐字逐句地審題,以免漏掉“題眼”,做出錯誤的判斷。但是,小學生受其年齡的影響常常很難保持長久的注意力,如果僅憑眼睛看來審題,往往會出現看錯字、掉字的情況,影響到他們對于題目的分析和解答[1]。對此,小學數學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在審題時出聲朗讀,以此種方式來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確保學生將題目中的每一個字都納入閱讀范圍,養(yǎng)成邊讀邊思考的習慣。與此同時,老師也要指導學生用鉛筆指著題目中的文字進行朗讀,要求他們讀準字音、吐字清晰,努力做到不讀錯、不添字、不漏字,在反復訓練中強化他們的讀題和審題能力。
要想讓學生真正把握解決問題題目的主要含義、理清其中的數量關系,數學老師還應指導學生在審題時學會觀察、畫出重點[2]。如,在講解《筆算除法》這一節(jié)的知識時,老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如下一道題目:“學校要舉行春季運動會,要求每個學生只能帶一名家長到校觀看比賽。四年級共有135名學生,現學校在操場的觀眾臺上為該年級預留了位置,要求他們每排坐21人,如果四年級同學的家長全部到齊,他們需要占幾排座位?”題目出好后,數學老師就要讓學生進行審題,提醒他們圈出題目中的重要內容,之后挑選學生來分享自己眼中的重點,并說出理由。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首先確定了題中的兩個關鍵數據,也有意識地關注到了條件句“每個學生只能帶一名家長”和“家長全部到齊”,然后經過分析迅速找到了解題的思路和方法。
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時,小學數學老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來確定題目中的數量關系,簡化他們讀題和解題的過程[3]。如,當學生在做關于幾何圖形的解決問題題目時,老師就可以讓他們利用紙板、剪刀等根據題目內容進行剪、拼,通過動手實踐來輔助他們審題,提高其審題的準確度和趣味性;做一般的數學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演草紙上繪制思維導圖,以最終的問題為中心,然后以箭頭指示的方式展示出題目中的關鍵詞,并注明不同數量之間的關系,由此幫助學生審題,提高他們的分析和整理能力,增強做題的正確率。通過動手實踐,學生們的審題過程會變得更加簡單、便捷,其自身的審題能力也會不斷得到提升,進而加快他們解題的速度,提高學習的效率。
小學數學老師要將培養(yǎng)學生的解決問題審題能力引進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通過反復練習、強化來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掌握有效的審題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針對小學生喜歡游戲和比賽的特點,數學老師可以設計不同的比賽活動來鞏固學生的審題能力,如,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隨機出一道解決問題的題目,要求學生在最快時間內畫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圖,或是挑選不同的學生朗讀該題目,讀最準確、最通順且用時最短的學生獲勝。通過小比賽,學生們的注意力被再次引到了課堂上,且自身的審題速度、審題準確度都能獲得到提高。
審題是學生做題的前提,與學生的做題速度、做題正確率息息相關。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解決問題審題能力實際上就是在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品質,不僅能夠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能鍛煉他們提取信息和分析數學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在審題的同時完成對題目中數量關系的梳理,進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來解題,實現知識的內化與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