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喜云
(北京巴學園國際幼兒園,北京 102600)
在兒童發(fā)展過程中,兒童大約會在2歲起進入空間敏感期,在這個階段,他們除了試圖依據自身的位置與物體的位置進行空間探索以外,他們還會通過物體的運動以及彎曲的視界來進行空間的探索和確定,進而初步形成基礎的空間感,形成我們廣義上所講的空間概念。
空間感也就是我們對于自身所處空間的感覺,也就是我們對于三維世界的感知,即“空間想象力”。它不僅是幼兒認識周圍事物和自身的基礎,還對科學判斷事物與人之間所有的空間距離關系的有效性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幼兒的空間感一般是建立在對“物體永久性”和固化的周圍環(huán)境基礎上的。在音樂、數學以及繪畫等科目之中,優(yōu)質的空間感對于學習者分清主次,理清脈絡均有很大的幫助。
在所有國家,大多數家長對于自身孩子的智力發(fā)育都有著一定的關注,但是對于孩子空間感培養(yǎng)卻不是很在意,殊不知空間感培養(yǎng)對于兒童智力的發(fā)展有著很大影響??茖W有效的在孩子的適合階段對孩子空間感進行有效性培養(yǎng),不僅對于增強孩子的理解能力,促進其能力的提升,還能夠讓孩子更好地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世界,增強其自身生活能力以及智力提升。
著名教育學家蒙臺梭利在其所著的《兒童的心智》中明確指出,只要敏感性存在,潛在的能力便會不斷發(fā)展,直到發(fā)展到一定的固化階段,但是這些敏感性并不是能夠一直保持而不產生變化的,而是發(fā)展于其心智器官形成。而一機能形成,那么其敏感性也就將隨之消失。因此,我們要對兒童進行空間感的培養(yǎng),那么就一定要抓住0-6歲孩子空間感敏感期的最佳階段,利用各種科學有效性的手段讓學生具備正確的空間意識,促進其綜合素養(yǎng)與能力的提升。他還認為兒童在最初發(fā)展階段有幾個所謂的"關鍵期"好“敏感期”。在這個階段,兒童接受某種刺激的能力是及其靈敏,從超越其他感受的。兒童對這種事物的特殊感受性會一直持續(xù)到這種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滿足為止。這種敏感期在兒童學習說話和走路時體現(xiàn)得最明顯。而如果父母意識到這種敏感期的存在,他們就能適時地從各方面促進兒童的成長,從而使兒童在這個最佳發(fā)展期間能夠得到更大的更充足的發(fā)展。
蒙臺梭利認為,成人之所以無法直接幫助兒童形成自己,因為那是其自身發(fā)展自然也是必然而成的工作;但是作為一個成人必須懂得細心地尊重這個目標的實現(xiàn),也就是必須積極的為他們提供必要的而他自己卻無法取得的材料。
空間感的培養(yǎng)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需要從上下、遠近、左右等三個基本維度上進行訓練,從而讓孩子自己通過身體來親身感知空間,理解空間以及最后應用空間。我們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都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優(yōu)質的空間感。
通過一塊塊形狀各異的積木,增強孩子的空間感受力。用各種不同形狀的積木進行拼接,可以制造出房屋,橋梁,認識空間中的物體。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進行搭建,不要直接去幫忙,可以兩個人比賽搭建。孩子親自用手搭建三維的空間,能夠讓他更直觀地感受這些空間元素,搭建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房屋,汽車等等,更容易讓寶寶通過現(xiàn)實事物去感知空間,進而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寶寶的空間感。
在小時候,大家都會折星星,折紙船,又或是折千紙鶴。說起來,折紙的時光也是很記憶深刻的,想想還會覺得美好神奇。用一張紙折出立體的形狀,并且一張紙可以折出各種形狀,與生活中的動物以及物品還十分相似,會讓寶寶覺得很神奇,加深寶寶的理解力。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手眼協(xié)調能力,還能夠讓寶寶對于空間感有更深刻的認識。平時家長在和寶寶玩耍時,不妨玩一玩。
除了上述游戲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培養(yǎng)寶寶的空間感。家長在送孩子上學或者放學的時候,不妨變換每天的路線,然后再讓孩子帶路回家。鍛煉孩子的記憶能力,在孩子不知道往哪走時,可以問他往左走還是往右走,又或是往前走。可以在這個過程中,讓寶寶對于方向,前后左右進行切身體會,熟練把握空間感??臻g感的建立是需要從生活的點滴進行培養(yǎng)的,孩子自身一點點地體會是最主要的。因此在家長適當引導之外,還需要家長給孩子一些空間,讓他自己去感知空間,形成良好的空間感。
總而言之,要想在幼兒敏感期提升幼兒的空間感和空間能力,教師必須對于幼兒敏感期相關知識進行積極學習和研究,從而增強自身培養(yǎng)有效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促進幼兒綜合能力的提升,讓幼兒得到全面發(fā)展。